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共生共荣,协调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国内许多自然地村落被解体或成为整齐划一的现代社区,这是一种悲哀。因此,本文笔者根据西湖风景名胜区玉泉景中村的整治与复兴经验来阐述景区与村落的关系。

关键词:协调发展;景区;复兴;

1、项目区位及历史沿革

1.1、项目区位

玉泉景中村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九大景区之一植物园景区北侧的青芝坞。南与植物园景区相连,有玉泉和灵峰探梅景点。北面与浙大玉泉校区接壤,东面以玉古路为界,用地面积约13.63公顷,共有130户住户。其间林木茂密,民居林立,是一处历史悠久,充满诗意的幽雅之地。

2.2、历史沿革

从相关历史资料及记载来看,青芝坞在晋时就有村居。唐代白居易诗云“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吟诵的就是青芝坞。宋代的青芝坞居民稠密,成为一条上香古道。

20世纪30年代,仅有少部分茶农居住在此。区内流水潺潺,一派田园风光。1997至今,随着城市的扩张,青芝坞成为城市核心区的一部分,餐饮业规模不断扩大,青芝坞已成为杭城“麻辣一条街”的代名词。

2、场地特征

2.1、存在问题

2.1.1、村落建筑密度大,改造空间较小.需要大力拆除违章建筑,腾挪空间。

2.1.2、村落风貌杂乱,与景区环境不协调。农居密度大,外观凌乱,违章搭建严重,山林、茶地破坏严重,原本的溪流景观已不存在。

2.1.3、交通不完善. 村落交通联系不畅,道路多为断头路,主路宽度只有4米,缺乏停车场地。

2.1.4、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电信、环卫设施。

2.1.5、产业落后,易造成污染。现状大排档为主的餐饮业和低端旅店产生较多垃圾。

2.1.6、村落文化缺失。

3.2、潜在优势

3.2.1、整治工程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村民的全面响应。

3.2.2、区位条件优越:地处景区与城区的交界地带,既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和旅游资源,又与城区无缝衔接.是一处难得的离尘不离城的空间,有优越的产业发展潜力。

3.2.3、环境条件优越:紧邻植物园和灵峰探梅景区,内部有溪流、水塘、大树等。

3.2.4、基础设施已有基础。污水排放已有初步管网,由于离城市管网很近,其它基础设施的改造相对方便。

4、设计目标

充分利用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优势和浙江大学的人文氛围,采取保护与整治、挖掘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对玉泉景中村的整体整治,对现代村落生活和经营活动的引导管理,使之与西湖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突出多样化、高品质的旅游接待功能,强调从容友好、闲散优雅的环境氛围,成为一处功能多样、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内涵的高品位的现代化新农村。

5、整治对策

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对风景名胜区内农居建设的要求:严格控制农居数量,不得设置居民住宅点,区域内居民全部外迁;农居建设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外迁,逐步缩减农居点规模;积极整治、改造、完善农居点内的基础设施。

根据以上条款,玉泉农居点环境整治的要求表述如下:

积极保护风景资源;全部外迁农居点内现有城市居民;拆除全部违章建筑,根据每幢建筑的具体情况进行立面整治;理顺社区内部道路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利用有限的平面空间,见缝插针营建绿色景观空间;传承村落的历史文化,突出村落特色;引导产业升级;最终达到建设整体环境优美.人居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景中村”的目标。

5.1、风景资源保护

保护山林,在植物园景区与村落之间设置透空围墙,明确界限范围。保护古树名木及现有大树,拆除周边的违章搭建。保护现有茶地,明确茶地范围线。贯通水系,恢复山涧溪流潺潺的景观效果。

5.2、完善交通系统

依据控规要求,重新建设青芝坞路,并结合道路营造地下管线。主路采取两种断面形式:道路截面为2.50M+7.00M+2.50M的双向单车道形式和道路截面为5.00M的双向单车道形式。并在道路中段和尽端设回车场,其余支路在现状基础上形成环路,宽度0.9-3米不等。车行道采用沥青,人行道采用古石板,体现上香古道的古朴氛围。

停车位的设置因地制宜,内外结合。因为周边交通便利,鼓励游人以公共交通的方式到达,或借用周边的停车场。区内主要考虑村民的停车要求,因空间有限,设计主路两侧部分占用人行道停车,其余在农居之间适当的位置留出停车位,以保障住户的出入通畅。

