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研究机构勾画农民工市民化战略轮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研究机构勾画农民工市民化战略轮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了《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报告提出了关于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从“十二五”开始,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的“半城市化”问题,使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报告还认为,农民工市民化应按照“保留户籍、总量控制、放宽条件、逐步推进”的思路有宁进行。

“半城市化”问题影响城多和谐发展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这份报告指出,“半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该报告强调,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按现行统计口径计算,人口城市化速度很快。大量的农民工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里,被统计在城市人口中,但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并没有享受到与户籍相联系的城市公共福利和政治权利。

按照现行统计,在6亿多城镇人口中,仍有相当数量的居住在郊区从事农业的农业户口人口。基于2000年普查和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计算,这五年城镇人口增量中的71.8%是持农业户籍进城打工的外地农民工和郊区的农业人口。人口的城市化率(城市常住人口比重)与人口的非农化率(非农业户籍人口比重)产生了较大差距且不断扩大,2007年两者相差12个百分点。

报告称,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以牺牲农民工的发展为代价而取得的。农民工低收入导致了低水平生活和贫困;恶劣的工作条件导致了职业病;留守儿童和进城儿童无法享受教育公平导致了学习、生活和心理问题;家庭成员分离导致了生活不幸福等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方案每年需投入2万亿

报告强调,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就是允许那些已经在城市长期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在自愿基础上获得所在地城市的市民身份,并平等地享有现有城市市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利,承担相同的市民义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市民。报告指出,这次金融危机的经历显示,农业不再是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城市形成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刚性需求,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不再具有回到土地上的可能性。

报告建议,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要循序渐进,从现在起用大约十年时间,通过先使具有稳定职业、缴纳税收、享有社会保障和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转为市民,同时逐步降低门槛,解决其他进城农民工以及他们愿意留在城里的家属。到2020年先解决2亿人左右的身份转换问题。从2020到2030年再解决2亿左右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市民化问题。即今后20年平均每年要解决2000万人的户籍以及与之配套的社会福利问题。

报告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中国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平均成本在1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中国未来每年为解决2000万农民工市民化需要投入2万亿元资金。

农民工市民化须有配套措施保障

该报告主笔、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所长蔡日方表示,“促进人的发展”是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目的,它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数亿农民工的身份转变。为此,该报告提出了一整套战略构想,实行包括捉民工在内的城市用地的“人地挂钩”、财政支出的“人钱挂钩”;以城市群为城市化的主题形态,以“两横三纵”城市格局为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建议。

蔡日方介绍,建立“人地”挂钩机制,是指根据各城市吸纳农民工人口定居的数量,每年增加一部分用地指标用于解决农民工市民化后的用地问题。建立“人钱”挂钩机制,是指根据各城市吸纳农民工定居的规模,每年定向给予财政补助。财政补助的资金来源,可以考虑发行专项国债,也可以考虑从国有企业上缴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

蔡防建议,应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大幅度扩大廉租房和公祖房供给规模,把自愿在城市落户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和援助范围。另外建立农民工市民化后的土地退出机制,在一定期间保留农民工家庭的土地承包权,落实农民工政治权利,保障未落户农民工权益。

(摘自2010年10月15日《中国改革报》记者董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