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寻学生的前认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寻学生的前认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许多教师有意无意地视学生为接收容器,淡化学生生活经验,赋于他们对生物概念的认识,忽略了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主体性,着力于概念的记忆与解题技巧的训练。很多学生大脑中的前认知并未受到强有力的冲击,长此以住,学生头脑中的生物知识可能又重回到原来的层次,导致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仍沿袭陈旧的思维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告诉我们,生物教学不仅要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前认知,关注其建构生物概念的过程,在过程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自主探究带来的快乐。但是,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前认知很难被发现,倘若教师只凭自身的印象主观臆断学生的认识背景,很可能造成学生的知识塔被架空,成为空中楼阁,水上浮萍,一遇新情境就会出错。鉴于此,本文旨在呼吁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前认知,有效地探寻生的认知背景,从而更合理地构建生物概念。

一、比较高初中生物知识的异同,寻找衔接点。由于初中教学过程中对许多生物概念只是初步了解,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会有自己的再加工,这就容易形成认知上的误区。如“龙生龙,凤生凤”,“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反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在初中教材中,只是初步涉及遗传和变异的现象,高中阶段则从细胞学和分子学水平上阐述遗传变异的本质。教师应该重视初高中的叙述特点,寻求合适的切入点,形成完美对接。

二、个别访谈,寻找认知上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其认知环境不同,包括生活体验,起始年级的教学背景以及个人的判断取舍等,都会造成个体上的差异。如很多学生都会有下述的认识:把池塘所有的鱼作为一个物种;草原上所有的羊是一个物种;呼吸作用就是吸气呼气;糖都是甜的,同时认为甜的食物是糖;水里游的是都是鱼类;天上飞的都是鸟类……这样的错误前认识对我们以后学习产生很大影响,是学生接受正确概念的障碍和阻力。所以,只有找准认知上的矛盾,才可以有的放矢。

三、自主学习,暴露学生前认识。如果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就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说出自己对概念的真实想法。如在学习染色体变异之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观察讨论,常会认为染色体组的数目和染色体形态种类的数目相等。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研习,老师很容易会忽视这些问题,为新概念的建立带来不利影响。

四、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认识和建构新概念创造条件。学生面对与概念相关的信息,仍会习惯性地用以前的认识来解释新的现象。如学生普遍认为二个染色体组就是二倍体;多个染色体组就是多倍体; 一个染色体组就是单倍体。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受精卵中几个染色体组,引出二倍体、多倍体概念,并强调其前提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为学生认识和建构新概念创造条件。在新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适宜提供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去应用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并及时地反馈,以促进对知识的进一步构建,并检验学习效果,保证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

为了更好地将学生的前认知与生物概念有更多的交互,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形成大面积的知识建构。

五、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矫正片面的前概念。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许多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源于实验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如关于光合作用的概念,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发现史,从海尔蒙特的“柳苗实验”到萨克斯的天竺葵叶片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让学生从初始概念建立的历史进程中剖析自己认知上的缺陷。生物发展史中其实也贯穿了许多科学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教育也利于解释学生原有的疑虑,一旦学生掌握了这些研究方法,就能够主动地认识到自己原有的不足,进而形成自我矫正的能力,这种能力更会伴随学生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可谓终身受用。

六、设置背景问题,寻找共性趋向。精心创设导入部分的情境,在情境中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如在“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课教学伊始,教师提供英国的细胞生理学家欧文顿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通过背景问题的情境,使他们的前概念明晰化。假如这些前概念与生物概念一致,则为教学提供了厚实的基石。若两者相悖,则教师可以更好地对症下药,效果更佳。

七、教学过程中,寻找认知冲突。在“同源染色体”概念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就是同源染色体,特别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把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看做是同源染色体。教师可以先引导制作物理模型,再展示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组成。学生从形态、大小、同源染色体的来源进行分析,很快就能发现认识上的偏差,进而可以形成 “同源染色体” 的科学概念。

高中生物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观察分析能力,还要激发他们富有投身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事实证明,学生关于生物学习的前概念是普遍存在的,有的虽是直观的、肤浅的认识,但与科学认识相近,这就有助于建立新的概念。也有些认识中是模糊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置教学策略,有效地消除认识误区,获得对新情境的正确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