5.3、建筑整治

平面上,要求拆除违章建筑及少量妨碍主路建设的建筑,疏减过于密集的农居,并全部拆除现有院落围墙。形成采光通风较好的空间。

立面上,依据景区总体规划对农居建设的要求:风景区内农居建筑层数不超过二层,檐口高度不超过6.6米,以坡顶为宜,应保护和整修现风景区内已留存不多的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

根据以上要求,玉泉社区的建筑立面整治,总体上应传承西湖风景名胜区建筑的特点,以二层为主,色彩上强调白墙黑瓦的淡雅感,质感上以天然材料为主,保留现有自然生长的建筑布局。玉泉村头尾两片,由于临近灵峰景点和玉泉景点,且现状农居以两坡顶传统风格为多,因此,设计以传统石材、青砖、木材为主,外观体现传统农居风格。而青芝坞路中部分布的西式小洋楼,由于建设年代较近,建筑都比较新,整治中并不一味强求两坡顶的传统农居形式,,在保证灰黑白色调的前提下,可以允许适当应用现代建筑材料。

细部上,在楼房分层处设腰檐,在山墙面开窗时,增加披檐。门窗框以铝合金仿木纹为主,栏杆采用石质或黑色或灰色钢管。院落围墙采用低于1米的绿篱或石栏杆。

总的要求是在遵循景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充分遵重现状,做到统一中有区别,传统中有变化,整治后,形成一处风格清新明快,独具地域特色的新农村。

6.4、景观营造

玉泉村的景观营造以潺潺流水为景观特色。内部有两处较大水源,一处由灵峰探梅景点而下,现为暗沟,水流量虽然不大但水体清澈。另一处水系源自植物园玉泉景点,由南向北流入入口处水池,水流为暗沟。

早在2003年,西湖引配水工程建设中,植物园内的一个西湖出水口已和浙大护校河连通,大约1-3立方每秒的西湖水流入浙大护校河。整治过程从现西湖出水口将水流引至入口处水池,再利用此处的大水体,设置循环供水系统,营造山涧溪流潺潺的景观效果。

将现有的暗沟打开,两侧砌石坎,溪流从灵峰探梅处流下,全长1000多米的水流,绵延不断,穿村而过。晴天是道景观,雨天就能防洪,一举两得。溪流在空间宽敞处放大,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设置梅影谭、幽栖林、青柳塘等,围绕水体布置了拱桥、亭廊、、景墙和活动场地。水塘周边种植垂柳、迎春、玉兰、山樱和昌蒲、鸢尾等水生植物,溪流两边点植山樱、喷雪花、梅花。在石隙中点植溪荪、石菖蒲、石蒜等,形成具有野趣的溪流景观。

在房前屋后的大树周围,设计了多处点状休闲绿地,如健身角、戏曲角、古井园、邻里院等,满足了村民户外活动的要求。整治后的农家院落中补充腊梅、枇杷、桃、李、石榴等观果树。鼓励村民开展庭院绿化和垂直绿化,以绿篱代替围墙,以盆栽、花箱等丰富绿量,增加情趣。

因玉泉村毗邻灵峰探梅景区,在传统农居周边及茶园周边点植竹林,营造清幽雅致的山居景观。在靠近灵峰的农居群落中片植梅花,形成香雪深处有人家的意境。

6.5、历史碎片的整理

宋代女作家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人)身后其墓在青芝坞。朱淑真作品艺术上的成就颇高,后世常将其与李清照相提并论,在整治过程中,结合环境的营造,以景墙、景石等形式作为历史碎片的载体,贯穿于公共绿地,营造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环境空间。

7、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给排水、电力、天然气、通讯、环卫、网络、安保等系统。配套建设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包含社区管理服务、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活动室、社区讲堂、保安室等功能。配套建设便民服务点、旅游咨询点、无障碍设施、指示牌等。改造现有公共厕所。

8、业态引导

围绕‘吃、住、行、游’这四个旅游的关键要素,完善业态布局,充分体现特色。提升品位、加强闲散优雅的人文氛围的营造。

避免低端、重复的商业业态,清理不符合区域定位或污染过大的业态,如美容美发、洗车、露天烧烤等。依托现有餐饮业的人气,加入国际美食,咖啡馆、茶吧等低污染餐饮形式。增加民宿、国际青年旅社、手工艺作坊、画廊、书店、文化课堂等多种业态。丰富业态种类,提升旅游品质,形成旅游休闲业态集群。

9、结语

秦汉时期在风景区内出现了最早的居民点,人们怀着敬畏之心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风景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这种和谐共存的方式值得被保护与延续。景中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后续的动态管理,更需要村民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作者简介:杨帆/1982年 /女/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