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散文教学要渗透“三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散文教学要渗透“三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散文是一种最讲究构思,最注重文脉的艺术。它“形散”而必须“神聚”。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征理解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上的表述是:散文的“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等因素,是比较具体的。散文的“神”指的是散文的主题,也就是蕴含于“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散文无论内容多么广泛,形式多么自由,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明确的,集中的。即使“意在不言之中”,仍可通过字面意思推断出来,所以“神”不会“散”。

现代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重,是因其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要教好它,必须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 “品读”、“赏析”、“感悟”中, 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思想,从而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

一、品读“语言美”

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偏于“阳春白雪”类,是一种高雅而精粹的“表现”艺术。散文是美的,主要美在语言,朱自清的《背影》、《春》、《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其细腻的笔触,高超的写景技巧,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借鉴。

选入教材的散文多为构思巧妙、用笔神奇的名篇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内心之情,传神地状物,精巧地升华,造成情深意浓的美学胜景与极强的艺术魅力,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朴素而优美,严谨而洒脱,平实而惊人的语言,拨动你的心弦,触及你的灵魂,更使你留连忘返。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细研,努力挖掘它的语言特色,掌握它的表现手法,是一重要任务。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同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会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

例如,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梁实秋的温静典雅,丰子恺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要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之妙,还必须透过语言的外衣,挖掘语言的内涵。

朱自清的《春》的第一段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反复,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朱自清先生描绘景物还常在“活”字上下功夫。要写“活”,就要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的体察,品味其“细端末节的千差万别”,咀嚼出其中独特的风味。譬如同是写春草,晴天的春草是“嫩嫩的,绿绿的”,“绵软软的”,这是被初阳蒸融的缘故;雨天里的春草则是“青得逼你的眼”,这是细雨滋润的结果。再如写春雨,以“像牛毛”形容它的细密,“像花针”形容它的状貌,“像细丝”形容它的绵长,而“密密地斜织着”,更把微风吹动细雨的景状写得惟妙惟肖了。可以说,在《春》里句句是景语,句句也是情语,通篇绘景,也通篇抒情,那花草、树木、风雨,无不渗透著作者对春天到来而勾起的无限喜悦的情绪,而显得“气韵生动”。

再如,其散文《背影》,描写父亲爬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这个镜头。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爬铁道的动作,“探、攀、缩”等动词,让学生想象攀的吃力,并体会从“肥胖的身子”、“蹒跚的走”等语句,突出了爬的艰难。从这些语言体味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春》为什么有那样大的艺术魅力?关键就在作者善于体物写真,他以为“逼真等于俗语说‘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唯其如此才能“气韵生动”。从以上可以看出,这种雨景确是不同一般,只有春天才有的。要写“活”,还需要融情入景,可以说,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品味其精美的语言,“暖和舒适地睡着”、“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她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等等拟人化的语言,再现了济南的娇小可爱,像个可爱的胖娃娃睡在温暖舒适的摇篮里面的感觉,不但突出了济南的地理位置的特点,也侧面暗示了济南冬天温暖的气候特征。作品的种种神韵,美景中孕育着浓郁情致。

再如《信客》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本文语言的另一个特点――“精辟”主要表现在比喻句上:“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这些语言不但表现了人物的朴实、坚韧的性格特点,还充分展现了作者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

精心地寻觅、巧妙地剖析、深情地诵读,把品味寓朗读中,学生的情感才得以进一步提升,感悟才得以充分地释放和升华。

二、赏析“意境美”

现代散文的魅力除了语言精美、含蓄、精辟外,还在于它再现的优美意境。散文的意境,具有难以言传的美感。这种美感,需要细致地感受、巧妙地剖析。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让意境尽显文本魅力,这是散文教学最突出的特点。

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进入意境。而进入意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 情”浓“境”深。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

在引导学生赏析散文的意境时,第一,要注意意境的完整性。如在教学写人散文《背影》一文时,必须引导学生首先了解作者在前面介绍的“祖母之死,父亲卸职”的背景交代,尽管是寥寥数语,却为全文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情感氛围,了解了这一切,再分析父亲的一系列举动时,才能感受到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父亲的背影在读者心目中永远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要分析意境的独特性。《风筝》一课中的“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两处交代了“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在“我”与读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天空,抬眼看见的是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耳边听见的是沙沙的风轮声;地上,杨柳已经吐芽,山桃也多吐蕾,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点缀相照应。作者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往事回忆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三,要再现意境的真实性。在教学《台阶》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头脑中真实地再现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从而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进而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不怕千辛万苦、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从“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而是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从而体会作者崇敬和悲悯的双重情感。

三、感悟“主题美”

欣赏散文,还要让学生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真正进入作者的主观世界中,与作者同欢喜,共忧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怀,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

散文是个性化的、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朱自清的《背影》里深深的父子情,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童真童趣。杏林子关于生命的感慨是因为自己从小忍受病痛的经历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强烈地呼喊出了“生命、生命”。宗璞一家人由于在时期遭到了令人窒息的迫害,一种深沉的悲哀,一种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借助一树紫藤萝花来睹物思怀,由花儿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这些都是个性化的,需要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挖掘才能够感悟到。

再如,《风筝》的主题,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这些都是从文字的解析和文本的品味后得知的。这些都是我们要教给学生或者说引导学生感悟的思想内涵。

对于《老王》一文的主题探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作者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再就是人道主义精神。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听说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为了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而且总是照原价付。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有无限的同情和悲酸。直至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发自内心地这么关心人,爱护人。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深入挖掘教材,才能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文本再现的事件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很明显:在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大”来,这就是地道的“以小见大”,小事情引发大主题!而我们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小事情”、“一粒沙”中窥探大道理、大主题。

总之,散文的教学要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它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用心、用情去打开文本,感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萧云儒:《形散神不散》人民日报1961年5月12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 陈孝全 《 朱自清作品欣赏》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1

[4] 石作美 《散文教学探讨》重庆江北建新中学2008.4.29

[5] 常素青 《现代散文教学应注意什么》 2011.shanxi.省略/IndexPage/StudentIndex.aspx?UserID=24741.20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