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便携寻星器之TRIMAX SM―2500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便携寻星器之TRIMAX SM―2500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顶盒技术的逐渐成熟,市场对机顶盒功能的需求日新月异,并开始多元化发展,除了保留原有机顶盒功能外,还做了衍生,将一些新的功能也增加进来。PVR功能(即录像功能。上世纪90年代初,几乎家家都有的录像机。随时都可以将喜欢节目进行录制和播放,即方便又实用,不过现在很难找到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录像带体积太大,且容易损坏,容量有限等等,已经悄悄的退出市场,取而代之则是体积更小使用更方便的存储单元,例如SD卡,TF卡等等。)以及MP3,MP4文件的播放已成为最常见的功能;增加网络接口可以进行网络浏览,VOD点播等双向交互操作。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由机顶盒技术衍生出来的一款便携寻星trimax sm-2500

五年前左右,市场上寻星器种类十分有限,我记得有几款铝型材材质,“烟盒”大小的模拟寻星器(可以看到“频谱”,但不是很准确,并不能做频段内950~2150M赫兹所有信号的扫描。也不能接收和处理数字信号,)和PBI公司生产的SATVIEW系列产品(即可以看看频谱,同时也可以接收数字信号,甚至可以看到信号的图像及相关信息),对于普通烧友而言,前者价格便宜,但功能少,找星是方便了,但是要细挑及定位却很困难。而后者功能是齐全,但是价格实在是望尘莫及。后来卫星机顶盒的价格降下来了,大家都开始DIY了。很多烧友都开始自己改造数字卫星接收机,将其改造成自己的寻星器。今天要介绍的这款TRMAX SM-2500寻星器(见图1),更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要。首先,他便于携带,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操作,其次就是价格较为适中,两千多不到三千的样子。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笔者一直没有拿到实物进行测试,直到去年年底,才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芳容。

TRIMAX SM―2500的包装很大,有点向象中秋节放月饼的盒子(见图2)。配件的种类齐全,排列的井然有序,使用黑色珍珠棉做隔离,除了美观以外,还大大降低搬动过程中配件与整机造成彼此砰撞的可能性,想的十分周到。不仅配有一个14.5伏/1.5安培的电源试配器。还提供了车载设备所用的点火器插头,可以通过汽车内部的点火器直接充电,这样更利于野外操作,考虑的十分周到。为了后续的软件的升级,厂家还提供了一条黑色数据升级线,一头是9针的串口,另一头则被设计成USB口(可能有人会问我的电脑都是USB接口了,没有串口该如何处理?针对这个问题,供应商已经作了相应的处理,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会询问用户电脑的配置情况,如果没有串口的话会改配另一条线使用,专线专用)。

为了便于携带,配件中还增加了一条尼龙背带,两端各装有弹性挂钩,安装十分方便快捷。整机外型本来就不大,是被装在一个尼龙保护套中,外型看上去和普通照相机保护套差不多,只是外型大了点。包的两侧附带有2个半圆型定位用的塑料环(见图3),可配合尼龙背带一起使用。两侧靠近顶端各增加了一块“魔术贴”(也可以称做子母扣。就是衣服上常用的一种连接辅料,分公母两面,一面是细小柔软的纤维另一面是较硬的像小毛抓的东西。一下就贴在一起了。在受到一定的拉力下,富有弹性的勾被拉直,从绒圈上松胶而打开,然后又恢复原有的勾型,如此反复开合可达一万交之多,粘扣带广泛应用于各类物品经常开合或扣合的位置,但传统的粘扣带都只能采用车缝的办法固定于产品或物件上。),可配和背包上盖内部“两翼”内侧加装两块魔术贴一起使用,形成遮光罩,而且角度可以调整,从40度到80度随意调整,这个设计对于室外操作尤为重要,设想一下,一个阳光普照的下午,为了搜索一颗新的卫星讯号,我们调节天线角度的同时,同时还要盯着监视器作信号监控,如果没有折光罩,外面光线照在监视器上面,很容易造成反光,看不清监视器上面的文字,图像,因此增加遮光板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过笔者认为即使这样处理仍然存在问题,即液晶屏的死角问题,这个问题后面我再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做具体说明。

整机的上半部是一块3.5英寸的LCD屏,长71毫米,宽53毫米,典型的4:3显示器,分辨率320*240(有人会问了,你是如何判定分辨率的?笔者还真的用直尺和放大镜测量过,呵呵好辛苦呀!看的眼睛都酸了,还是没有量出来,最后只有求助照相机了,将直尺放在屏幕上,使用“微距”模式进行拍照,然后就是数个,数一下单位长度的格子数目,再乘上个系数(总长/单位长度),就得出分辨率的大小),屏虽然不大,但相对于整个寻星器来说已经是够大的了,差不多有五分之二。屏的表面贴有保护膜,使用前最好将其去掉,否则影响收视效果。

