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循疑而进,共探教学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循疑而进,共探教学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且目前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比其他学科难度大,原因在于语文教材承载的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要教好语文课不仅要求语文老师熟知《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语文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此准确把握语文的教学价值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其《备课: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一文中认为:语文课文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发掘,而后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选择、整合,并精心设计学习板块,让我们的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和谐发展。在备课过程中,我以为教材(文本)必须以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就能找到文本中教学价值的所在。

下面就以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第二篇课文《少年王冕》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和学生一起探寻该课的语文教学价值的。《少年王冕》是名著《儒林外史》的首篇故事节选,这篇课文是经过编者改编后选入教材的,语言比较干净、洗练。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预习初读时就能读懂王冕的孝顺、勤奋的美好品质,那像这样的课文放在五年级上学期来学习其教学价值究竟何在。我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自我解读,预习生疑

实现语文教学价值的前提是准确了解学生的基础与需要,我们理应以尊重儿童的解读为前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在新授课学习之前进行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自我解读情况,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提出几个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来解决。这是我常常调整教学预设的依据与基础。当然有价值的质疑必须触及文章的核心,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训练,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全面认识课文,从词句的理解到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课文内容到写作意图,从谋篇布局到写作背景等,但更多的是要从探寻作者的写作秘密的角度,也就是从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去质疑,这样的提问才是更有价值的。在《少年王冕》一文的预习提问中,我梳理出了不少对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比如:王冕的一生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发生,为什么作者只写了少年时代从七岁到十七八岁这个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而且只写了孝敬和勤学这两件事呢?王冕明明很爱读书,为什么却要对母亲说在学堂里闷得慌这样的话呢?这篇课文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作者却在课文中运用较大篇幅浓墨重彩地写了雨后荷花美景呢?这些问题触及文本的核心价值,有些的确是凭学生一人之力难以解决的,因此需要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组织学生一起解决。

二、循疑而进,共同探寻

课文写什么,这是许多人都能看懂的,而对于作者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就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了,这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对于筛选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循疑而进,共同探寻。

1.言外之意

俗话说,锣鼓听声,说话听音,意思是要了解言外之意。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中也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的年段要求。在《少年王冕》一文中刚好有这样的训练要求:

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是不是王冕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谈谈你的看法。学生也对此提出这样的疑问:王冕明明很爱读书,为什么却要对母亲说在学堂里闷得慌这样的话呢?联系文章前后,显然这里有言外之意。一个十岁的孩子,放牛时还想带几本书去读读,后来得了钱,总把钱省下来去买旧书读,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那么他为什么这么说呢?联系上文,我们又能读懂,因为他不想让母亲自责,不想让母亲难过,为了宽慰母亲,为了让母亲能够心安一些才说了这样一番违心的话。这不正显现出王冕内心深处的孝顺吗?

如果按照一般写人文章的教学,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我们也许只能感受到王冕是孝顺母亲的好孩子,而会失去对高年段人物语言描写作用的深刻认识。因此,出于对语文教学价值是让学生获得语言智慧的思考,不妨从两方面进行设计:一是首先引导学生,让学生读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说说王冕是否真的不爱读书,然后联系上文思考王冕这样说有什么用意,接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体验,王冕会用怎样的语气和母亲说话,再想想王冕是个怎样的人,应该不仅是孝顺,而且是个善于表达的人。二是创造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也来学习王冕智慧表达自己心声的技能。语言材料可以是下文王冕一一答应母亲的语言创写,也可以是师生共同提供。

2.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侧面烘托作用,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有初步认识,并且在自己的文章里也有所尝试运用,但常常用得勉强而不自然。而《少年王冕》中有这样一段较为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

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lóng),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在写人的文章里出现这样大段的环境描写,难道仅仅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吗?学生也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质疑:这篇课文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作者却浓墨重彩地写了雨后荷花美景呢?于是我和学生在共同探寻中逐渐揭开了经典文学作品的奥秘:我先让学生感受这段文字不仅写得美,而且写得有序,然后尝试背诵积累,再让学生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其一,这是王冕学画荷花的契机,正是这一池雨后荷花给了王冕学画的灵感和冲动。其二,也正是画荷给王冕的生活带来了转机。此刻,眼前的这一池荷花仿佛不仅是高明的画家,更是一个高明的人生导师。至此,环境描写在写人文章中的烘托作用在学生心中一定有了具体而深刻的理解。

3.典型事例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的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根据这一要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感悟篇章的结构规律就成了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写人的文章更应该掌握作者是如何选择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少年王冕》主要写了少年时期王冕辍学为秦家放牛,后来又自学画荷花,在此期间不忘孝顺母亲的事件。课文向我们刻画了一个自强不息的读书人形象。文章以时间的顺序记叙了七岁、十岁、十三四岁、十七八岁四段时间,前后跨度十多年,作者却只选了其中的四个年龄段,并且只详写了两个年龄段中的两件事,一件是十岁时的辍学放牛,另一件是十三四岁时的自学画荷花。在教学总结阶段,我故意设计了让学生对这两件事例的典型性进行质疑的环节:在王冕众多的人生事件中为什么作者只选择这样两件事来写,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通过质疑讨论,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了事例的典型性应该有其特别的意义与价值且相互之间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对作者的写作秘密有更深入的窥探: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少年王冕成长路上的两大标志性事件,一件是他人生陷入最低谷的事件,而另一件则是他人生中的转机事件;另一方面也最能反映出王冕在逆境中的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拓展阅读,传承文化

语文教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文文本的学习,不能只是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来教,还应承担传递文化、提升品鉴能力的责任。语文教学的价值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不能将学生教成没有问题的学生,而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索,将兴趣延续,将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将一篇课文的学习变成一种文化的立体对话。因此,在教学《少年王冕》这一课之后,我和学生进行了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是将原版与改编的课文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原版的经典魅力。二是鼓励学生去阅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并思考讨论:为什么在这样著名的讽刺小说集里,作者只写了王冕这样一个正面的读书人形象而且放在首篇?经过这样的古今对比,拓展提升,学生感受到了古典名著的文化魅力,体会到了王冕这个儒林之楷模、学者之榜样的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了作者吴敬梓心目中读书人该有的标准形象,用于与后面出场的讽刺对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这就是这部讽刺小说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可能达到的文化高度吧。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教学价值在于构建师生和谐共处、共同成长的课堂,从而获得言语智慧,传递文化,提升鉴赏能力,需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用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智慧去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