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幼儿告状是幼儿存在的普遍现象,具有频发性,重复性的特点。幼儿爱告状是一种向教师求助的行为、展示的行为, 也是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表现。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帮助幼儿逐渐习得交往的技能,在幼儿之间传递着学会关爱、学会帮助他人的信息,则会让幼儿感受到社会的和谐、美好;若教师凭着主观印象以消极态度制止了幼儿的告状, 既未询问幼儿告状的事因,也未给幼儿的同伴交往以恰当引导, 则不能促进幼儿的社会化。所以要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以及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社会技能,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关键词:幼儿;告状;动机;师幼关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272-02

1.幼儿的告状行为

什么是幼儿告状行为。告状是幼儿的求助行为,孩子有话要说。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它突出的目的就是要组织同伴的行为。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环境发生很大变化, 教师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教师向幼儿传递文化,启迪智慧, 促进幼儿的发展, 是其依恋的重要对象之一。因此,他们希望教师知道自己受欺负、受委屈了, 希望有人了解他、注意他, 需要有人帮他主持公道。这时, 告状是幼儿保护自我不受侵犯的一种最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告状也是幼儿的一种展示行为。在集体活动中,当幼儿自己的良好表现没有被教师及时发现或表扬时,他们会向教师报告其他表现比较差的小朋友的表现, 成为常规的"维护者"和同伴行为的"监督者", 其原因是对赞扬与认可的需要。

2.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类别

2.1 幼儿的自我防御本能。"告状"对幼儿来说,似乎是"不教自会"的。只要发现侵犯或违规行为,多数幼儿会不约而同地采取告状的方式来解决。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幼儿的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2.2 试探教师。指幼儿自己不明确教师的要求或意图, 不确定同伴的行为是否违背了教师的要求或意图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2.3 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老师,某某把玩具扔到地上了,我给捡起来了。"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都是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

2.4 检举对方。有的幼儿告状, 既不是因为发生了纠纷, 也不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 而是代人告状或揭发他人的违纪行为。

2.5 为自己辩解。老师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

3.造成幼儿告状行为的误区

3.1 幼儿告状行为的误区

3.1.1 家长的叮嘱。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意识使成人对儿童独立性的培养重视不够,加上现在幼儿多是独生子女,使问题更加复杂。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的培养。

3.1.2 家长的教育观念。幼儿爱告状有的源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由于幼儿是家中的"小太阳",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导致幼儿出现了一些行为问题。3、对"规则"的理解有误。在幼儿园,总有个别班级幼儿"告状"极为频繁。这种情况多与教师对"规则"的认识有关。如果教师认为"规则"只是为约束幼儿,维护班级利益而制定的,过多地强调"规则"的执行情况,尤其是用大量时间贬斥所谓违规行为,其结果必然导致幼儿告状行为的增多。

3.2 如何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4.正确处理幼儿告状行为

4.1 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幼儿告状时,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使幼儿得到不同的心理反应:宇宇哭着给教师告状:"明明追着抓我。" 教师一回答:"别哭了,你把他叫来,老师问问他!"(宇宇把明明叫来了)"你为啥抓他?"教师问道。"我们玩警察游戏,我追他,他就哭了!""他跑得比较慢,你是哥哥,要多帮助他,知道吗?""知道了。""去玩吧!"(明明和宇宇又去玩了)教师二回答:"你别再告别人了,你是什么样儿,我最清楚!"两位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教师一对幼儿的告状以询问的态度,给予幼儿以适宜的引导,在解决幼儿告状行为的同时引导幼儿逐渐习得交往的技能。在幼儿之间传递着学会关爱、学会帮助别人的信息。教师二凭借主观印象,以消极的态度制止了幼儿的告状,既没询问幼儿告状的事因,也没给幼儿的同伴交往以恰当的引导,更没能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4.2 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教师对幼儿告状的不同反应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若教师对幼儿的告状报以询问的态度, 并给予幼儿适宜的指导, 帮助幼儿逐渐习得交往的技能, 在幼儿之间传递着学会关爱、学会帮助他人的信息。

4.3 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4.3.1 成人首先应改变对幼儿的认识

(1)充分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幼儿当作独立的、有着自身发展需要的个体,而不把幼儿看作是成人的"私有财产"或附属品。

(2)不断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重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3.2 宽容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要观察、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3.3 自信而不自我

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过于自我的表现。父母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

4.3.4 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总之,幼儿的告状看起来微乎其微,其实跟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幼儿教育者,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一定要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 吴爱兰. 幼儿"告状"浅析〔J〕. 徽州师专学报,1996, (12).

[2] 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 刘晶波.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幼儿教育.1999(2).

[4] 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5] 王海辰.孩子喜欢告状怎么办.幼教博览.2005(9).

[6] 李春丽.教师语言风格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学前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