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奥运会个人媒体消费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奥运会个人媒体消费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一直以为,媒体虽是记录大众历史的,但对于个人体验而言,媒体的个人使用是更为珍贵的历史。

奥运期间,我从个人媒体史的角度来观察媒体是如何被人们使用着的,同时我也感到了人们是如何被媒体“使用”着的。一个硬币总有正反两面:(媒介是)进化还是(人们被媒介)异化?这是个问题!

基本上用一句简短的话即可概括我的奥运个人媒介消费史:

“看着电视,听着广播,用着网络,拿着手机……”这是最佳的奥运观赛方式了。当然蹲马桶时间还可以预支给报纸,比如《新京报》《南方周末》;喝咖啡时间可以托付给杂志,在starbuck看上一期“奥运美女看过来”的主题策划,铜板纸的质感,让美人都有了触感与味道,动人起来。

为什么说“看着电视,听着广播,上着网,拿着手机……”是最佳的奥运观赛方式?理由如下:

⒈看着电视:这次电视直播首创不延时的直播方式,看电视意味着第一时间(注意,是绝对的第一时间,因为网络视频平均有1分钟-2分钟的延时)知道比赛进程,谁进了球,谁“一本”得分,谁跳水得了个10分……诸如此类。

当然,除了时间的优势,电视的“声画如一”、观看的“舒适宜人”、全家的“快乐共振”等等,都使得电视是首选的媒体。

⒉听着广播:但是如果你在看着电视时能开着广播,你会发现你的视听语言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广播因为单信道的传播弱势,使得它的语言脚本必须更有感染力与吸引力才行,因此广播的解说词之于电视而言是胜出的。这一点在开幕式的解说词方面尤为明显。电视解说词显得空洞,而广播则深具感染力。

⒊用着网络:网络是这次奥运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体,它依然在交互性、互动性、话题性方面胜于其他媒介。但是因为网络视频的延时性,使得看视频时,往往那边电视里的飞人已跑到了终点,这边还没出发;那边电视观众已欢呼一片,这边还没看到进球呢。然而网络媒体有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它们不断闪烁着小窗口,会让你在第一时间知道文字消息。一些网站为了“快”,甚至以赌博的方式创造了“零秒播报”的新闻新模式,对新闻的价值观发起了新的挑战。

⒋拿着手机:手机是万万不能不在手中的,我的一个同事,基本上是将手机电视放在桌上,CMMB系统正直播着中美排球赛,他手里敲着的是计算机键盘,与QQ友与MSN友们沟通着,同时双眼盯着滚动网页。间或还会看一眼悬在空中的大电视,手机里不断地传来奥运赛事手机报,以及他的朋友们分享的一些好玩的奥运视频。

对于手机媒介,我基本上还沿用着4年前的那个判断:“手机电视:辅助媒介的主流想像”(参看前文),即使奥运来了,3G也快来了,但是人们最基本的一些需求不会因为这些而改变。

⒌马桶时间=报纸时间: 报纸已经很难有大量的整块时间来读了,但我依然保持着订阅2份-3份报纸的习惯,并且依然坚持读报,我喜欢报纸的整体感,说实话,报纸的版面语言特别适合人们头脑的“整体成像”,特别适合“记忆”。很多朋友都抱怨说,上了一天网,什么都没记住,我就劝他们一定要读报,读报能记住该记住的,能遗忘该遗忘的。

⒍杂志时间=下午茶: 如果你在星巴克等朋友,这时,打开电脑,翻看报纸,查看手机都不如手捧“重量级”的杂志来得有质感且与环境协调。悠闲感中还透着对媒体信息的掌握。杂志的精美与芝士蛋糕可谓是门当户对,选媒介也要注重环境!

基本上,当我将自己奥运期间的个人媒介消费史罗列出来之后,真是让我长长舒了口气:

每一种媒介都有它独特的用途;

每一种媒介都不可或缺;

保护媒介的多样性,就是保持媒介生态的良性运转。

使用多样化的媒介,之于个人而言,就不会轻易被哪一个媒介“谋杀”。

这些,都,至关重要!

(作者系中央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