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姓“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姓“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关注教师的语言文字及其解读的基本功,关注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中的语言元素,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本质特点的凸显,关注学生的课堂语言训练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评价 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23-03

作者简介:高胜强(1957―),江苏海门人,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海门市货隆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只有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对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实施评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而言,以下几方面内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一、评课必须看教师的语言文字及解读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是多方面的,而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基本功有普通话、汉字书写、教学语言的表达、语言文字的解读(包括语感)等。

关于普通话,教育行政部门有明确的规定,而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则更高,足见普通话这项基本功对于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与之相关的是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规范流畅、形象生动、节奏鲜明。

关于写规范汉字,有些人认为这项基本功过时了,其实不然。事实情况是,目前的教师队伍包括语文教师的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并且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有些教师并没有自觉意识到这一点。许多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汉字书写水平越来越差,但从未想过这与当今教师队伍书写水平的整体下降有着必然的联系。

教师基本功的核心内涵,应该是教师对于语言文字的解读能力。对于语言文字的解读是否深刻与教师的语感有关,但又并不完全取决于语感。对于语言文字的解读更是一种分析和概括能力,这也是一项基本功,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基本功。虽然教师没有必要将文本解读的结果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它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流程设计的基础性条件。在对文本的解读分析过程中,解读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读出许多别人读不出的隐含于语言文字中的信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往往会产生令人拍案叫绝的教学效果。如有教师在准备《七颗钻石》的教学时,针对“钻石”为什么是“七颗”而不是“六颗”“八颗”的问题,她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丰富知识,结合查找资料,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对“七”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并列举了大量佐证材料。结果,她的课不仅让听课者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深化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的把握,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语言文字的解读是开发教材资源、制定课堂教学计划进而实施教学的基础,没有深刻的解读分析就难以形成有见解、有特色、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教学靠的是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语言文字及解读的基本功。

二、评课必须看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否有明确的语言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是一种手段,同时它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或重点,缺少语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虚假的目标,最起码是被异化了的语文教学目标。因为缺少语言及语言表达方式训练的所谓语文课,往往混淆了语文课与政治课、历史课等课程的区别,这样的语文课难以称作是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学一般有三方面内容:积累词语,丰富语言;欣赏语言文字文本,这往往从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方法的运用等角度去实施训练;品读和赏析语言的表达方式,这往往以或记叙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的方法结合一定写作艺术的分析角度去实施训练。通过这三方面的训练,我们可以逐步实现增强学生语感、增强其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和情意素养的目标。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至五课为例,配套教参在确立五篇课文的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时基本上都有语言教学的内容:“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学习运用这些修辞方法;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语言。”(《为你打开一扇门》)“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繁星》)“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冰心诗四首》)

小说、散文等艺术性较强的文本的教学如此,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性文本的教学同样如此。如苏教版教材课文《奇妙的克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论美》《创造学思想录》,配套教参在确立这四篇课文的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时分别纳入了如下语言文字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准确而朴实的语言”“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感悟‘随录式’文体的语言特点”。

三、评课必须看课堂教学过程是否突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

古人对文本阅读的过程早有论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而阅读教学的过程与之是相通的,所谓“循文入义,披文入情”,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就是语言教学,凡教材内容的分析、作者情感的解读、课堂教学诸多环节的处理都应抓住这一本质特点,任何缺少语言鉴赏与分析的教学都是空洞的教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力求使语言的赏析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避免架空的分析。

事实上,专业性强的语文教师往往都是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或以读为本,含英咀华,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形象,体会情感;或扣词析句,牵一“词(句)”而动全“文”,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深入,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或读写结合,立足文本,拓展训练,在感悟与表达中,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思想,另一方面从语言形式中使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和方法,习得写作的技巧。那种离开语言环境,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就人文内涵进行过度开掘的课体现不了语文教学的专业性。

如有教师在教学《枫桥夜泊》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人的“愁”,紧紧抓住了“对”“眠”,巧用江枫渔火的“对”(陪伴)体会诗人无“对”的孤独与凄凉,巧借江枫渔火、小桥、客船、大地的“眠”感受诗人“难眠”的痛苦与忧伤。这样对于学生而言,“愁”字就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真切体验的情感了;不再是“只可意会”的精神领域,而是能够触摸、能够言传的情景交融的内心体验了。

又如,在《伟大的悲剧》一文的教学中,有教师以最后一段的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设计了文本解读的思路: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1.文中“不可战胜的厄运”有哪些?

2.斯科特及同伴同“厄运”进行了怎样的“搏斗”?

3.探险队员们“无比高尚”的心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个问题统率了全文的内容,而且显出内容深度的层递关系,以此引导学生层次清晰、重点鲜明、简洁高效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的实施带来了便利: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课堂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语文教学和语言训练需要“留白”,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如果盲目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不顾实际地一味进行图文呈现,就会削弱语文教学的效果,甚至破坏学生脑海中由语言训练而收获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情景。因此,要使课堂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教师必须对各种教学手段作出智慧的取舍。

四、评课必须看学生课堂语言训练的效果是否突出

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良好的语言训练效果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语言训练效果的反馈和检测又是其他诸多方面的学习效果检测的重要途径。

语言训练的内容面非常广: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训练的方式方法千变万化,但是从语言运用形式看,无非就是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两种方式。

课堂语言训练的效果是否突出首先要看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面是否广泛,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的语言训练是一种低效的训练。教师应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力求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坚决改变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局面。

课堂语言训练的效果是否突出,主要看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的参与质量。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语言训练及其反馈检测当作是语言本身的检测。良好的语言表达本身固然能够看出学生的语言训练效果,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展开辩论时语言表达是否规范、连贯、得体,乃至生动,但其背后还蕴含着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情感意识以及对文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所以,从某种角度说,看学生的课堂语言训练的效果是否突出,实际上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知识掌握是否深刻,思维是否被激活,情感体验是否充分。

一般来说,如果要检测学生对于涉及文本的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多采用背诵、默写、填等方式,看背诵是否熟练、默写填空是否准确。如果要检测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感知及理解程度,则多采用朗读、摘录、口答、阅读理解等方式,看朗读是否有感情、摘录是否恰当、口答是否紧扣提问、理解是否正确、是否有较强的语感。如果要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熟练程度以及他们的迁移能力的高下,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比较多的是采用口头训练的方式,比如复述、口头答辩等,看学生口头表达过程中重点内容是否突出、感悟是否深刻、反应是否机敏、语言是否流畅、平时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是书面训练,比较多的也是先说后写,因为说的训练便于教师当场反馈。通过一定形式的课堂反馈和检测,我们还能看出学生的语言表达所蕴含的思维、创新潜能等是否得到有效激发,情意是否有新的体验。如果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激活,课堂就有可能走向生成,这时学生往往能够面向教师和同学即兴发问,或有理有据地进行辩论,或许还有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给予创造性的回答。学生在展示他们的语言阐释和概括能力的同时,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学习、思辨和创新的才能,并且还能从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

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效果的反馈和检测遵循的是“语言―内容―语言”的原则,即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同时发展能力、训练思维、培养习惯、感悟情意,然后再回到语言文字。应当指出的是,前后两个语言文字具有不同的内涵:前者是出发点,是理解内容、发展能力、训练思维、培养习惯、感悟情意的依据;后者是归宿点,是在领会了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并从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因此,对语言及其所蕴含的诸多方面内容的检测也是一种训练,这种训练能够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水平、创新才能等各方面素养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