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母兵团,万封求助信背后的赤子亲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母兵团,万封求助信背后的赤子亲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妈妈在哪里:永不停息的寻觅

1990年夏天,一个6岁的小男孩与父亲拥挤在一列闷热的火车里,弥漫着馊汗味的车厢摇来晃去,父子俩的汗水摔在了的上身和地板上。尽管很热,可小男孩还是紧紧拉着爸爸的手,以免被拥挤的旅客挤散。“爸,”男孩有些胆怯地说,“我妈去哪儿了?别人总骂我是野孩子……”男孩的话还没说完,眼眶里已经涌满了泪花……

“你妈早就死了!”父亲一下子甩开儿子的手,发怒了……一天后,父子俩来到了山西大同,在离市区不远的一家个体煤矿扎根了。父亲在下井挖煤之前,将儿子送到附近的小学读书,并给他起了名字:梅国华。

1984年秋天,梅国华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市龙华镇。在小国华的记忆中,从来就没有妈妈的影子。记得4岁时,一次当他看见同村的一个妈妈领着小伙伴玩时,忽然感到自己缺少了什么。于是,他飞快地跑向山里。在山脚下,小国华远远地听到了爸爸抡起重锤敲击钢钎那萦绕山谷的回响。爸爸是个个头高大的石匠,看到儿子风风火火地跑来,格外惬意,他抡铁锤的劲头更足了。

“爸,我妈呢?”儿子喘息着,还没停下就开口问爸爸。

爸爸一下子愣住了。儿子看到,他那沾满白色石头粉末的脸一下子变得潮红,继而大声说:“死了!”接着,父亲赌气似的狠狠地敲打着钢钎,坚硬的钎尖上,不断扬起白色的岩石粉末……

一连几天,爸爸都没有再跟儿子说一句话。孩子知道,一定是他的问题得罪了父亲。他更知道,如果再追问下去,他一定会挨巴掌。但在他的心中,多么想知道妈妈是怎么“死”的。后来,他看到村里一个伙伴给他妈妈上坟,才知道人死了是要埋起来的。他便对爸爸说:“我也给我妈上坟去……”

爸爸仍在打磨着石头,一个做工精细的石狮就要完工。当他听了儿子的话后,气愤得一锤将狮头砸下了一角:“你妈死在外面了,没有坟!”

不久,为了生活,父子俩辗转来到了山西大同。1995年冬天,父亲所在的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这次事故使他永远失去了右腿。小国华不得不搀扶着爸爸回到了四川老家。从这天起,小国华从爸爸手中接过了一串钥匙,成为支撑这个家的新主人。

一次,小国华在清理爸爸从山西带回的箱子时,意外地发现了压在箱底的一张黑白照片。看得出来,照片上的男人正是爸爸,而那个扎辫子的女人,一定是他一直追寻着的妈妈!

这天,爸爸流泪了:“儿子,我不能再瞒你了。因为我脾气暴躁,在你6个月大的时候,我和你妈就离婚了,从此她也就再也没有了音讯。这么多年来,我总是放不下她,就一直偷偷地留着这张照片……我曾想永远对你瞒下去,可现在我不能这样做了。要是你能找到她,我也就放心了……”

爸爸还告诉小国华,妈妈的老家在宜宾一个名为土梁的小山村。小国华找到那里,妈妈的老家已空无一人。邻居告诉他,妈妈离婚后,和她妹妹一起到重庆打工去了,此后再也没有了消息。小国华寻找妈妈的念头更加强烈了,他暗下决心:不管受多大的罪,都要找到妈妈。这年暑假,他一个人挤上了去重庆的汽车。但茫茫山城全是陌生的面孔,哪里有妈妈的影子啊!几经寻找没有结果后,他只好重新回到了家里。

