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法国高考作文用哲学“烤”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法国高考作文用哲学“烤”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年6月的上旬是中国高考的日子,而到了中旬就是法国的中学毕业会考。由于法国没有全国性的统一高考,而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可以申请大学,所以这个会考就相当于中国的高考。2011年6月15日是50万法国中学生“高考”的第一天。

巧的是,中国的高考和法国“高考”的第一个科目都是作文,中国是语文作文,而法国是哲学作文。其哲学考试的作文题目,以其特有的法兰西特色,尤其吸引媒体和网民的关注。

法国人一生必过的关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经济社会,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考试从早8点到中午12点考4个小时,考生可以在三道题中任选其一。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如刚刚结束的2011年法国中学会考哲学考试题目是这样的:

文科:A.人们是否可能证明一个科学假设?B.人类是否必然对自身估计过高?c,解读尼采《快乐的知识》的节录。

社会经济科:A.平等是否危及自由?B.比起科学,艺术是否不那么必要?C.解读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论恩惠》的节录。

理科:A.文化是否使人类偏离自然?B.违背事实是否仍可能坚持真理?C.解读帕斯卡《思想录》的节录。

音乐舞蹈专科:A.自制力是否取决于自知之明?B.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对公正的理解;C.解读尼采作品的节录。

由此可见,相对于中国高考的作文题,法国考生个人发挥的余地比较大。但这样的作文题也常常让人难以下手。

哲学作文如何评分

其实,法国作文题目虽然抽象、充满哲理,考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但是作文本身其实还是有固定的程式,评分就看考生是不是在几个关键环节给出了令判卷老师满意的答案,具体为:(1)对作文题所述概念的解释;(2)对作文题中心思想的理解,是否走题;(3)是否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论述;(4)文章是否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符合逻辑);(5)结论。这里以2009年理科作文题《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谬》为例,来说明一下如何答题和评分。

法国哲学作文第一件事就是概念解释。具体到这道题,要解释的主要有关概念包括“欲望”、“需求”、“意愿”、“理性”、“幸福”,如果没有跑题,只是论述不完整,那么得分可能在12-14之间,这叫“还算好”。一般法国学生的哲学作文考试能够拿到12分,就已经值得去大大庆祝一番了。

浪漫法国人为何爱哲学

曾有网友问笔者:“为什么骨子里那么热情和浪漫的民族,如此热爱哲学思考?”

的确,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法国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学习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再者,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笛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耳濡目染,很多法国人都不知不觉地沾上了几分学究气。所以法国人个个能“侃”。法国各个电视台每天都有现场直播的清谈节目,请来的不论是政界要人,明星大腕还是平民百姓,也不管讨论题目是谈天还是说地,嘉宾们都争相发言,而且个个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收不住,急得主持人频频作手势要他们适时打住。

这些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的法国人,如果平日里没有地方发挥也着实难受。所以“哲学咖啡馆”在法国大行其道。所谓“哲学咖啡馆”就是街头普通咖啡馆,每周日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一般两个小时左右),聘请一至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经常组织哲学讨论的咖啡馆在巴黎有10多家,在法国全国有数百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区巴士底狱广场的“灯塔咖啡馆”。这里是法国哲学咖啡馆的发源地,还主持专门的网站报道各地哲学咖啡馆的讨论情况。

各个哲学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活动方式上又大致相仿。每次参加讨论的咖啡客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这里面既有教师和大学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有来自企业的职员和工人,也有刚从菜市场出来的家庭主妇。每次讨论开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征求参加者的意见,通过投票确定一个讨论题目。题目可大可小,有虚有实,比如“我们愉快吗”、“我们能否放弃判断(对错)”、“你认识自己吗”、“懒惰是否是一种权力”、“人们必须永远说真话吗”“寂静是否是灵魂的音乐”等等。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选定的题目自由发表看法。主持人适时幽上一默或者引用一句名言警句,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讨论到兴致勃勃之处,客人们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声招呼跑堂倌:“伙计,拿纸笔来!”以便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哲学思考固然费脑子,但是也可以使法国人对人生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背过哲学的一位法国人谈到有关“愉快”的题目时所言:“能在生活中当个重要的人同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个愉快的人。”

中国作文题也有哲学味

每当我翻译介绍法国中学毕业会考哲学考题时,总有人会感慨一番,没想到十几岁的法国孩子会被考这么深奥的题目。但是看得多了,也觉得是老套子。相比之下,我们的作文题,比如2011年天津卷的《镜》、安徽卷的《时间在流逝》、浙江卷的《我的时间》、广东卷的《回到原点》等也不乏哲学意涵。不过,法国哲学作文题和中国高考作文题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要求引用哲学家的经典论述,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一定要与时事挂钩;而后者更着重实事求是,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不忘脚踏实地。

此外,中国作文主要考学生的构思和文字表达能力,而法国哲学作文更多的是考学生的知识量和思辨能力,两者内涵和侧重点都不同,直接比较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话虽如此说,今年上海卷的作文题《一切都会过去与都不会过去》,在某种程度上就有点像法国哲学作文考试的出题风格。它让考生根据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的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和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在戒指上的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被有关人士认为“具有哲学味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