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启一扇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启一扇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从实际情况看,许多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大量阅读,这是制约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促进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除了上好作品推介课、鉴赏课、阅读方法指导课、作品讨论课等课外阅读指导课之外,更要关注每天的课内阅读学习。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课内与课外链接的契机,使课内教学成为与课外作品信息传导的桥梁。通过课内引导,开启通往广泛阅读之路的那扇窗,引孩子入胜,从而采撷课外阅读的芬芳,感受课外阅读美的气息。

一、通过课内阅读“发现”,学到阅读策略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看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发现”的过程实际上是习得能力的过程。经由自己“发现”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弥足珍贵,往往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记忆。通过“发现”领悟到的阅读策略,也将伴随着下一次的阅读体验,再巩固,再升华,因而具有非凡的意义。学生的“发现”需要教师指点和引导。《“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自《红楼梦》,学好了它,就能为引导学生亲近古典做好预热工作。对于这样一篇深奥难懂的课文,如何化难为易,让学生接受它、喜欢它,这不得不在阅读策略上下工夫了。通过反反复复地引领孩子在课文中走几个来回,评价主要人物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成了串起课文学习的主要线索。初读:凤辣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情、泼辣等) 二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凤辣子”的热情?(聚焦关键语段) 三读:既是热情,她问了这么多问题却不想知道答案,这是为什么?(讨好贾母、炫耀自己) 四读:凤辣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精明、有心机) 这套“组合拳”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引发了孩子的认知冲突:刚刚认为凤辣子是热情的,突然又感到“凤辣子”有可能别有用意。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反思,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于是,学生在紧张而兴奋的心理状态中乐此不疲地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探究,从偏差走向正确,由浅表逐步深入,对凤辣子的认识也逐渐丰满起来。学生在充分展开的阅读过程中也体验到了一些阅读策略:先大胆说出初读后的感受,然后找出心存疑惑的部分;重读文章,寻找细节,提出新的甚至完全不同的观点;跟同伴交流,确认或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阅读策略是可以迁移运用的。学一堂课不是以“学这一课”为目的,而是以“这一课为例”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课末,出示著名红学研究人员对王熙凤给出的不同评价: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最后提出:其实今天我们的学习只是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让我们走进红楼梦。有了课内阅读实践,加上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阅读策略,学生读原著,就可以有法可用、有章可循。正如英国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教学专家诺德曼一再强调的那样:人不是天生喜欢阅读的,也不是天生会阅读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带领孩子学习“怎么读”。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法,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当学生习惯了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了一把打开课外阅读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二、通过引进原著片段,激发阅读热忱

语文课本中,不少课文节选自名家名篇。编者的意图相当明确:要通过这一个章节、一篇课文的引领,逐步走向读整篇文章、读整本书。毋庸置疑的一点就是要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原著中叙述特别精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原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为例:在交流林海音童年有问不完的问题时,切入《城南旧事》中小英子与爸妈的关于“什么是贼”的一段对话,让学生读一读——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两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生一边自由读一边呵呵地窃笑。也就是这时候,他们想一窥《城南旧事》真面目的念头在心头悄然滋长。又如,感受了吴敬梓把吝啬鬼严监生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后,指出在世界文坛上还有四大吝啬鬼,他们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接着带领全体同学一起欣赏葛朗台临死前的精彩片段,谈谈读后体会。最后倡议共同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沉醉其间,领略文学名著中比比皆是的精彩描写。诸如此类的补充阅读,立足课堂实践,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感受,充实了阅读课堂,又将课内阅读进行了升华,收到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忱,将课内学习进行延伸、拓展之效。

三、通过对比发现差异,引发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是接受者在某种外部和内部因素(问题、动机、兴趣)刺激下产生的对下一次阅读的期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期待”,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与作品间的交互深入,让学生在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期待视野”。《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课堂上,紧紧扣住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在脑海中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趁着学生意犹未尽,让学生假想严监生的大老婆王氏病重时,他作何反应的相关场景,借助手中的笔,描绘下一个视金钱胜过一切的守财奴形象。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刻画人物形象中去时,出示原作中的相关情节:(1)为了治好妻子王氏的病,他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2)王氏去世,他自己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自此,在课堂上制造出了矛盾冲突: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在原著中前后竟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态度,这一切的一切,显得让人不可思议。这是为什么呢?那就走进《儒林外史》这部名著,走进这个可怜吝啬鬼的复杂内心世界。在书中,你还能看到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追求名利的鲜明形象(课件出示:王冕、范进、匡超人、穷秀才……)。这一刻,孩子的情感体验一波三折,差异引发的阅读期待使孩子对作品倍感兴趣,阅读激情就此燃起。

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当我们将这种理论迁移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中去的时候,我们发现,运用了这种方法,增强了效果和感染力。因此,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引导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索新知,发展智力,衍生出自主阅读的愿望。

四、通过媒体创设情境,激荡阅读情怀

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热情与责任感。有别于其他课程,因为情感的作用,语文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通过情境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那些声情并茂的场景,那些震撼人心的氛围,去打开孩子们的心扉,感染孩子们的心灵。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激荡阅读情怀的情境渲染常常被我运用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课内学习画上了休止符,课外阅读的漫漫长路就此展开。《冬阳·童年·骆驼队》结课时刻来临,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音乐轻轻扬起。画面上,排成一列的骆驼队缓缓向我们走来,老师的娓娓描述和略带感伤的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怀念、感伤、珍惜、憧憬……种种感情交织在字里行间,如氤氲的茶香,弥漫课堂,充溢心灵,久久不散。林海音创作《城南旧事》的初衷竟是这般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它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城南旧事》的学习兴趣。壶已暖,茶已投,沸水缓缓倾入,翻起一片雪乳似的泡沫,茶香随之流溢出来了……现代媒体的运用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自然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一扇窗,开启一个缤纷的世界;一扇窗,展现一个多彩的领域;一扇窗,呈现生命的花样年华。让我们与孩子一起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与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与书为伴,与书结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