但是,重庆这座城市紧紧锁住了小国华对妈妈的种种想象,他总感到雾中的妈妈在等待着她的亲骨肉靠岸。日子就这样在小国华梦一样的想象中一天天过去……

1998年春天,刚上初中的小国华因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回家。出于对妈妈的想念,他选择了去重庆打工。“寻人启事:罗兴银,女,44岁,宜宾人……”在酒店打工的日子中,小国华写下了一张张寻人启事,半夜悄悄将它们贴到重庆的大街小巷……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曾有几个人向他提供线索,但最后都是一场徒劳。一次,一个30多岁的男人打来电话说知道罗兴银的下落,约小国华出来。这个男人说要先付300元的信息费,而小国华说找到他妈妈后再付。这时,这个男人凶相毕露,对着瘦小的小国华就是一阵猛打,然后抢走了他口袋里积攒了两个月的300元钱。

大半年过去了,小国华张贴了无数张寻人启事,但最终还是没有见到妈妈的踪影。后来,他先后去了资阳、成都、贵阳、长沙……在艰难的打工生活中,梅国华始终没有忘记随时张贴“寻人启事”。尽管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如同大海捞针,但有了这份信念,就仿佛与妈妈同时有了一根灵魂的支柱。每年回到老家,他都忘不了去妈妈的老家打听她的下落。但让他失望的是,没有人能告诉他关于妈妈的消息。

好兄弟,打开你尘封十几年的心灵秘密

2002年冬天,在西安打工的梅国华收到了爸爸的来信:“儿子:快要征兵了。这期兵是去东北,你不是说妈妈老家的邻居说‘她有可能去了北方’了吗,你去当兵吧,到部队好好锻炼。再说,去北方,找你妈妈也更方便一些……”

梅国华立即赶回了家。很快,他顺利地通过各项检查,成为了一名入伍战士。临走时,爸爸拄着拐杖送了他很远。终于要分手了,爸爸意外地从怀里拿出那张有些发黄的结婚照,把它塞到儿子的手里,流着泪说:“孩子,别忘了找你妈妈……”

到了驻守在辽宁开原市的部队后,北方一幅漫天飞雪的景象更让梅国华想起妈妈。在集训的日子里,他牢记爸爸的嘱托,刻苦训练,每一项基本功的成绩都是优秀。而心灵深处,他多么想到外面走一走,寻找妈妈的踪影。但是,部队对新兵的管理非常严格,不允许他们单独出去。因此,梅国华根本没有偷偷张贴寻人启事的机会。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晚上,梅国华在被子里打开手电筒,悄悄地写下了几百份寻人启事,压在床头等待着合适的机会张贴……

不久,在一次全团的演讲比赛上,梅国华所在的连指导员刘延安朗诵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台下的梅国华不禁泪水涟涟:自己从小就不知道母亲在哪里,因为故乡没有母亲―这比乡愁不知还要愁上多少倍啊!

梅国华表情上的变化,被细心的刘延安看在了眼里。在他心目中,梅国华聪明、肯吃苦,每一项训练都比别人努力。但是,从梅国华的眼神和表情中,他感到这个新兵心里好像有种说不出的沉重。比赛结束后,刘延安找梅国华谈心:“国华,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梅国华连忙说:“没有,家里都挺好的。”

梅国华最怕别人知道了他心中的秘密。因为他知道,部队里要求特别严格。入伍后的多次新兵教育中,一个雷打不动的内容就是消除想家的心理,而他对妈妈的依恋比想家更迫切、更重啊!另外,从小妈妈就离开了自己,这种不幸本身就让他很自卑。

那天,梅国华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爸,在日常的训练中,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前半年的新兵生活很紧张,我把精力都用在了训练上,等后半年有机会单独出去了,我再将那些寻人启事张贴出去。寻找妈妈的事在我心里一直放不下,我不甘心永远见不到她。等几年后我退伍了,我要走很多城市,一定找到她……”

