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朱雨辰 游弋任爱与被爱之间的双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朱雨辰 游弋任爱与被爱之间的双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表演中的激情,源自内心沉静的底色。他性情中的不羁,凝结出思想的深刻。

他站在时代与时代的节点,汲取自由与束缚的温情。

朱雨辰,一个在爱与被爱之间,生长的Boy & Man。

时代的特质

朱雨辰说,拍片不是我的梦想。

其实,钢琴10级的他,弹琴依然不是他的梦。

出生在七零年代的最后一年,朱雨辰的成长,印刻着极其传统的中式教育。母亲给予了他无限的宠爱,亦以一种强势的姿态,介入他的生活。

从四岁起的琴童生涯,让朱雨辰几乎失去了同龄孩子的各种快乐。除了上学,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88个黑白键中。每个周末,母亲都会从青浦的家里带着他踏上拥紧的公车,穿越半个上海,到静安区去学习钢琴。那时的朱雨辰,还没有太多的勇气来表达不喜欢。他只会把反抗沉默地存放在心里,或是用悄悄向钢琴里倒水,来宣泄内心的愤懑。

事实上,这是整个时代的特质――把不情愿修炼成习惯,把不喜欢磨练成喜欢。他会用“哎,妈,你知道吗?”这样的开场白,引出无数胡言乱语,来挤占练琴的时间,却不会对母亲说,“妈,我不想弹琴了。”

许多年后,朱雨辰仍然把练琴时光,称作“噩梦”。因为他整个童年,都被以爱的名义束缚在牢笼里。

那时的他,很喜欢让父亲带他去静安公园坐旋转木马。黑色的,最高大的那一匹。他骑在一起一伏的马背上,仿佛驰骋在广袤的原野。然而,那只是一种对自由的瑕想。因为固定在地板上的木马,永远逃不出既定的轨道。它只能停留在周而复始的轮回中,上上下下。

然而,上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正拉开中国新旧变更的序幕,社会与人文推动着每个人向个性与自由去进化。于是新的个性在朱雨辰不知不觉的成长中,酝酿成形。

他开始学会一点反叛,一点任性,一点冷漠,一点肆无忌惮。

他的一百万

说起朱雨辰踏入表演的行业,就不能不提起他的姐姐,朱贝贝。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朱贝贝,同宿舍的好友在《盛世华衣》剧组担任副导演。她手头有一个角色,想邀请朱雨辰去试镜。那一年,朱雨辰高一,年少与帅,是不可抵挡的利器。于是他接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戏。

这部剧集,给了朱雨辰打开了一扇窗。让他发现,自己除了钢琴,还有更精彩的人生可以去选择。

朱雨辰说,钢琴是孤独者的行为,但表演是一群人的。有时,他会把表演看作是一种宣泄。在不同的人生里,宣泄一个人的情绪。

那时的朱雨辰是孤独的,练琴,学习表演,梳着“天王”式发型,骑着单车拉风地穿过校园。女生关注的目光,成了男生孤立他的理由。这也造就了后来的朱雨辰,格外看注朋友间的友情。

他说,我对朋友从不包容,而是纵容。我是个很挑剔的人,能接受我性格的人,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不理智地接受他们的一切。

1998年,朱雨辰考进中央戏剧学院。第一次脱开母亲的约束,滋长了他内心中报复性的反叛。留披肩长发,扎各种辫儿,穿一年四季的皮靴,咔咔响地踏过中戏的走廊。他在中戏校园里,不只学到了如何表演,还找到了他一直渴望的关键词――痛快――以一种近似痛的姿态,快意恩仇。喝酒、聊天,彻夜胡闹,对喜欢的人,可以任其百般蹂躏而不怒,对不喜欢的人,多一句也不想说。他一度哑暗无味的青春,终于有了喷薄而出的缺口。他觉得人生,就该如此放肆。

不过,这样的性格往往缺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放在浮华的娱乐圈。毕业后,朱雨辰仍以不妥协,不谄媚的形式投递着简历,所以等待他的,必然是一个又一个的拒绝。

2003年,奔波在北京各种剧组间的朱雨辰,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他有些灰心了。

