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教育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当代大学生教育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内容之一,本文就大学生家庭教育、创业教育及学生管理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创业教育;学生管理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出现了市场化、多样化等特点。在校园中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专业的选择与就业、创业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等方面,学生的认识和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是做好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个性张扬

大学生个性外显而张扬,这与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吻合的。浮躁的环境造成大学生既躁动又不安,他们荣誉感强烈但虚荣心更强。 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尽可能给予他们优越的物质生活,除了学校的文化课,家长还给他们报了各种培训班,他们大多都有一技之长,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相对充足使他们有了自信的资本。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彰显个人特色,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从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表现与众不同。

(二)思想开放独立,早熟老练而又叛逆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新时代的他们眼界开阔,敢问、敢说、敢闯,想有一番作为。每个人都对事物、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但在他们早熟的身体和思维背面,风华正茂的他们又在自我放纵的行为中透出幼稚和冲动。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成人的年龄,具备了独立自理的能力和初步的社会处世能力,不希望由父母来为自己包办一切。今天,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由单一走向多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很强的民主意识、环保意识,其思想是特别早熟的,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感情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更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家庭教育的亲缘性

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起着巨大的感化作用。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比,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独立生活、学习能力较差,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难以独立应对。无论是心理上、精神上还是实际生活上都有对家长的依赖性。因此家庭是大学生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二)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当前大学教育是一种宽松式的开放教育,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只有父母才是最能洞察孩子心理变化的老师,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中,能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根源和本质。

四、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创业教育应当成为高等学校的基本目标,高等学校必须把创业教育作为自身新的使命。创业教育的实施有赖于高校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创新型人才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 学生管理教育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生存之本。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人才,它要求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价值,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管理思维基本上属于管、卡、压,强调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强调管住学生,制服学生,让学生听话。学生管理做的较多的是“执规必严,违规必究”,而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和感受。高等院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学生除了服从高等院校规定而别无选择。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人性和个性的抹杀,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盲目服从或抗拒管理;出现极端或者引起某些心理障碍,这一传统的办学理念必须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还是高等教育的投资者,高等院校各职能部门都应把“服务学生”放在第一位,各部门的角色要由“管理者”变成诚心实意的“服务者”。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最大优质服务,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搭建平台,一切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都应立足于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上。只有角色改变了,才能切实体现“以人为本”,才能把“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在学生管理上,学校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学生成长成才多做好事、实事。服务的内容要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合理需要;实现服务优质化、物质利益最小化。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服务,改善生活环境;要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服务,健全信息网络,加强政策导向、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工作。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学生管理教育改革应当成为高等学校的基本目标,把创业教育作为自身新的使命。创业教育的实施有赖于高校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创新型人才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史》,叶浩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 赵均,论合作学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08年04期

[3]张涛,合作学习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正效应研究[J];教育与职业;10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