屏幕下方整齐的排列了28个的功能键,除了必要的10个数字键以外,还特别增加了多个“快捷”功能键(例如F1~F4,“FIND”,“SYSTEM”,“SCAN”等,可直接进入“按键名称”对应的子菜单,不用再去逐项进入“菜单“,进行具体的参数调整。只需要按一个快捷键,就可以跳过多步操作,一步到位,用起来得心应手,应该算是人性化设计。按键的处理有别于其它寻星产品,即没有使用琴键开关(一种机器开关,形状很象我们看到的钢琴按键,按下是一种状态,弹起来是另一种状态,属于一种机械开关,结构简单可靠,多用于早期的工控产品。),也没有使用现在机顶盒面板上面使用的微动开关,不仅手感差,而且寿命也短,考虑到整机的操作完全依赖于按键操作,按键寿命就显的尤为重要。为此供应商选择了遥控器上面用的橡胶按键(按键主要通过按键的内部装有导电胶,随着按键的按下,实现局部线路导通的目的)。寿命提高了许多。28个键(见图4),形状各异,大小有别。每个按键的功能均被“丝印”在按键的顶端,这样做笔者认为有利有弊,其利在于定位准确,不会出现错判。其弊在于丝印是印上去的,经过多次摩擦,丝印很有可能脱落,变成“白板了”。在这麽多个按键中,“POWER”最为特殊,被“涂”成红色(28个橡胶按键是做在一起的,是一次成型。在材料加工之前,原材料先要做染色的预处理。不同颜色的按键处理的方式都相同,具体操作时优先处理带颜色的,最后才是本色的按键处理,所以工序会增加,颜色越多,成本也就越高),明显区别于其它按键。整机的底部装有直流电源插座和一个USB接口(上面提到的“软件升级”可以使用这个接口实现,我们可以插上随机配送的配线,然后接上电脑串口或对应的USB端口,至于程序,我们可以在泰盛科技公司(www.省略)的官方网站下载,十分方便),由于两个接口并不经常使用,为了防止灰尘或其它异物的进入,厂家增加了防尘处理,增加了一个橡胶的防尘垫,这点很象我们常用的数码相机的处理方式(不过,在泰盛最新的3500介绍资料中,这个装置被取消了,希望不是成本问题吧,呵呵),装上它,灰尘或其它异物很难进入插座,小细节的处理很到位。主机的背部靠近顶部的圆形区域有镂空处理,内部放置一个喇叭,声音可通过镂空部分向外传送。即可以做信号指示(通过内部的设定,搜索状态时可以做信号指示使用,输入的信号越强,“嘀嘀”的声音间隔越短,用户不必盯着屏幕经调细选,同样也可以轻松进行锁定信号。保留了以前简易寻星器的优点),也可以播放节目伴音(不过只有1个喇叭,肯定是单声道了。不过用于做信号调试使用也就够用了)。贴纸的区域比较大,除了厂家的LOGO以外,整机的主要性能也做了特别标注。值得注意的是贴纸最下面(各种认证LOGO)一行有三组(每组4位)共12位序列号。大家不要小看这组序列号,平时操作基本不会涉及到使用这三组序列号,不过后续如果要做的软件升级可都靠它了,软件更新后,系统会提示需要输入这组序号,只有输入正确才可以进行后面的操作,屏幕上出现主菜单;否则无法进行其它操作了。有条件的烧友也可以尝试一下“恢复出厂设定”,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整机的顶端是信号输入端,为了防止多次把插信号造成接头的磨损或内部簧片接触不良,厂商特别提供了一个两端都是“F”型的对接头,用于连接信号线和寻星器。这样做笔者觉得有些不妥,大家都知道,由高频头接收下来的卫星信号属于中频信号,这个频段的信号已属于高频信号,要考虑接头的匹配和反射问题。接头性能的好坏,连接是否到位,都会影响接收效果。(内部还有走线,线条粗细对接收也有影响,在介绍主板时我们会再次提到)笔者反对使用快接头,特别是在测量“设备”(说它是设备实在有些言过其实)中使用。

整机的壳体分成两部分,我们暂定“上盖”和“下盖”,“上盖”用于安装液晶屏,及按键板.下盖用来固定主板,电池和喇叭。彼此间使用5个螺钉固定,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螺钉使用的塑料产品所使用的自攻螺钉,而是机制螺钉,可机制螺钉是需要提前套扣的,且不说塑料材料的强度不够。在套扣的时候随着丝锥的旋入不断切削内部材料,丝锥表面发热也会造成已经内部的材料热溶,造成划牙,牢固性大大降低。究竟是怎麽回事呢?拆开机壳后我才恍然大误。原来上盖内部用于固定的塑料柱内都被“埋”了铜柱。铜柱内部已经预先套好镙纹,使用机制螺钉就很容易固定,处理起来也相对容易的多,结果也十分理想。有“特色”让”它”更出色。(注:我们常见的一般塑料机壳的固定都是用自攻钉固定,顾名思义,随着钉子的旋入,塑料柱内壁就会被切削出螺纹,切削下来的“细削”就会缠在螺钉上面,增大其摩擦力,以达到紧固的目的。固定柱的孔径大小也有规定,大了容易划扣,钉子打不紧,而孔径小了有容易将柱子打暴,造成整个机壳报废。这两种方式我们在电动玩具见的最多,也最便宜。主要用于比较轻的材料固定,如果里面装了一些比较重的材料,这种方式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主要是因为自攻钉附着力有限,在攻牙的同时,会对固定用塑料柱内壁进行切削,切下来的部分连同自攻钉一起,将塑料柱内壁充满,最终固定,但是如果加工的力矩大了,很容易将其打暴或者划牙,导致机壳报废。)在塑料柱中预埋铜柱,间接增强了螺钉的附着力,也不会对固定用的塑料柱产生横向的力造成对柱子的破坏,强度也大大提高,是一个不错的设计(我们现在见到的数码像框也采用这样的结构),唯一的缺点是成本略有提高,不过是值得的,好钢还是要用在“刀刃上”。