很快,爸爸回信了:“儿子,我完全支持你,自从残疾后,我也渐渐想通了。你长大了,应该找到自己的母亲,也许她已经成了别人的妻子,但她永远是你的亲妈。你应该拥有这份亲情,也应该去尽一份孝心……你妈最明显的标志是右下额有一颗黑痣……”

2003年国庆节,梅国华终于有机会单独出去了。那几天,他发疯似的将隐藏了几个月的寻人启事张贴在火车站、电线杆及街头建筑物上。

10月5日,连指导员刘延安的妻子来看望丈夫。当刘延安在火车站外等候妻子时,旁边墙上一张手写的寻人启事引起了他的注意,寻人启事的联系人是梅国华。梅国华?难道就是连队的那个新兵吗?刘延安再次仔细查看后,得到了肯定,因为寻人启事上的电话号码正是连队里的电话。突然间,刘延安明白了这个新兵脸上为什么一直挂着浓浓的忧郁,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这个好战士的内心深处,竟埋藏着这么大的不幸……

回到连队后,刘延安将梅国华叫到家里来吃饭。为了不刺伤他的自尊,刘延安没有直接说出看到了寻人启事的事,而是在饭后和他唠起了家常:“我的老家在黑龙江农村,两年前,我含辛茹苦的母亲去世了……”这时,梅国华两眼发涩。刘延安赶紧问:“小梅,你母亲是不是叫罗兴银?”

梅国华一时愣住了。在指导员面前,他再也无法隐瞒下去了。于是,他讲述了自己十几年来寻找母亲的坎坷经历……一字一句,让指导员听得泪水直在眼眶打转。他想:这个新兵有这样的沉重的心事还能做到如此优秀,他要顶住多么大的心理压力啊!最后,刘延安拍拍梅国华的肩膀说:“说出来就好,不能再瞒下去了。来到了部队,就要把部队当成家,我和战友们就是你的兄弟。现在,你还有个母亲可以找,而我的母亲却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你不要有任何思想负担,大家都来帮你想办法!”

全团作战:万封友爱求助信全国大寻亲

很快,刘延安向连长汇报了梅国华的情况,并召集排长、班长座谈。大家约定,发动全连官兵通过自己家乡的武装部找公安部门,看能否查到“罗兴银”的情况,另外,请假回家探亲的战士,也要到当地派出所查一查,看有没有“49岁的女性罗兴银”……

很快,一封封寻找战友母亲的信陆续发往湖北罗田、广西凭祥、湖南华容、河南焦作……一排三班的战士苏明在给黑龙江安达县武装部写信时这样说:“我的同连战士梅国华的母亲19年前离家出走了,这位战士寻母心切,一直找了十几年时间。在连队里,梅国华是我们新兵的榜样,他寻亲的坎坷经历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为了帮助他找到失散多年的母亲,我们全连官兵都与家乡联系,查找他母亲的情况,请你们帮帮忙,到公安部门查一查有没有一个叫罗兴银的49岁的女性……”

二排二班战士郑通在给家乡四川奉节武装部的信中写道:“也许这样寻找的成功概率只有万分之一,但这万分之一的成功也许就掌握在您手里,请帮他一下吧……”

来自福建寿宁县的林清会回家探亲时,在老家只待了三天就去了县公安局。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次探亲还带着一个特别的任务:查询“罗兴银”的情况。这天,他带着连队的介绍信来到了县公安局户籍科,要求查阅一下全县叫“罗兴银”的人。在公安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查出全县共有137个“罗兴银”,其中绝大多数为男性,仅有两个女性,且年龄与要找的“罗兴银”相差甚远。但林清会还是详细调查了这两个女“罗兴银”的基本情况,在完全否认不是要找的人的情况下才作罢。

一个月后,反馈信陆续寄回了连队,但内容却让刘延安等连队领导越来越失望。“经查,四川三台县共有11名女性叫‘罗兴银’,但没有一个是来自宜宾的,而且年龄也不符。”“叫罗兴银的女性在内蒙宁城县共有6个,无一位系四川户口迁移至此。经仔细排查,贵连队要找的罗兴银不在本县,在此表示遗憾。”……

2004年1月,就在梅国华被评为优秀士兵的时候,连队官兵为他寻找母亲的行动以失败而告终了。而这件连队官兵为战友寻亲的事已被团政委陈本忠、团长李全兴知道了,两位首长看了一封封各地反馈回来的信后,动情地说:“多好的新兵连!这才是真正的战友情啊,每个战士的事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全团的官兵都行动起来,一定要寻找到梅国华的母亲!”

