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梅香自寒,厚积薄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古文素养和文言文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笔者不揣浅陋,认为从如下途径入手,将有助于提升我们语文教师队伍的文言文教学水平。
一、常读古文经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言素养的积淀和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坚持诵读古文经典,这是提升我们文言素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一方面,我们可以有选择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经典,于品读中陶冶性情;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对与教学相关的文言篇章进行拓展阅读,尽可能做到知其人,知其文,让课堂教学更加丰满。这样就能更好地在古诗文的讲读中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可以说,古文经典常读常新,用心者方得其上。我们不仅要自己做好,同时还肩负着引领学生的责任;不仅要学习、积累文言字词与名句,更要于品读中领会古人的思想精髓。
这一点,只要用心我们就能做到。也只有我们“桶里的水多了”,才能轻松端给学生“一碗水”,而不至于离开译文不走路,甚至看着翻译也是糊里糊涂。
二、懂点音韵学知识
知识的传授不能仅仅着眼于应付考试。虽然高考并不考查音韵学方面的知识,但我们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离不开音韵学。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回”字许多学生发现不押韵。其实,稍微懂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这里“回”当读为“徊”,二者同属匣母,读音相同(《广韵》户恢切,平灰,匣),这样文意也就不会出现“鸟飞回来”的可笑解释,而是鸟儿在空中盘旋之意。
像古文中经常出现的“徘徊”“彷徨”“盘桓”“盘旋”等词音不同而义一致的现象,实则因为它们只是同一个意义的不同记音形式罢了(也即同源词),不过后来产生了分化,没有再还原,这样我们就能够从音韵学的角度发现其理论根据。
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的现象也需要运用音韵学知识才能讲透。“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课本注释为:“生,通‘性’。”声音相同或相近是汉字通假的条件,因而学习时很多学生会问:“生”与“性”声、韵、调都不相同,何以断定它们是通假关系?实际上,二者在上古音系中,它们韵部相同;声母相近,均为擦音;声调上来说,均为平声。从语音条件来看,以“生”通“性”是没有问题的。“士之耽也,犹可说也”(《诗经·卫风·氓》)中的“说”与“脱”的通假问题也能借助音韵学知识得到较好的解释。
上述现象在文言文教学中较为常见,教师不必做非常专业深入的讲解,仅仅需要略加点拨,即可化解学生的疑惑,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对老师的信服度。
三、适当涉猎文字学知识
人教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中“文字初,本为画”一节就涉及文字学知识,教师如果只是含糊地随便说说,甚至以“高考不考”为由一带而过,着实可惜。
实际上,文字学的内容广泛,字形分析对于理解字义尤其是字的本义极为重要。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形旁推知词义就要运用文字学的知识。如“彳”表示道路,“彳”旁大都与行走有关,像“徂”“徝”“徙”等;“歹”(本是“歺”字)表示骨头,与之相关的字大都与死亡有关,像“殇”“殁”“殍”等;“示”为祭祀之形,故“示”作形符的字都与祭祀、祈祷有关。此类例子比比皆是,兹不赘述。
如果平时接触到了这些知识和方法,在阅读文言文遇到生僻字的时候,从声符或形符的角度推断其意,往往能助学生一臂之力,使其更好理解文意。
先说形旁通用。汉字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大量的异体字,这就在今天的文言文阅读中造成麻烦。教师不仅要注意这方面的日常积累,进行分类梳理,教学中及时点拨,还要了解异体字的产生机制,从理论层面指导教学。其中汉字形旁通换就导致一些异体字的产生。如“光”、“日”通换有了“辉”与“晖”,“辶”“止”“彳”“亍”“辵”等通换就有了“回”“徊”“廻”“逥”……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对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大有裨益。
再者,造字原理(造字方法)的不同也致使不少有趣文字现象的出现。就如“逆”“迎”二字意义相同,均有迎接之意,只不过前者属于会意字(“彳”、“止”组成的走之旁和倒立人形“屰”),后者是形声字,“逆旅”一词可由此得到很好的解释。
此外,汉字羡余现象也值得注意。如“奉”字的最后三笔就是“两手捧物之形”,后人把它又加了一个“手”(提手旁)变成了“捧”,如此我们就容易理解《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中“奉”字的意义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奉”字出现多次,不少材料和教师将它解释成通假字(通“捧”)。“莫”本为“太阳落于草丛”之形,今人多加一个“日”字写作“暮”,《诗经·采薇》中“岁亦莫止”中的“莫”就用了它的引申义。又如“益”本为水溢出之形,后人为表意需要多添了“水”变成了“溢”,“然”与“燃”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如若不懂,就往往把它们草率地以通假用法来处理了。
文字学知识在汉字教学,特别是字词本义的教学中作用很大,教师如果能够长期积累,建立属于自己的“说文解字”,不仅有利于提升业务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注重古诗文诵读
学生的古诗文诵读环节偏于薄弱,教师的日常教学也仅仅局限于读读背背等一些浅层次的要求,与真正意义上的古诗文学习相去甚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要求:“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因此,教师不仅要自己能够诵读,乐于诵读,还要指导学生诵读,它的意义和价值当远远高于迎合考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品读。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四中柳永的《望海潮》一词时,教师不难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意境的柔美与壮美,但要让学生读出作者赏景的喜悦与对太守孙何的赞叹、艳羡之情,以及作为投赠诗(词)的逢迎之态,就要更多地借助教师的点拨了。
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只要教师悉心指导(包括借助欣赏诵读视频、音频等手段),学生的诵读水平就会很容易得到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提升。
五、其他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财富。教师要注重积累与整理古代文化常识,并将其尽可能地与课堂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将古代的音律、天文、地理、历法、官职、科举、祭祀等知识自然而巧妙地融入课堂,既可以增加课堂的文化含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尽管网络搜索已经非常方便,但工具书的作用仍然无法取代。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许慎的《说文解字》、高明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唐作藩的《音韵学教程》等,就是我们解决相关问题的好帮手,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除了上述提及的几个方面,其他如语法理论甚至书法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虽说不必精通,略知一二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语文教师提升文言教学素养,具有一定的长期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单就“饭碗子”而言我们没有必要这般艰辛;但职业的使命感又促使我们努力把这个“饭碗子”尽量擦得亮一些,再亮一些。
(作者单位:山东省金乡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