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发展观:传统发展观的批判与超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发展观:传统发展观的批判与超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科学发展观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发展问题的观照和发展实践理性反思的产物,批判了传统发展观的非全面性、非协调性、非人本性和非可持续性,以创新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发展战略来应对和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关系,超越了传统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的变革。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 批判 超越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Critique and Beyond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bstract Development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 society.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 today's context of the times, the product of rational reflection in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issue of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non-comprehensive critique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evelopment, non-coordinated, non-human nature and non-sustainability to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respond to and de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issues and relations beyon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ritique; beyond

所谓发展观,即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在当今以发展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对发展问题的观照和发展实践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发展目标与发展进程的人文关怀,是发展观深层的逻辑表达和理性批判,它扬弃和超越了传统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的变革。

1 传统发展观的演变与特点

1.1 传统发展观的产生及危机

发展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广大发展中国家为脱贫在不断探索道路,此时经济学增长论的推崇、盛行和西方国家经济繁荣的现实为他们提供了理论模式和现实样板,于是,发展经济学、现代化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和广泛传播、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得以理论化,以“增长至上”为特征的传统发展观为世界多数国家所接受,并且付诸实践。

然而,在历经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繁荣和辉煌之后,传统的发展观逐渐走向衰败。其具体表现:首先,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有增长无发展”现象的出现和蔓延。经济增长战略的实施确实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经济阶段性的增长,但从社会效果看,经济增长被赋予的各种美好的愿景却幻灭了,随之而来的却是社会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等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其次,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环境问题的“不期而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作为社会实践的副产品,环境问题是一种与人类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在漫长的世代里,这一问题一直是处于生活的边缘地带,可是到了20世纪,环境问题从边缘走向了中心——全球的变暖、土地退化、化学污染、资源枯竭等深深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乃至历史面貌。在现实的困扰、民间及思想界的反对和质疑声中,传统发展观面临全面的危机。

1.2 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

传统发展观的危机引发了发展理念的全面变革。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卡逊《寂静的春天》为代表,全面审视了环境污染及其危害,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20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大量学者对传统发展观展开了全面尖锐的批判,着力寻找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直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可持续发展观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可持续发展观是人们冷静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主张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可承受能力基础之上,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基本义务,必须大力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它突破了传统发展观的限制,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物,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是对发展内涵认识所达到的较高境界,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可持续发展的传承和创新,是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特殊国情提出来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完整、系统的发展观。

2 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批判

2.1 非全面的发展:发展=经济增长的模式

传统发展观追求的是单一的“发展=经济增长”模式,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认为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就会带动社会财富的增长,经济也会随之发展起来。在这种单纯地把发展问题看成是经济问题,把资源、环境问题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或外部环境的发展观指导之下,人类陷入了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产量的增长的发展怪圈。过于强调物质和经济的发展,而忽视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走上了一条唯国内生产总值(GDP)至上的畸形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批判了这种非全面的发展,认为这种以增长为核心的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而并非本质。

2.2 非可持续的发展:“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确立

发展,应该是有利于人、与人紧密结合的主客体统一视角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然而传统发展观主张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 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把主客体两极化,将人类看成了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将世界看成对象,认为自然中的天地万物不过是技术生产的原材料,只看到人的主体力量和人的物质需要,忽视了人对非人世界的高度依耐性。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在“人定胜天”思想的驱使下,人类逐渐走向了对自然界采取单向客体化认识和对象化的征服。随着人口急剧膨胀,人类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开始无节制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的消耗、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由此产生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来看,这种片面的人类主体性意识,过分的强调人类自身、当前人类的利益,忽视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牺牲了后代人的生活环境,加剧了当代人与未来人关系的紧张,限制和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3 非人本的发展:物本高于人本的价值观

发展观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传统发展观不是否定人的发展,而是单纯地把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发展,偏重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视对人精神文化生活状态和人本身的发展。由于其片面的强调经济的增长,物成为了根本目的,人却成了发展的手段——导致了在实践中“人”的失落,成为“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把物质满足、物质占有作为人生的最大目标,导致物欲的刺激膨胀了个人主义和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生活日益缺乏,人逐渐远离了现实生活、成为单向度的人,违背了发展的伦理本质,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相对立的。

2.4 非协调的发展:经济主义、实利主义的盛行

经济主义、实利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它把经济原则、市场逻辑奉为思维指导来观察、对待周围事物和世界。作为一种方法论,它以经济利益为根本尺度和终极目标来衡量和判别社会与自然事物的价值,并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定向。在自然伦理层面,它主张在人的价值基础上仅承认人类利益,忽视自然以及其他物种的利益。在经济伦理层面,它把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视为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并以这种价值判断作为标准引导人类生产活动。经济主义和实利主义的盛行,导致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单向性索取;经济结构上的非均衡发展;发展目标上的重视经济指标的增长,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片面依靠资源配置来提高经济效率,而忽视改善收入分配用以提高社会公平和公正。由此,造成了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非协调性。

3 科学发展观:传统发展观的超越

首先,科学发展观看到了传统发展观的非全面性,主张:“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的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这即是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质和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同时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其次,科学发展观批判了“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谬误,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准则。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和谐共处是要求人们在重新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从由最初的利用和被利用、改造和被改造、征服和被征服的对立关系转变为和谐共存的整体。第二,科学发展观主张的可持续发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互相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实质是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代代永续发展,科学的处理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它克服了传统发展观的片面性,强调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协调性。所谓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它是一个包含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因而协调内容十分丰富。从社会宏观角度来看,不仅要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之间的协调,还要实现国内建设、对外开放、城乡建设与区域建设之间的协调,即是要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利益结构与社会功能性结构之间、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科学发展观要求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不再是经济利益作为根本尺度的片面发展、局部发展,而是各项发展对象之间相互促进、均衡发展。

4 结语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但同时也带来的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在社会发展道路上付出惨痛代价之后理性思考的结晶,也是人类在社会发展道路上获得成功实践中逐步认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它深刻阐释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深化和丰富了发展内涵,从根本上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对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耕田.发展观的变革[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1994-2010:86-90.

[2] 刘会强.发展观传统范式的危机与变革[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85.

[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84.

[4] 姜建成.科学发展观:现代性与哲学视域[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9.

[5] 李景源,吴元梁.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