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第二节 叙事散文之记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第二节 叙事散文之记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文鉴赏

[鉴赏导航]

赏读记事类叙事散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分析叙事的六要素、叙事的人称、叙事的顺序、叙事的线索。(1)叙事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叙事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3)叙事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4)叙事的线索。记事类叙事散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为线索。

2.根据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层意。

3.分析叙事的中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4.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5.理解分析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叙事散文的表现手法有: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美文一

站牌下的约定

孙道荣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还有一点点颤音。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找春天》:“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她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她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她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的教室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姓名。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选自《新智慧》2009年第12期)

赏析

这篇叙事散文叙述了一个普通母亲利用等车时间帮助一个失学儿童学习的故事。在作者笔下,一个平凡善良、富有爱心、关爱儿童、乐于助人、默默无闻的“妈妈”形象跃然纸上。“妈妈”的这种做法,是在她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事情虽小,精神可贵。行文过程中,文章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时间顺序来写的,既脉络清晰,又富有悬念,使文章曲折起伏,富有吸引力;也让我们深切感到这对“母女”的不寻常、“母亲”的善良无私、“女儿”的勤奋好学。

美文二

家徽

余华

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弟兄几个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了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于是,我们家照祖父的意思,每次盖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24期)

赏析

作者以“家徽”为题,语带双关,既指“我”家门上刻的鱼,也指“我”家乐善好施不求回报的淳朴家风。这样看来文章拟设了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并由此演绎了五件事,即父亲弟兄几个抓贼、祖父放贼、门环上发现鱼、抓住送鱼人、门上刻鱼,启示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美,通向生活之美的门就是用一颗虔诚的心去看待生活,去追逐生活,去面对生活。

典例回放

[答题技巧]

记事类叙事散文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重要词句的品析。文章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往往不是简单的表层意思,而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如语境意义、比喻意义、特殊意义、言外之意等等。要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细细揣摩、理解。品析句子一般着眼于用词、修辞、句式、手法等方面。

2.文章结构梳理。(1)记事类叙事散文的叙事线索一般有“事线”“物线”“情线”等,但有些文章更多的时候有两条线索,即明线和暗线。赏读时,我们要积极走进文本,抓住关键性词句,以确定文章的线索。(2)叙事散文的结构一般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

3.感知概括文章内容。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概括段落要点或写法,关键是要能从全文中抓住要害部分,归纳梳理,要尽量用精练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完整。

4.对写法进行赏析。(1)顺叙,指记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2)倒叙,指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提到前面来写的“后发生的事情”或“事情的结局”往往是最突出、印象最强烈的场景或片段。使用倒叙是为了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3)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情节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的一种方式。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5.感受作品内涵。谈自己对作品的阅读感受,一定要结合文义联系实际,可以是生活实际,也可以是自身实际,针对题目要求,把自己的具体感受表达出来,言之成理即可。

真题解析

(2010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好望角

连俊超

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②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③“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④“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⑤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却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⑥“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摩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⑦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⑧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⑨“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⑩“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选自《今日教育・读写舫》2010年2月)

1.阅读全文后,围绕“好望角”,在方框中补全对故事内容的概括。

2.理解黑体词在句中的含义。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选择一处,根据句后的提示进行赏析。

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动作描写)

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心理描写)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

5.每个人在追逐“好望角”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解答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快速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然后根据文段内容,总结概括即可。第2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原文来答。从文中内容可知(1)中“诡秘”在本文中含有深意,用在首段是故弄玄虚,设下了悬念。(2)中“面黄肌瘦”一词用来形容小册子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3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答。A.透过动作看心理。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当提及儿子时,老人做了一系列的动作,其实他在用这种方式掩饰他内心的痛苦,学生可从这个角度作答。B.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人物心理,故而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语言进行赏析。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句后提示。第4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解答本题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对文章内容的简要概括,二是对老人性格特征的概括。第5题考查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学生可谈自己在追求目标、理想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的态度和做法,但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来谈。

