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文艺创作与艺术家的童年经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文艺创作与艺术家的童年经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童年是人的一生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对艺术家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种具有审美特征认知方式和记忆体验,童年经验往往会伴随作家一生,并对作家的感知方式、情感态度、想象能力、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等等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童年经验 心理体验 发展方向 文艺创作

“童年经验”即指“童年体验”。由于学术界一般都习惯于用“童年经验”一词,故沿用。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综合,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①。

每个人一生都受童年经验的影响,各个心理学派都十分重视童年经验对艺术家个人体验的重要作用,那些印象深刻的体验和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艺术创作的题材选择、作品情感的基调,甚至可能形成一种固定的艺术风格。童年的经验往往是人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童年的许多印象、习惯、情感经历都会对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产生重要的影响。关于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体验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的每个早期阶段仍同由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在,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年内不显露出来,但是,其力量却丝毫不会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②人的早期的经验对后期的意志、性格、气质、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早年的经验和后来的生活体验相溶,形成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

文艺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是人的一生中的重要发展阶段,人的知识的积累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因为童年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艺术家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的记忆和体验,并且决定了他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在艺术家的艺术旅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家的早期经验与他的创作是有着深厚关联的,艺术家早期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与情感经验,很可能以各种变形形态出现于作品中,甚至成为他艺术作品的固定风格。毛姆在谈到狄更斯的创作时说:“尽管他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而且渐渐熟悉上流社会的语言,可是他在小说中描写上层社会的生活时,却从来没有成功塑造出令人信服的上层人物,他笔下的牧师和医生显然不像那些律师及其雇员那样栩栩如生。”毛姆由此得出结论:“一个小说家只有把自己早年就已经有所接触的人物作为原型时,才能创造出杰出的人物形象。”③林语堂在塑造《京华烟云》曼娘这个人物时,就是以他的教母为创作原型的,童年时期与教母相处的点点滴滴,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成为他在艺术创作过程的选择与吸收的素材。身兼造型艺术家和童书创作者身份的艾姿碧塔,至今已有三十多部童书创作,广泛地传播于世界各个角落。她的艺术作品很大一部分都与她童年的经验有关。在《艺术的故事》中,艾姿碧塔详尽地叙述了她儿童读物的创作和思考历程,以及创作的原动力与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童年的各种记忆。战争年代的颠沛流离、生离死别,特别是与教母在法国阿尔卑斯山的童年生活――听故事、唱歌、看晚霞,感受身边各式物品、玩具、图像所散发出的独特气息,成为她创作的根源。

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童年经验能对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童庆炳先生指出:“完整的童年经验,不仅仅指原本的童年生活的记录,它还包括主体对自身童年甚或经历的心理感受和印象,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童年经验的这种性质对作家而言至关重要,它意味着一个作家可以在他的一生的全部创作中不断地吸收他的童年经验的永不枯竭的资源。”④童年经验是艺术家的个性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一种具有审美特征认知方式和记忆体验,童年经验往往会伴随艺术家一生。

童年经验在艺术家审美体验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童年经历过的人、事、景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会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童年的某种经历在某个时刻会触动艺术家的情感,产生审美体验。心理分析学家认为:“表现艺术所传达的深刻体验,主要来自它对遥远的、记忆不清的童年时代的某些经验的触动。我嗅到一朵玫瑰花的香味,这种香味会突然给我造成一种异样的亲切感受,引起一种似曾相见的情绪体验。这种莫名其妙的深切经验,乃是儿童时期经历过一连串情感体验的再次萌发。”⑤

从身无分文的年轻小伙,到身价未知、作品价值跻身世界前十的前卫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走向海外的中国艺术家周氏兄弟(山作、大荒)创造了一段“美国寻梦”的奇迹。山作认为:“一个艺术家创作灵感往往追溯到他童年的梦想,当梦想照进现实,就会散发出许多艺术的灵感,那些已经发生的故事和将要的发生事情,都会带来心灵的触动,这种化身艺术的交流最终会让创作想法变成事实”。景观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认为艺术家过去的经历往往是其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建筑师不应该忽略这一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在获得诺贝尔奖时如是说――“一个艺术家在童年就长成了。”

