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院前急救型的天津市急救中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院前急救型的天津市急救中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应充分考虑院前急救和应急救援任务,设计上坚持以完善院前急救功能为主,应突出急救特点和平战结合的性质

2005年投入使用的天津市急救中心是2003年抗击“非典”后全国建成的首家省级急救中心,它属于院前急救型运行模式。如何建设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有哪些特点?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结合天津市急救中心6年来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

功能需求,用科学流线突显

天津市急救中心在2003年新建规划方案设计时,我们提出了使用功能需求:应体现布局科学合理的相应流线。主要包括:综合行政办公区、通讯调度指挥大厅、预防交互感染、对内对外业务培训、医护人员通道、急救车通道设置、应急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等流线,将中心直属的两个急救分站设在主楼一层南侧,设立医护人员专用通道门。

在建筑物最高层设指挥调度大厅,独享两层空间

指挥调度大厅净高达5.3m,面积为220,空间开阔。除满足院前急救任务外,预留应对突发事件受理空间、设备管线,且与调度大厅相连处设置指挥室,面积为100,安装了电视电话设备和无线通讯设备等。一旦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人员可通过指挥室直接观察电子大屏幕了解情况,及时确定应对方案调度指挥。

集中设置综合办公区

天津市急救中心设立了综合办公区,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集中在三楼综合办公区办公,形成工作流线,便于沟通、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财务部门、档案用房应单独设立,便于工作和保密。

救护人员用房设在一层

救护人员用房接近通道门,方便接受急救指令后,能够尽快带齐抢救设备器材,出车执行急救任务。

预防交互感染,设置灵活通道门

急救中心建设好自身预防交互感流线至关重要。天津市急救中心科学总结2003年抗击“非典”的经验,在主楼一层西侧设置了通道门,可通往一层南侧的两个急救分站。平时可通过此门进入各层办理内部事务,如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疫情,即可将此门封闭,将中心办公区域与两个急救分站隔离。另在附属用房内,设置急救车辆洗消室,实行人员、车辆分流,医疗废弃物消毒后移至转运处暂存封闭,待医疗垃圾转运车按时清运,最大限度防止交互感染。在2009年防控H1N1甲型流感转送患者期间,由于各项措施到位,中心全体人员无交互感现象发生,经受了实践检验,达到预期效果。

在一层设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

天津市急救中心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房建在一层,面积为137,随着近年来形势的发展变化,原有库房面积远不能适应需要。该中心同时又是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承担着天津市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并参加了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救援及2009年防控H1N1甲型流感患者的转送和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应急物资调拨等任务。要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必须要有相应的医疗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设培训用房,用于业务培训及学术交流

天津市急救中心具有对内业务培训、对外学术交流、面向社会普及急救知识、培训急救常识及技能的职能。自2005年迁入新址以来,利用主楼二层培训用房(示教室、电教室和培训大教室等约500m2)和培训设备器材,开展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培训。同时走出去,先后为部队、公安、武警、消防、机场、铁路、地铁、厂矿企业进行普及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100余次,培训各类人员数万人。

注重后勤保障功能的设计

天津市急救中心新建项目在设计构思中,根据所处新开路与华龙道两条市区主干线道路交口较优越的地理位置,结合本单位急救工作性质及特点,采用如下设计:

――采用双电源配置,外线电源分别由昆纬路220KV变电站和华夏35KV变电站引入,室外设置400KV箱式变电站一座,一楼室内设置低压配电室,保障电力供应正常不中断。

――对120通讯调度室关键部位配备了UPS电源,保障在突况下,通讯指挥调度畅通无阻和数据信息保存。

――根据主楼建筑布局,设计时采用中央空调系统,配置水冷机组,夏季开机自行制冷;并连接外网热源,实行冬季供热。

――根据建筑规范要求:配备安装了消防监控自动报警系统和喷淋灭火装置。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及时报警,组织扑救。

――按照建筑规范要求,设计并安装了主体建筑和通讯调度管网系统防雷设施,并通过市气象主管部门验收取得合格证。按规范定期维护保养和年检。

――在附属用房内设置了120的急救车辆修理车间,标高5m,满足急救车辆维修保养需求。

急救车通道,为环形设计

急救车辆通道和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应保证及时出车,快捷执行院前急救任务。该中心在院区道路规划时设计为环形通道,在院区西侧设有急救车专用通道,竖立标识牌,安装电动门,值班急救车可在最短时间、最短距离驶出,迅速执行院前急救任务。

停车设施,分设两区

在院区东西两侧分别设置停车罩棚,其中西侧罩棚为值班急救车辆停放区域、东侧罩棚为非值班车辆停放区,杜绝混杂停放,做到有序管理,确保值班急救车辆接受指令及时出车。

建后感言

*设计上坚持以完善院前急救功能为主,突出急救特点和平战结合

设计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应全面了解掌握所处地区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确定所建急救中心的规模大小。决策时应具有前瞻性,适当超前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应充分考虑院前型急救中心所承担的院前急救和应急救援任务,设计上坚持以完善院前急救功能为主,应突出急救特点和平战结合的性质,特别是在经过2003年“非典”疫情的实践检验后,设计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需满足应对突发重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能力。

*新建或改建时,注重前瞻性

要考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规模相适应,同时兼顾到今后的发展。新建天津市急救中心经过几年来的运行实践,我们感到现有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有些小了,显得不够用,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需求。天津市急救中心现有急救车辆刚超过106辆,若按有关标准5万人/辆急救车配置,天津市的急救车数量要在现有数量基础上增加一倍多,建筑面积相应的也需扩建达到10000m2~12000m2左右。

对于改建急救中心来讲,主要原因就是当初建筑未按急救中心标准或规范设计建设。改建时应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急救流线、注意满足使用功能需求为原则,杜绝资源浪费。

*设置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增加培训用房面积

为适应形势需要,建立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是较为必要的,建议合理规划。例如天津市急救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建筑面积为1300较为适宜。

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意识的增强,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日益增加,与之相关的培训用房应考虑长远发展,增加部分面积。

*急救分中心的规划建设,应因地制宜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院前型急救中心,应加强急救分中心(急救分站)的建设。以天津市急救中心为例,承担着市内六区(中心城区)和北辰、东丽、西青、津南新四区的院前急救任务,现在设有河西、南开、河北、河东、红桥、滨海新区6个急救分站,每个分站下设3~5个站点,另设有一个非急救分站。形成“急救中心――急救分站――急救点”三级网络急救模式。急救半径为5km,平均反应时间为10分钟左右,总体承担着以上10个区600多万人的院前急救任务,以及跨省市的外埠伤、患者长途转送业务。

急救分中心(急救分站)的规划建设,应根据实际情况,服务区域人口多少,因地制宜,确定规模。规划占地面积1000m2,建筑面积400m2~600m2为宜。应设站长室、司机值班室、医生护士值班室、药械库、微机终端接收室、其他工作生活用房,并应有停放急救车场地和通道。可参照借鉴公安消防部门布局。

急救点的分布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可设在所属区域医院内,提供相应办公用房和水电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