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修行”先“修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部世界只是每个人内心的映现,一切都根源于我们的心。如果我们的“心正”、“心净”,则一切皆“正”,一切皆“净”。就如你戴上什么颜色镜片的眼镜,就会看到什么颜色的世界。
佛法是安心之法,而这心并非肉团心,看不见、摸不着,就如当年二祖慧可求达摩为其“安心”,达摩要其“将心来”,而慧可“遍寻不见”一样。我们的心虽无色无形,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但时时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的生活,可谓“心中有事虚空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心里一悟,宇宙、世界自然会有另一番不同的风光。心好,一切都好。
同为修行人,但有智愚、凡圣的不同。不同之处就在:圣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静安
大凡到过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有一个很热闹的地方――静安寺,就位于南京西路。
“静安”一词,语出《大学》,原文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才能意志坚定,意志坚定的人才能人格沉静,有了沉静的人格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世间万物都有根本与旁枝,万事都有始有终,如果你能够洞察万事万物的根与末、始与终,你就接近宇宙发展的规律了。
我很喜欢“静安”这一词。静是安的前提,当一个生命沉静下来时,他才能有一颗安分之心,给人一种安祥之感。现代人的最大问题,就是静不下来,奔波不停,以致使“浮躁”成为社会的通病。“迷惑”的“迷”,是人在米字路口,举棋不定,而“惑”,则是心无定所,或者这样,或者那样。
大静大安,小静小安,无静无安。如果一个人终日处于喧嚣浮躁的环境下,就会像浮云一样,随风飘荡,又如何能安身,如何能立命呢?
“静安”有静始安,安身则可立命,立命则可会天理,会了天理,思虑自然正确而周详,这也正如佛法所倡导的:戒生定,定生慧。无论是儒,是道,是佛,在理上都是相通的。
觉知
常人都有知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觉知”。
知而能觉,是凡人;觉而能知,是智者。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而这一“知”便是“觉知”。
所谓“觉知”,就是随时感知自己正在做什么,举手投足、起心动念是否合“道”,时时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处处事事都努力“仿佛”(“仿佛”者,模仿佛,向佛学习)。
观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所谓“观自在”,就是观自己的心在不在,若在,便得大自在,反之,就会因不安心而处处不自在。
所谓“明心见性”,就是努力寻求人人本已具足,但被浮云遮蔽的清净明性。“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牢关锁”,而一旦尘尽光生,便能“照破山河万朵”。
平时,有些人身体不适时,常会说,“我腰酸”、“我头疼”??其实,这并不确切。我是我,腰是腰,头是头,并不是一回事。确切的说法应是“我的腰酸”、“我的头疼”,这个“我”就是我们要时时感知的“本我”。
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知迟。感知本我,不随境迁,不被念转,一念即知,即是觉知。当你有了觉知,便能透视世间现有的一切,而不被假相所迷惑。这样,你就能活出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