心理学家分析艺术家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时,发现艺术家童年时父母亡故或离异、家道中落等的痛苦经验对其性格和气质的影响尤其巨大,痛苦的童年经验比幸福快乐的童年经验更容易产生深刻的记忆和强烈的情感体验,童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某些事物具有非常敏感的体验。一些痛苦的创伤经历会使儿童心理产生强烈的震撼,甚至促使其心理发展和个性成长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产生自卑感和其他变异的心理,并以这种变异的心理去看待外部世界。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儿童时期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绘画大师凡?高患有精神分裂症。这位善于使用色彩的大师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格外吃力,可以说一辈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卖出过一幅画,他的画面上充满了撕裂的笑容和恐惧。

这些恐怕与他童年生活在一个保守、严肃的基督教家庭所受的压抑有关。“德国新电影运动”的主将之一、著名导演法斯宾德深受美国好莱坞情节剧的影响,在影片中十分关注家庭伦理,他的影片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绝望和孤独是法斯宾德影片经常表现的主题,这些影片表明他的电影创作生涯是在极其分裂的精神官能症中度过的,他一直在用自己的电影对抗着其意识深处已经“失落的童年印象”。法斯宾德经常把他的早年生活描述成孤独的、缺乏关爱的、充满辛酸苦痛的童年记忆,自己一直企图向冰冷无情的家庭购买慈爱,但结果总是徒劳无功。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享誉世界的挪威籍画家,西方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抑郁的情调。在他5岁时,母亲因患肺结核去世,父亲抑郁的神经强烈的感染了失去母亲的蒙克。心理学家证实,人格的一部分是可以遗传的,蒙克遗传了父亲抑郁的性格。蒙克13岁那年,年长两岁的姐姐也因肺病去世,姐姐的死亡再次刺激了蒙克敏感的神经。接下来,他的妹妹患上精神分裂症。这一系列的重创所引发的伤痛,深深的印在蒙克的心灵深处,决定了蒙克的性格和他前半生的创作基调。从他的《病孩》《母亲之死》和《在灵床旁》等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是个性、生活、思想、学识、文化、艺术素养、创作才能等长期积淀的结果。这种心理结构在接受外来的信息、异质感觉时常常会激活储存在记忆仓库中的大量旧的印象,促使原有印象集群活跃起来,构成新的形象。艺术家童年的经验往往随着日后的思想观念、情感特征而得到重新的塑造,这样,更容易产生更为深刻、真切的体验。早期的童年经验可能因后期人生体验的介入而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成为艺术作品构思的动力。而后期的人生体验也有可能因为童年的经验而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从而形成丰富的形象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童年的经验有着最深刻、最纯真、最丰富的人生体味。它是个人的一生中最本质的体验,最能真实反映个人的个性心理和情感。所以童年经验一直都被艺术家所看重。许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都主张返回儿童世界,在画面上使用了类似儿童的语言,他们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世界,透过这些纯净天真的眼睛,他们恢复了一个梦想的世界和一个远离文明腐蚀性伤害的心灵家园。随着个人的不断成长和发展,进入社会和各类团体。他的所见所闻和思想观念比起儿时就会越来越多,他的童心也就丧失的越来越多了。超现实主义的巨匠米罗就喜欢采用单纯的线、干净明亮的色彩,东倒西歪的房子后面常常是滚铁环和倒立的孩子,知觉的支持顺序被视觉的幻想打乱。

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正是由童年的经验――那种天真、深刻、感性的经历不断混合着更为成熟、理性的体验形成的。在艺术家今后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中国]重庆炳、程正明:《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②[奥地利]弗洛伊德:《目前对战争和死亡的看法》,见《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页;

③[英]毛姆:《巨匠与杰作》,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页;

④[中国] 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 页;

⑤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页;

参考文献:

[1][中国]重庆炳 程正明.文艺影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国] 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3]孟中:《用电影来对抗童年印象 -----法斯宾德电影创作的“潜意识”分析》,《电影文学》,长集团期刊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1、12期;

[4]杨菁.外国艺术名著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金学艳(1982―),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