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百年不灭乡土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百年不灭乡土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艾青用他深情的笔触书写着自己内心对土地的热忱与挚爱时,叶炜的《后土》则表达一种经久不衰的乡土魂,那是对土地的崇尚和乡土回归的一种情怀,不管经历多少春秋雪雨,仍铭刻于心头的对土地浓浓的眷恋。透过作者笔下的麻庄,我看到的是人们对土地的深情、崇尚和执着,是自立自强,是积极进取,是在城乡文明冲击中的自我坚持,是魂牵梦绕散不去的浓浓乡情。虽然麻庄人也在迷失与追寻信仰中循坏往复,但有了土地的根,便有了方向。

看完《后土》,梦里、心里,仿佛都渲染了土地浓厚的气息。土地在作者的笔下,早已不是单纯的一个词,而是几千年涛涛历史长河里中国农民得以立足的根,是他们的魂。

麻庄是一个散发着古老乡土气息的村庄。麻庄人世世代代与土地相伴,土地是麻庄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着重描写了七八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背景下麻庄的发展历程和麻庄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中集中刻画了以王远、李是凡为主的老一代村干部和以刘青松和曹东风为主的年青一代村干部的形象,以及他们对麻庄发展的影响。王远是麻庄村的老村支书,也是麻庄领导班子的核心,但他任职期间,为人腐败,以村支书的头衔暗谋私利、私吞公款。表面上他是“两袖清风”的正派人,私底下却欺辱妇女,结党营私,压迫穷人,带有几分封建地主的色彩。麻庄村在他的领导下毫无起色,民怨纷纷,而王远却时不时“无声”地歌颂自己以彰显功德。王远的行为引起了明眼人曹东风的极大反感。曹东风虽然是外乡人,但他满腹雄心壮志,有独特的想法和聪慧,想在麻庄村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是为了麻庄村能有更好的发展。为了改变麻庄村的现状,他联合了正义的刘青松,在获得其支持后,顺利当上了村长并揭发了王远的丑恶罪行。后来在镇领导的支持下,曹东风被委任为村支书,刘青松也担任了村支书助理和村长一职。他们两个为了麻庄村的发展奔前走后,却仍处处受到王远等“顽固分子”的阻挠。从办砖厂、养绵羊、开鱼塘到建立小康楼,发展旅游业,一路坎坎坷坷。乡人的质疑、精壮劳动力的“出走”、妇女们的世风日下和信仰危机,甚至是麻庄人的外迁,麻庄村在城乡文明的冲击中迎来一次次的挑战,但最后在曹东风和刘青松和新一代年轻人刘非平、王东周的努力下,麻庄村迎来了属于它的新生和崭新的发展新时代――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和谐交融。

麻庄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的缩影。麻庄村沿袭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靠土地过活,有着自己的土地庙和土地神,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作者的文字朴实不华丽,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在面临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交汇的矛盾时的生存抉择。麻庄村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村中的一个,而作者通过麻庄村的发展状况所反映的则是对于改革开放背景中乡村原始文明的“弃”和“留”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农村除了自身要面对的如何协调发展、如何舍弃糟粕和如何适应改革潮流等问题外,还必然会受到城市文明的影响,容易被外界日益受到追捧的拜金主义与物质至上主义所误导。一个个矛盾都是农村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关系到不仅仅是农民的生活,还有乡土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麻庄村的发展是从脱离土地办砖厂开始的,但这一举动却受到村里人的反对,因为砖厂采取的是私人承包制,用的是却是大家田地的泥,虽然砖厂给麻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村民在分配上却没有得到多少实际的利益,砖厂的分红全由王远和曹东风所得。制砖原材料的急缺和村里人的反对使曹东风不得不停止了砖厂的生产。实际上这也是人地矛盾的体现和村里人对新的生产发展方式的抵抗。但人定胜天,人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能力是强大的。曹东风和刘青松绞尽脑汁,采取了将砖厂改造为鱼塘的方案,鼓励村民们用入股的方式,集体投资、共同管理。这一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仅使村民们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也打消了村民们原先的疑虑。其中体现的是麻庄村的发展进步,而入股集资新方案又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而到了曹东风提出小康楼的建设和刘非平提议发展麻庄村旅游业的宏伟目标时,刘青松也为之感到内心震颤。因为这些目标一旦实现意味着麻庄村彻底的转变和麻庄人生活的极大改善。在曹东风、刘青松和刘非平的努力下,麻庄村迎来了它的重生。麻庄人也喜乐笑开颜。