参考答案:1.梦想被现实逐渐磨碎在家门口找到好望角2.(1)“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的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是老人的至爱,在长久的岁月历程中,小册子被老人翻得“满目沧桑”。3.A. 谈起儿子,骄傲的背后是深深的痛,内心深处的疼痛化成外在的“微微颤动”;“深深吸”和“缓缓呼”都是内心极度痛苦的一种掩饰行为,表面的平静折射的是老人内心的不平静。B.比喻句。非常形象生动,这样的比喻既符合老人的身份特点,又写出了老人内心那种空荡荡的失落孤独的感觉。4.这是一个怀揣梦想多年却至老也终未实现、历尽人生沧桑的老人。小时,小学没读完,鬼子来了,四处逃难,和爹娘跑散了;解放后,只想把书念成,可书没读多少,又遇上了“”;老年时,儿子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拦都拦不住离世了,一个人孤苦伶仃了却残生。但苦难没有把老人打倒。他没有因为梦想的无法实现和生活中的种种变故而终日消沉低迷下去,老人靠对梦想――“好望角”的坚守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走出了人生的苦难。5.示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生命的历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每个人应该首先意识到这一点。在不如意中能够活出如意,方法之一就是自始至终保持并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用梦想来引导自己的行动,用坚守梦想来冲过苦难的煎熬。

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爱的纪念

23年前的新年,父亲洗完澡走出浴室,在床边坐下,继母开始给他梳头,父亲突然倒下再也没有起来。

如今,除了每年辞旧迎新之际,还有一些奇怪的事情总会让我想起父亲,比如跑表和口哨、车里崭新的装饰发出的味道,甚至是看着浴室镜中的自己。当我吃炸鱼时,我的思绪又会回到幼时那一个个漆黑的夜晚,父亲开车带我去爷爷奶奶家附近的一家炸鱼和炸薯条店。父亲就喜欢吃这家的炸鱼和炸薯条,因为他们用的是猪油而不是植物油,奶奶就是这么做给父亲吃的。

父亲去世时,有爱他的人在他身边照料着他,那一天我对继母所有的敌意消失得无影无踪。去年,母亲也过世了,我才意识到我的继父有多么爱她。因为父亲再婚、母亲改嫁,我有很多年没跟父亲、继母和继父说过话。父亲去世后,我整理他的照片时,惊奇地发现一些我从未见过的他留着胡子的照片。继母说,照片是在“失落的年代”里照的――那些年里,他们的来信我从来没有回过,也从未去看过他们。那段时光,我对他们的记忆是一片空白。

父亲为足球而活。他曾经做过裁判、巡边员、教练,之后又当过俱乐部经理。在他的葬礼上,来了很多年轻体壮的陌生人,他们成队地和我一一握手。我就是这么度过1987年新年的,和所有爱我父亲的人在一起。

当我看见公园里男孩们踢球时,我多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为父亲踢球的男孩之一,像他们一样带球、拼抢、射门。父亲应该得到这样的儿子,虽然他从来没有因为我不爱体育、难以琢磨和对大部分事都不感兴趣而让我感到自己有所欠缺。

当我和我4岁大的儿子玩摔跤或逮人之类的游戏时,我会想起小时候和父亲嬉戏时,他用强壮的双臂把我紧紧搂住;当我在儿子睡觉前给他讲我儿时做过的事情时,我便想起小时候的自己是多么爱听父亲讲他从军的故事;当我带儿子去公园玩,我仿佛看到小时候我和哥哥争抢着从滑梯上滑下来,父亲在风中守候的样子。现在我才明白,那些全是一点一滴爱的行为,就像继母在父亲洗完澡后为他梳头一样。

我20岁时常因小事发火,或者干脆对所有的事情都发火,父亲的爱被我遗忘。那时我总觉得他不是我心目中想要的父亲,所以我要惩罚他。虽然懂事后我最终和父亲和解了,但我们从未促膝长谈过。一天清晨,儿子醒来对我撒娇说:“爸爸,我们彼此爱对方,不是吗?让我们来碰头吧。”我想,如果当年父亲亲我,然后对我说“我爱你”,我一定会认为父亲疯了。可眼下面对儿子的请求,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幸福与温柔。

我多希望我能早点明白,父亲对我的爱一直藏在他心底,只是没有说出口。我多希望23年前的那个新年,我感到的只是悲伤,而不是撕心裂肺、痛得钻心的愧疚。

所以,2010年我的愿望是,绝不和爱我的人翻脸。这不仅是我的新年决心,也是我对父亲爱的纪念。

[奇奇/译,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10年第6期]

1.这篇文章在行文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记叙顺序?

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我”为什么要纪念父亲的“爱”?“纪念”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4.文章结尾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很多孩子在操场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到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孩子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16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我们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21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也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面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心世界和我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回到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辆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个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我推着他坐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5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过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是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

1.本文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寥寥数笔,便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人物的心情。请就此选取一例,分析其作用。

2.“目送”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2)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

4.本文语言富有感染力,请以最后一段为例,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