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政策病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政策病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任何一个国家的新兴产业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中国也不例外。光伏产业属于我国确定的战略新兴产业,其健康发展也必然离不开政策体系的支持和约束。

光伏产业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其未来前景、方向和定位等都处于不明朗的状态,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调控难以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繁荣,需要国家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来进行规划和引导。而在此过程中自然出现了一些政策层面的问题,在目前的光伏“严冬”之下,更亟待解决。

产业缺乏规划

光伏是国家重点扶持产业,自然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宠儿”。而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乱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

某位企业人士回忆说:“2006年以来,一批光伏企业在美国上市成功,而且市值极高,也造就了一批亿万富翁,这就给国内带来了巨大的刺激。受此影响,有相当多的企业或是资本纷纷转战光伏。为助推产业发展,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规划。比如做好补贴,争取项目资金,保证土地等等。然而,由于产业总体处于发展初期,规划本身的不完善加上一些主管部门对规划的执行力度不够,使得对于我国部分光伏企业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缺乏约束力。近年投资上马了大量项目,产能肯定会在一个时期内爆发,但是目前光伏市场的相对萎缩,就使得产能这一矛盾更加突出。我国光伏行业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现在已经很明显了,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光伏发电不配套也是很大的问题。据某企业总会计师介绍:“一边是在批电厂的项目,另一边是建成后没有线路,需要等很长时间。比如,建厂的和线路的不是一个地方批,这就让我们企业比较头疼,也让打开国内市场难上加难,也产生了许多过剩产能。这在先期总体规划上就存在一定问题,也许相关部门当初也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

政府“调控”过度?

近期,江西新余市政府帮赛维巨额债务“兜底”的事件,已经遭致很多质疑:政府该不该插手?

有专业人士就此事打趣说:“当一个有理念有技术的民营企业遇到了一个GDP的政府,还有合适的宏观政策的支持,短短几年就制造了一个个光伏神话、一批成功的企业家。之后‘他’就当上了省工商联副主席或市政协常委,政府帮企业解决贷款和其他问题,企业让当地的GDP高速增长。这之间政府与企业牵扯的太多太多。这同样也暴露出来一个老问题:以GDP为主要标准的政绩考核机制根深蒂固,地方政府通过支持光伏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政府税收,提高就业率。”

中投顾问《2012-2016年中国太阳能光伏设备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也指出,2012年是光伏产业的低谷期,产业结构面临大幅调整。光伏设备市场发展状况令人堪忧,国内光伏巨头亏损严重,这一局面持续时间比预期要长。光伏企业应尽快摆脱对地方财政的过度依赖,通过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实现“造血”功能,尽快走出经营困境。

一方面,地方政府缺乏一定的产业规划能力。有分析人士认为,光伏产业属于新能源产业,应该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时应讲求实效,应地制宜,避免短期行为。缺乏长期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暂时的劳动就业增加、税收收入增加、企业盈利增加必然伴随着巨大的财务危机,也助长了地方项目盲目上马的风险和风气。

另一方面,不少人士也提到,目前我国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多数是针对企业,这也是外国政府提出“制裁”的理由之一。而国外大多是对消费者进行补贴,在上网电价方面予以支持,这与我国有着很大不同。

企业本应该保持市场的嗅觉,而在长期的政策“呵护”之下,自然显得“弱不禁风”。而政府又抱着大而不倒的心态救市,企业风险自然会牵连政府和银行,故有人说“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了政府”。

这一说法并非危言耸听。

克服体制障碍

核心技术和转型升级一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一个强有力的创新体制。

总理曾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文中就提到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对具有战略方向性关键共性技术,要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正是这一点上,暴露出我国体制上的一些突出问题,各部门、各行业往往不能在国家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体制问题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此语可谓一语中的,反映了我国创新体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可以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就算是再巨大的投入获得的回报也是不大的。

某企业管理人士认为,目前研发部门确实很多,可以看出国家确实在这些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也必须认清其中的一些问题,比如现在经费是越来越多,可重复的低水平投资也依然存在。其次,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待遇也有所不同,现在大家在新能源面前起点是差不多的,而前者更受优待。另一方面,不少大企业更加热衷于资本运作,收购一些新兴小企业,而其自身对创新的兴趣不是很大。此外,现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结合也不紧密,这样就让科研与市场脱节,感受不到市场的气息,更加大了转化科研成果的难度。

与此同时,外企在中国则表现活跃,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创新能力。有专家认为,这也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外资企业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抑制首先是在中国进行很多战略性技术的并购,之后继续培养起来。再有就是在中国企业把某个产品刚做起来的时候,大幅度降价,进行不正当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