在《后土》中,作者用简洁、凝练的文字勾画出来了的麻庄和麻庄人带给了我深深的触动。麻庄村起起落落,在寻觅与迷失中反反复复,最后还是坚守住了自己的魂和根。《后土》能打动我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作者那份对乡土文明依恋的深情和麻庄人淳朴的乡情。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更新和发展,我们已经习惯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下的生活。我们的物质生活不再匮乏,却再难见如麻庄人淳朴的乡情、对土地的难分难舍的深情和对土地神虔诚的信仰,换而言之,不是另一种精神文明的缺失吗?麻庄人虽然也会有利益之争,但更多的是彼此间的相互照料和包容。现在的农村在城市文化里被渐渐地同化了,古老的传统和习俗慢慢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里,人们也不再守着那曾经为生的土地,纷纷舍弃田地到城市里寻求新生活。物质和金钱的刺激,人们的原始欲望一点点被激发出来。不是每一个麻庄都会有一个曹东风和刘青松。当我们失去了最可贵的乡土文明,新时代下农村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会不会走向消失于历史尽头的悲剧?这的确是我们每一个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次是在人物刻画上,作者通过人物的双面性,塑造了真真实实的存在的的人。麻庄村的人虽然都是淳朴的农民,作者也对麻庄人的善良和勤劳表示了赞赏。但在人性深层次的刻画上,作者毫不留情地展示了麻庄人丑恶的一面,无论是正面人物曹东风还是土地神化身的刘青松和道貌岸然的王远。作者毫不避讳地大胆描写了人物对和性的渴望以及人自私自利的本性。如刘青松本是淳朴、善良的农民,对妻子忠贞,对家庭负责,却因一时抵制不住内心散发的而与寡妇翠香发生了关系。一步错,步步错,导致后来翠香被迫嫁给王傻子并生下了他们的孩子来福。刘青松本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虽然在他有了地下情后家庭并没有破碎,但他却从此背着内心的愧疚生活着。而在王远身上,这方面体现得更加彻底。王远,欺凌妇女,不仅侮辱了刘建设的妻子桂花、孟天成的妹妹孟美丽,和妇女主任李春花有染,甚至在王忠厚的妻子如意怀孕时还强迫她与他发生关系,造成了一个个的家庭悲剧。而曹东风在得知刘青松代替自己被委任为村主任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他还是举报了拜把兄弟刘青松生二胎的事情。虽然他的出发点是强烈改变麻庄现状的决心,但他的做法还是带有浓郁的利己色彩。通过这些描写,人物的阴暗面体现的淋漓尽致。然而这不正是人本身吗?人性和是与生俱来的,即便对于一个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农民而言,有时也难以抵抗住利益和的诱惑。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人性的复杂、善与恶的交叉更凸显出人物的饱满和真实。

其三,麻庄村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色彩。麻庄村的发展体现的是典型的新农村致富之路。麻庄村原本是传统的以土地为主的生活经营模式,但老村长提议办砖厂,并采用了私人承包的方式,给麻庄人带来了就业机会和新的谋生手段。相比于之前封闭的农耕模式,这是麻庄村的进步。再到村干部提议从银行贷款养羊,虽然是一次不成功实践,但也可以看到麻庄在逐步地寻求新出路。又如麻庄村之前是每年定期要交公余粮的,但随着政府对农村的支持政策最后也取消了这种制度。到最后,尝试过多种发展方式后,麻庄人终于找准了自己的方向,不仅养鱼养得风生水起,还建起了小康楼,发展了旅游业,既给麻庄人提供了新的出路和提高了大家的生活水平,又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人地矛盾,保存了麻庄的乡土文明。麻庄村在发展,而麻庄人精神面貌的提升和蜕变也是很明显的。如刘非平本是村里难得的大学生,面对留在城里发展的大好机会,他选择了留在麻庄,和他叔叔刘青松一起为麻庄发展出谋划策。还有刘秋明,本是被祸害的一代知识分子,但从他担任了小学校长后,为麻庄村教育事业也做了不少实事。从麻庄人一开始对曹东风和刘青松的质疑,到最后欣然接受麻庄村的发展变化,也是一个见证。

麻庄村在土地庙的见证下逐渐发展起步,麻庄人虽然一度动摇过对土地神的信仰,但到最后刘青松带着侄子刘非平给土地神上香所代表不正是麻庄人信仰的一种回归吗?现在的我们显然对传统、对乡土文明少了一份尊崇。城市文明和物质文化的冲击波一阵阵拍打着古老的村庄,繁华、喧嚣正在慢慢地取代鸟语花香,也许不经意间我们失去的不仅仅只是一个被城镇化的村庄,更多的是村庄背后所蕴含的乡土文明和传统文化。对于现当下的农村来说,寻觅和保持住自己的根是尤为重要的。没有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就极其容易迷失自己。麻庄村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作者给我们一个提醒和警示,我们的确该好好思考下了。莫待到当某天所有文化、文明遗失殆尽时才懊悔,到那时想必也于事无补了。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人文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