很快,一个由团政委陈本忠、团长李全兴直接负责的“寻亲小组”成立了。全团官兵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将一封封饱含激情的求助信发往每一个战士家乡的武装部。

某连连长卢洪波在给家乡湖南益阳武装部的求助信中说:“现在,全团所有官兵都在为新兵梅国华寻找母亲,请家乡的弟兄们帮忙查一查……再回家乡时,我多敬你们几杯酒!”

来自重庆农村的机关战士于进喜在求助信中说:“武装部的领导,您好,全团官兵在行动,但有你们的重要参与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使这场特别的作战有气势……”

“××县武装部:来自四川的我团新兵战士梅国华,19年前与母亲罗兴银失散了……”――在全团官兵“一人一封求助信”的特别行动的同时,团机关军务股还印制了几千份“寻亲”公函,发往团内官兵家乡外的县区武装部。此外,团政委、团长还要求,由团内各个连队的指导员负责,向近几年来的复员兵各发一封求助信,让他们在各自的家乡查找“罗兴银”……

一时间,万余封求助信带着部队的温暖和战友的友爱,以排山倒海之势发往吉林、宁夏、广东、海南、湖北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为了一位同团的小兄弟,这种特别的“寻亲作战”气势磅礴!

春天到了,当北方河边的柳树吐绿,当原野的小花绽放的时候,团内的官兵们正在仔细地查看着一封封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县级武装部的反馈信。尽管打开每一封信件,都没有他们期待的好消息,但他们却感受到了各地武装部和公安部门的深情厚意。

4月20日,一封来自河北保定市武装部的信件引起了官兵的注意:“本武装部收到家乡军官、你团排长李志雄的关于为梅国华寻找母亲的求助信后,非常重视,也为你团这种真挚的战友情所感动……经我们到公安局反复排查,保定市区及所辖几个县内共有6个叫罗兴银的女性,其中有一个年龄吻合,系四川宜宾人……现在她的户口所在地为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古城乡东足里村……”

这一信息立即让官兵们的心高高悬起:梅国华的母亲有消息了!团领导立即下令,指派排长李志雄即刻奔赴河北唐县。

两天后,在当地武装部和村委会的配合下,李志雄来到东足里村找到了正在田间劳动的罗兴银。当他仔细询问罗兴银的身世后,一切都印证了,眼前这位脸上写满沧桑的妇女正是梅国华的母亲!原来,十几年前,罗兴银流浪到保定后,嫁给了这里的一个农民。李志雄抑制住心中的激动,问她:“大娘,您在四川宜宾是不是有个儿子?”罗大娘立刻流出了眼泪:“是的。他今年应该19岁了,我曾经回宜宾找过他,但没有找到,听别人说他和父亲去了山西……这么多年来,虽然我在这里成了家,但这个儿子我始终放心不下……”

2004年5月8月,梅国华所在部队邀请罗兴银到辽宁开原作客。这天早晨,当列车停靠在站台,罗兴银蹒跚地走出车厢时,梅国华走上前去,与妈妈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时,官兵们掌声雷动,祝贺这对母子20年后的重逢……几天后,梅国华依依不舍地将母亲送回了唐县。

得知儿子找到母亲后,梅国华的父亲在信中这样对儿子说:“孩子,你多年的夙愿终于了结了,爸爸真的为你感到高兴!你要在部队继续好好干,要多和母亲联系,好好珍惜你们之间这份迟来了十多年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