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深入企业实践 促进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入企业实践 促进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推进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促进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了解企业文化及管理模式,学习掌握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工艺要求、产品的技术含量、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等,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工作页的开发,促进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企业实践 教学方案

我国社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传统精细分工的简单岗位工作正在被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取代,这对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近年来,技工院校的教育方式正朝着工学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推进。

那么什么是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遵循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和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符合创新型国家和市场经济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简单来讲,工学一体化就是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即将工作与学习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通过学习学会工作,通过分析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工学一体化课程,以此为依据开发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把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进行生产一线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操练,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

一、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制度上的支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这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对于创新和完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加快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学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近年来,笔者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有效形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目的和要求

教师到企业实践,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改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三、教师深入企业可有力推动工学一体化教学课程的开发

工学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实际是一种任务式的教学,但任务是从企业实际工作中来,学生通过工学一体化的学习培养,可以实际地体会到在企业工作的方式方法,缩短毕业生与企业用工差距。工学一体化课程是目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愿景,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颠覆性改革。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是核心,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学条件是支撑,制度建设是保障。当有了完善的制度和应有的教学条件达到要求后,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只有拥有了一批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才能取得一定成效。

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是教学准备工作,即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工作页的开发,主要的步骤大概可以概括为:企业调研岗位分析建立工作任务表工作任务模块化模块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任务评价等。每个步骤都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工作过程,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和大量的工作,所以教学方案设计与开发的质量直接影响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但目前职业学校实训教师特别是年轻实训教师多数是各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进入学校任教,没有经过企业中的锻炼过程,甚至不知道一些简单零件的加工顺序,更谈不上复杂零件的工艺流程。工作经验的不足,对企业文化及生产工艺流程没有深的了解,也就难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开发。因此,年轻教师必须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学习期间,教师要多了解企业文化及管理模式,掌握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工艺要求、产品的技术含量、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等。同样,一些老教师也应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以便掌握更先进的生产技术。

针对不同专业的调研过程不尽相同。首先应该根据专业的方向找到相应的企业。其次,在实践过程中,应该记录企业中设置的岗位有哪些,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接触某些岗位的具体工作人员,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了解该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通常在岗位中会处理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哪些知识。根据调研内容,分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明确下来,确定工作任务的完成所需课时量;将工作任务细化即模块化,确定每一模块课时量、涉及的知识、教学开展方式等,写出具体的实施计划。这样对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工作页的开发大有帮助。在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能获得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并学习合理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还能熟悉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了解企业里的问题和社会现状。只有这样掌握了企业新技术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领域,拥有开阔的视野,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工作深刻的感性体验,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保证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顺利进行。

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不仅是实训课的改革,理论教学内容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应制定具有工学一体化培训特色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应讲究“实用、够用”,开设的课程要删繁就简。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知识点上,如制图课的重点是能够读图、识图。同时,还要根据专业的不同,开发不同的教学内容,像车工专业以轴类零件图为主,钳工专业则侧重于划线能力及装配图的培养;机械基础课的重点与企业典型的零件紧密结合;金属材料课以通用材料的特点为主,兼顾特殊材料的性能教学等。无论是实习教师,还是理论教师,为了工学一体化课程更好地开展,深入企业,实践深造,都是极其必要的。

四、探索教师到企业实践形式,促进一体化课程改革

教师到企业实践,可根据培训需求和客观条件,采取到企业生产现场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生产或培训岗位上操作演练、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更多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去,切实提高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际效果。要鼓励教师带着问题或项目下到企业,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项目研究的需要,确定到企业实践的重点内容,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学生到企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学校选派相关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下到企业,教师在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和指导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企业实践活动。

五、学有所用,狠抓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技工学校目前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实用性人才。一体化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单靠先进的设备和教师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检查、评价制度,通过学生座谈、教师座谈及其他有关途径,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六、教师到企业实践在具体运作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对企业而言,一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来规范企业行为,企业可接收也可不接收,接收是“卖面子”,不接收也不“违规”。另一方面,企业是讲究效率、追求成本核算的,接收教师实践一两次是可能的,但长此以往,企业就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另外,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熟练工人,对于参加有些岗位的实践,比如比较危险的岗位等,企业还有一些顾虑。

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这项工作,架设起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增强了学校之间专业教师的联系,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许多教师感到,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懂得了各个作业环节要领,给今后教学带来不少启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也更为得心应手。但是,在实践中还要进一步克服困难,加强规划,巩固成果,改进做法,把企业实践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努力促进一体化课程改革再上新台阶。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善于实践总结,及时将实践中积累的零星的经验加以提炼,才能真正提升自我,运用掌握的基本技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兖州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