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阳羡砂器多悬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阳羡砂器多悬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宜兴古称荆溪、阳羡,阳羡砂器是对古代宜兴紫砂器的统称,探讨古代宜兴紫砂器发展史上悬而未果的几个问题,并努力提出新的看法和综合、完善已形成的其他观点。在紫砂器的起源问题、紫砂器成型工艺、古代紫砂器的款识真伪等方面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究。

[关键词]《阳羡茗壶系》;打身筒;供春;时大彬

一、关于紫砂器起始问题

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紫砂器作为一种茶具其历史就需要认真的考证和科学的研究。宜兴紫砂传说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传说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但故事不足取,只是美好的传说而己。紫砂器物是和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密不可分,成书于唐光启二年的《桂苑笔耕集》,作者崔致远:“然后入居青琐,坐演紫泥……”。宋代也有不少诗句是关于茶具的,如北宋梅尧臣:“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欧阳修:“喜共紫瓯吟且酌”,字里行间的“紫泥”、“砂罂”、“紫瓯”等等是否是紫砂器,就得打~个问号。唐宋是否就有紫砂器还有待考古发现,过早的做结论至少是没有物证基础。最早提到紫砂壶的茶书是明万历年的《茶疏》,文中“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可见,当时的紫砂器虽然不为文人所偏好,但已经基本成型。中国人饮茶的方法到了明代不再冲点、煎煮,而是开始沏泡。金沙古井出土的提梁壶与吴经墓葬出土壶,也证明了明武宗时期紫砂壶至少进入到了实用茶具范畴之列,但是金沙提梁壶和吴经壶鼓腹平底等特点,应该属于煮水壶,而不是直接泡茶使用。

二、紫砂器成型工艺起源探究

《阳羡茗壶系》中所描写的金沙寺僧“捏筑为胎,规而圆之,踵传口柄盖,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是否是明代的广泛采用的紫砂陶艺还不能确定,其时代也正是制壶技术的初始过程,不具备标准性。紫砂壶的传统手工成型技法主要有“拍泥片”、“打身筒”、“镶身筒”等方法,归结起来主要是:拍实泥片、围镶泥片、拍打成型等手法,这种方法可以看到在明代吴经墓出土的紫砂壶中也有痕迹表现出来,紫砂壶在其初始阶段就具有显著独特的制作工艺,这种沿袭至今的方法是如何而起源?分析原因有二:其一,是和紫砂本身的材料特性有关,紫砂其特殊的孔目结构和收缩比率使得这种成型方法更具有适应性;其二,前文中的论述标明,紫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直接放在火上烧水、煮茶的器具,我们可以看到王问的《煮茶图》中的煮茶铫子明显是金属器物造型。紫砂的拍泥片镶接工艺与金属制品的成型工艺有着惊人的相识之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测:紫砂器是在学习了金属成型工艺后慢慢演化而来。当然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紫砂壶演变成了直接冲泡的饮茶器具,然而其沿革下来的制作工艺由于对紫砂材料的适应而保留了下来,并在后世发扬光大。

三、关于古代名家紫砂器的问题

若以明正德年间作为紫砂开始成壶的大致年代,则在这500年间名家辈出,不断有精品传世。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当时的商品经济进入了繁荣时期,落款的紫砂艺人作品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1)供春之迷。《茶疏》描述对供春姓名的考证就非常不一,资料记载供春是继承了“金沙寺僧”制壶之法,供春是第一位明确记载的制壶名家,考古发现对此记载还不能完全证实。关于供春制壶方法,《阳羡茗壶系》中写道:“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以辩真伪。”说明制作工艺相对原始,用茶匙挖,用手指捏,“茶匙穴中”、“指掠内外”。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供春壶是否为供春原作还存在很大的疑问。金沙寺僧、供春、供春壶、以及其故事完全有可能是后人的托古之词。(2)大彬之疑。明代晚期的紫砂陶艺家时大彬,名声远播,备受推崇,“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先后考古出土了一些带有大彬款的紫砂器物,有些是晚明官员墓葬;民间收藏品市场也时有落大彬款的同时代器物出现。这些紫砂器是否就是时大彬作品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起码在制作质量上是参差不齐的,一个成熟的制壶名家作品质量跨越如此之大,是不能不提出疑问的。(3)曼生之问。进入清代以后,紫砂陶艺步入了辉煌的历史时期,陈鸣远、陈鸿寿等紫砂陶艺家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清中期的陈鸿寿相对于清初的陈鸣远是基本可以考证的,陈鸿寿“曼生壶”知名度为最,也是真品、仿品鱼龙混杂,而且情况随着考证的展开更加复杂化。上海博物馆藏一件刻有“曼公督造茗壶弟四千六百十四为泉清玩”文字的紫砂壶,这么大的作品数量是难以想象的,说明清代就有不少仿作,而且很多是当时的其他陶艺家仿做的高水平作品。

参考文献

[1]张东,从文献及考古材料看明代早期紫砂,紫禁城出版社,2009(6)

[2]黄健亮,彭清福,紫泥藏珍,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