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考古报道要用点辩证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考古报道要用点辩证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盛世文物贵,太平重考古。”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运宏昌,经济振兴。本来比较冷僻的考古领域,变得热闹起来,考古方面的报道,频现荧屏,屡登报端,且有愈来愈火之势。

作为一名电视记者,我曾多次报道过有影响的考古发掘活动,对考古研讨也有极浓的兴致。考古报道,如何才能更准确、更生动、更有趣?这些问题,常绕脑际。我认为,特别重要的就是要克服片面性,增强科学性,学会用点辩证法

一事多面观

2005年10月22日,济南市历城区孙村镇芦家寨村村民娄德国,在自家地里劳动时,偶然发现了几个陶制的“怪状香炉”。后经考古人员鉴定:这不是香炉,而是古陶鬲。经过连续几天抢救性发掘,确认这是一座保存较好的西周窖址,共发掘出陶鬲50余件,其中半数基本完整,半数可修整复原。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立即前往跟踪采访。对发掘进程,西周窖址的价值,此次考古发现的意义,都及时做了报道。

但是,我并不满足。我又试着从多个侧面来观察了解这次考古事件,以求得到更多收获。我想起文物保护是个大问题,近几年,社会上发生多起严重破坏文物事件。例如,2005年5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土城子发现古城遗址,但当地房地产开发公司为抢工期,竟无视文物部门多次劝阻,强行破土施工,毁坏古墓葬百余座,大量文物遭严重破坏。

于是,我特意对这次芦家寨陶鬲发现前后的保护情况,进行了详细采访。结果,获得了很有价值的材料。原来,娄德国发现“怪状香炉”后,马上报告村委会,村委会又上报给镇政府,镇里的文化站立即派人进行守候,直到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到来。济南市文物化局副局长、济南考古研究所所长崔大庸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老百姓和当地政府保护文物的意识强,这批珍贵的陶鬲很可能就不存在了!”

我们便延伸报道触角,在报道好文物发掘的同时,围绕“文物保护”大作文章。电视台栏目组开办了《文保视点》专栏,把发现陶鬲的村民娄德国请到演播室,与考古专家学者一起座谈,并录制、播出了一组对保护文物事件进行思考的深度报道。一些观众看了节目后,打来热线电话,对破坏文物的行为进行批评和谴责,对如何保护文物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事物总是立体化、多方面的。这次报道,还扩大了考古工作的社会影响,树立了考古工作者的良好公众形象。过去,考古工作者一直默默无闻,鲜为社会所知。通过传媒报道与讨论,文物考古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文物保护与发展趋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考古工作者不断在媒体上露面发言,“社会话语权”明显增强,也成了人民喜爱的焦点人物。公众与媒体融通互动,赋予考古学与考古活动以新的活力和意义。总之,这次考古报道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多面观察,多面了解,立体化思考,考古新闻才能做强做大。

热点冷处理

“以小看大,虚张声势;以实证虚,妄下结论;故弄玄虚,无中生有”――这是权威人士为病态考古新闻下的症状诊断。

随着“考古热”的兴起,媒体希望从考古发掘中寻求新的视角、新的受众兴奋点及收视率增长点。说起来,这也无可非议。但是,热过了头,可就成了发高烧、说胡话了:老山汉墓尚未发掘,某电视台便大肆渲染,为直播造势,最终因墓已被严重盗挖,直播被迫取消。杭州近郊彭公村发现了一个大土墩,有文物专家怀疑是古代大墓。这本来很正常,考古工作就是在“怀疑――否定,怀疑――肯定”中进行的。但当地的媒体却将专家还在怀疑中的事当作结论性的事,掀起了一股“彭公大墓”报道热,甚至误导读者参加“竞猜”――墓中躺着的是哪位大人物?结果发现,这个大土墩只不过是一段古拦水坝而已。竞相报道的媒体只好在读者的质疑声中偃旗息鼓了。

沉重的教训,足以使我们警醒。2002年,济南市章丘危山发现汉代兵马俑的消息传出后,吸引了全国各地30多家媒体记者云集采访,竞争之烈,可想而知。作为较早获得这一新闻线索的记者,我既热又冷,一边在现场奔忙,紧张地采访,一边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报道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因为我深知,厚厚的土层之下,埋藏的不仅是宝物,而且是历史的真实。考古学就是要从这些沉默的遗物和遗迹中,解说与洞彻历史之谜。这时,最重要的是克服错误的寻宝心理和新闻炒作之风,保持严谨、冷静的科学理性。我蹲在兵马俑坑旁边,仔细地观察着,紧盯考古发掘队员的手,分析判断每一件新出土的文物,又与昨天有何不同,然后带着疑问去和考古队的专家进行交流。记得危山兵马俑的考古进入到第三天,兵马俑坑内发现了几个与众不同的兵佣,有的记者就妄加猜测,对兵马俑的年代及规格产生多种说法。而我却不急于发稿,从众多专家中,千方百计找到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蒋英炬,向他问个究竟。他说:“看这样的规模,该不是一般人的墓葬,起码是当时的将相,至于年代,汉代的没问题。”这次采访,使我获得了权威性的材料。《章丘危山惊现汉代兵马俑》、《章丘危山兵马俑豪华阵容初露峥嵘》、《章丘危山兵马俑全国第三》等多篇报道连续制作播发出来。

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加上电视声画并茂的特点与优势,使我们的节目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由此可以看出,作为“热点”的考古报道,也要善于“冷处理”,弄清新闻事实之前不要急着下结论,要选择最科学的角度,最权威的专家,作出最准确的判断,这样的报道,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彼长补己短

冷僻、枯燥、神秘、理性――是考古的特点;快捷、动情、活泼、感性――是新闻的特色。考古学与新闻学看似有些矛盾,但两者又是辩证的统一。考古新闻应是“考古”与“新闻”的统一体,在讲求历史性和知识性的同时,亦应讲求鉴赏性和可读性,正确处理“事”与“理”的关系。

当前,面对广大读者和受众的需求;我们在进行考古报道的时候,如何将神秘专深变得通俗易懂?如何将“过去”以一种平和热情的方式呈现给受众?确是应该思考与解决的课题。

剖析“抚仙湖探秘”直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2001年6月3日上午,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方时空》特别节目,对我国云南澄江县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现场直播。因为这是首次水下考古发掘直播,开创了我国广播电视实践活动的记录。参加直播的编导、摄影及主持人,皆可谓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但面对水下考古发掘这一全新领域,还是难题颇多。考古发掘专业性强,文物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广大观众个性干差万别、素质有高有低,电视解说的语言,必须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又不失科学性与客观性,单凭电视台主持人的本领,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主持人敬一丹就请了一个专家组与之配合。主作业区(水下)解说员是非考古专业的电视记者,非主作业区(演播室)的解说员则是考古领域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对那些超出主持人知识范畴的介绍或直播中漏报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电视主持人和考古专家,都从观众的收视心理出发,站在受众的角度上提问,激起观众的兴奋点。这样,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留住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

实践证明,正确处理考古与新闻的辨证关系,考古专家与记者、主持人紧密配合,各自发挥优势,以人所长,补己之短,考古新闻就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作者单位:济南电视台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