某一天的晚上,他花49块5,在楼下的超市里,买了一瓶红酒放在桌子上。

他对自己说,如果12点之前,接到剧组的通知,这就是庆功酒。如果没有,就是饯行酒。

或许是上天眷顾他的绝决,剧组的副导演,在12点16分打来电话说,定了,这个角色就是你了。

可以说,这是他人生一个的新开始,但,也是一段青春的结束。

那部电影叫做《一百万》,在2004年美国纽约国际独立电影节上,摘得了最佳外语片。时代的矛盾体

对于朱雨辰来说,《奋斗》才是他真正跨进娱乐圈里的敲门砖。

有关朱雨辰与赵宝刚的初次见面,他在各种场合已经描述过N遍了――一个携夫人,在友谊商场挑地毯,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一个冷漠摆酷,冒出一句,我就是朱雨辰。然而正是朱雨辰身上的桀骜不驯,印合了赵宝刚心里对角色的预设。不需多言,直觉告诉他,朱雨辰,就是华子。

赵导的直觉是对的。因为至今仍有许多人喜欢叫朱雨辰“华子”,可见这个形象的深入人心。或许就像朱雨辰自己说的,华子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一个群体。他的身上,承载着―代人的成长与梦想。

那时候,不熟悉朱雨辰的观众,会把他当成土生土长的北京青年。一口标准的北京腔,听不出一丝吴侬软语的上海味儿。其实,那不是他来北京之后的现学现卖。因为早在朱雨辰的中学时代,就开始喜欢看王朔了。他喜欢北京话里,那种很“爷们儿”的粗糙感,豪迈而热烈。

他曾尝试着去修改自己的个性,去接近北方爽直的性情。

可事实上,有些东西是无法修改的。当他竭力张扬不羁的时候,内心中,却始终保有着一小块孤独与清醒。无论他怎样表演热度,都无法清除这块冷。他只能把自己选择性的开放给一些喜欢的人。

2013年,朱雨辰还是一个人。

家里很期望他能快一点找到另一半。可是,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等待着缘分。他对爱情,有着自己独有的态度。他相信,热情是爱情的必需品,即便随着时间的减退,也只需要调节,而不是调换。

他觉得,吵架亦是种沟通方式;彬彬有礼的,不是爱情。

爱情在他心目中,是不能缺少浪漫和激情的,可他对爱情,却也有着N多清醒的条件。

其实,他是一个矛盾体。

一个在热情与冷静之间,在迷茫与清醒之间,在自由与约束之间,在爱与被爱之间,在时代与时代之间的矛盾体。光阴的故事

如今的朱雨辰,学会了更理性的看待娱乐圈。他更喜欢站在圈子之外去审视与评判。也许这就是男人的成长吧。学会旁观自己无法撼动的现实。

朱雨辰说,曾经渴望大红大紫的年纪不再了,但现在的我,内心比生活更富有。

2013年,《光阴的故事》上档。朱雨辰很喜欢这部片子,一部讲述八零年代创业与情感的故事。那是他成长的年代。有着许多似曾相识的感情,存档在记忆里。他发现,曾经一直想挣脱的时代,不只有禁锢与束缚,还有现在越来越稀缺的热血与真诚。

他开始理解母亲事无巨细的关怀,是一种庞大无私的爱。那是不可摆脱的压力,亦是随身而行的动力。而那些日日守在钢琴旁的岁月,也不只是一场噩梦,还是简单,美好的时光。

姐姐曾在采访里,说过一段两个人小时候的故事。她为了出去玩,做了一只纸片风筝,用细绳栓着,让朱雨辰站在阳台放。于是朱雨辰就站在那里,放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姐姐回来。

那时的他,不懂怀疑,不懂生气,但他也正因为相信而快乐。他笃定姐姐做给他的,就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风筝。

其实,我们总是不断被这个时代所同化,却也为此丢掉了一些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

2012年,央视追问幸福的视频,曾是网络中最有趣的段子。而朱雨辰早在2006年的博客中,就有了回答。

《家有九凤》中姜武说:幸福就是,不再受苦。现实生活中的朱雨辰说:幸福就是,不再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