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ct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及核磁共振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确诊,观察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及确诊率。结果:两种诊断方式显示基底节区、脑干、丘脑是常见发病位置,核磁共振检出病灶48个,检出率为96%,CT检出率为36个,检出率为72%,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CT;核磁共振;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意义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026-01

腔隙性脑梗死是由小动脉硬化、持续性高血压等引起的常见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难度较大,严重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手段的不断发展,腔隙性脑梗死发现率呈现出上升趋势[1],CT及核磁共振是临床常用的影像诊断方式,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为对两种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进行观察,笔者对我院收治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组织学病理确诊并分别采用CT及核磁共振诊断,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52-83岁,平均年龄(70.62±3.17)岁,病程1天-18年,平均病程(6.35±3.24)年。合并症:高血压32例,糖尿病26例,冠心病22例,高脂血症16例,患者均在发病3-72小时内进行核磁共振及CT诊断,同时对患者空腹血糖、心电图、总胆固醇、颈动脉超声、血肌酐、甘油三酯等,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第三次会议分类草案》中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1.2临床症状及体征

慢性发病32例,急性发病18例,其中安静状态下发病39例,活动后发病11例,发病过程中主诉头晕36例, 语言障碍主诉为22例,感觉障碍19例,不同程度肢体运动障碍14例,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MRI及GE64排128层CT检查。磁共振扫描选择头线圈,对颅脑进行常规核磁共振,扫描序列为AX、T1WI,T2FLAIR,T2WI,SAGT1WI,DWI,扫描层厚度为5.0mm,间隔为1.5mm。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先进,眦耳线与扫描线平行,扫描范围为颅顶至枕骨大孔,扫描层厚为1.0mm,扫描螺距为1.375:1。将CT所得结果与核磁共振比较,并在磁共振常规序列上观察病灶特点,通过ADC图对DWI序列中病灶弥散受限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患者经核磁共振共检出48个病灶,检出率为96%,经CT检出36个病灶,检出率为72%,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核磁共振结果显示9个脑干病灶、10个基底节区病灶、8个丘脑病灶、6个顶叶病灶、5个额叶病灶、4个颞叶病灶、3个小脑病灶、3个枕叶病灶;CT诊断6个脑干病灶、10个基底节区病灶、7个丘脑病灶、5个顶叶病灶、3个额叶病灶、4个颞叶病灶、1个小脑病灶,两种检测结果中,脑干病灶、基底节区病灶及丘脑病灶检出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部位病灶数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腔隙直径较小,多为2-15mm,临床诊断难度较大,多通过病理检查才可对腔隙性脑梗死病变的明确诊断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后患者脑组织出现坏死、缺血及液化,导致多个不同大小的脑软化灶形成,从而形成多个不规则腔隙[2],由于梗死血管的不同,患者表现的神经系统症状亦出现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失眠、头痛、健忘、头晕、动作失调、肢体麻木等,严重者可出现痴呆、失语、痴呆等,严重威胁老年患者身体健康,因此尽早明确诊断,找出病因并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传统诊断中主要采用脑电图、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检查及脑电图检查,然而临床确诊难度较大[3]。近年来CT及核磁共振等神经影像学在本病检查中广泛使用,效果显著。腔隙性脑梗死多是由脑组织缺氧缺血引起,脑细胞代谢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脑细胞内出现水肿改变[4],CT图像中,腔隙性脑梗死图像呈现出相对低密度,然而CT检查不能对患者出现的异常改变进行反应,同时CT检查不能敏感反应腔隙性脑梗死中脑组织的水肿及小脑半球及脑干的病灶[4],对颅窝病变不能较好反应。核磁共振能够有效分辨组织脑组织灰质及白质,清晰反应细胞内出现的间质水肿及毒性水肿改变,准确反应病灶[5],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本次研究中,核磁共振共检出48个病灶,检出率高达96%,CT检出36个病灶,检出率高达72%,两种检测方式均显示基底节区、脑干、丘脑是常见发病位置,由此可见,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能够更加准确的反应病灶,临床价值更高,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影像检查的首选方式。

参考文献:

[1]肖庆华.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7(03):23-24.

[2]刘志平.腔隙性脑梗死1 12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09):1477-1478.

[3]郑锡山.腔隙性脑梗塞CT与核磁共振诊断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6(17):356-358.

[4]董琼.腔隙性脑梗死CT与磁共振诊断价值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06(07):12-14.

[5]史智勇,林伟,钱树森. 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在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临床医学,2010,16(0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