上盖内部固定了显示单元和按键板组成。显示单元包括3.5英寸液晶屏及其背面的驱动板组成。液晶屏上面我们已经介绍过,我们主要讲讲驱动板。驱动板主要是将模拟的视频信号(实际上指的是C伏BS符合视频信号)转换成液晶屏需要的数字视频信号,可以输出8位4:2:2的ITU-R BT.656信号,主要特点是传输数据中嵌有水平和垂直同步信号,不需要额外增加行场信号,支持ITU-R BT.601标准(简单的说ITU-R BT.656应该是隶属ITU-R BT.601的一个子协议。ITU-R BT.601是演播室数字电视编码参数标准,而ITU-R BT.656 则是ITU-R BT.601附件A中的数字接口标准,用于主要数字视频设备(包括芯片)之间采用27M赫兹s并口或243Mbs串行接口的数字传输接口标准)信号,即除了数字信号外以外还增加了行场信号做数据的标识位。并通过软板(又称软性线路板、挠性线路板.或FPC.是相对于普通硬树脂线路板而言,软性电路板具有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配线空间限制较少、可折叠而不影响讯号传递功能,可防止静电干扰。灵活度高等优点.完全符合电子产品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我们常见的手机,计算器等等手持设备都广泛使用。)与液晶屏直接相连。这个数模转换是通过TVP5150(那个四边都有8支管脚的小芯片)实现。TVP5150是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的高性能混合信号视频解码器,可将基带模拟 NTSC、PAL及SECAM 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分量视频信号。芯片可通过I2C (设计者为了芯片的初始化而增加了1个单片机,位置在芯片右侧的14条腿的芯片,芯片的丝印已经被生产厂家磨掉,具体名称已经无从考证,但应该具有ISP在线编程功能,旁边的预留的5PIN插座恐怕就是干这个的,呵呵)可编程总线进行控制,其最高传输速率为400kbps,通过它可以完成芯片的初始化以及设置修改等操作。芯片采用14.31818M赫兹晶振,作为视频格式转换电路的工作时钟。芯片内设嵌位电路,内部锁相环,高速9BIT数模转换等多个模块,集成度极高,线路可以设计的十分简单,可靠性高。亮度,对比度,色度可调整,方便用户调整。TVP5150内置两个视频通道,可以支持两个复合端子或一个S端子输入(亮度Y和色度C信号),并支持Macrovision(防拷贝功能)以及伏BI功能(包括Teletext(图文信息),CC(字幕),WSS(宽屏信号)),功能虽然很多,很强大,但是效率极高,在正常工作时的功耗仅为115毫瓦,体积也比较小,具有业界最小尺寸。

TVP5150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见图6)主要包括:PDA、桌上型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MPEG4视频播放器,掌上游戏机的视频设备等。为了保证电源的精度,除了必要的滤波电容,设计者特意增加了稳压块,AMS11173.3―通用的电源稳压块,固定电压输出,输入电压大于4.5伏(没有找到相关资料,参考类似的资料,最高输入电压应该不超过15伏)就好。1.8伏则使用了一个和三极管差不多的小IC(应该是个小电流的稳压器件),输入3.3伏,输出1.8伏。驱动板输入部分虽然只有5个信号,分别是电源12伏,3个“地”线,及一个“符合视频信号”,将12伏直接接1117,压差太大,功耗损失严重,因此设计者增加了一套降压电路,将12伏转成4.5伏电源。方案的选择使用OCP2020。视频信号有了,但要点亮屏幕还需要给它提供背光。LCD是由二层玻璃基板夹住液晶组成的,形成一个平行板电容器,通过嵌入在下玻璃基板上的TFT对这个电容器和内置的存储电容充电,维持每幅图像所需要的电压直到下一幅画面更新。液晶的彩色都是透明的必须给LCD衬以白色的背光板上才能将五颜六色表达出来,而要使白色的背光板有反射就需要在四周加上白色灯光。而白色灯光只需要增加一个正电压和负电压。在本机的应用中背光线路被设计的极为简单,正电压大概是20伏,使用34063(一种单片双极型线性集成电路专用于直流直流变换器电路,芯片内部包含有温度补偿带隙基准源,一个占空比周期控制振荡器驱动器和大电流输出开关.不用外加增加MOS电路,可以直接输出高达1.5A的开关电流,短路电流限制工作振荡频率从100赫兹至100K赫兹,即可做升压,同样也可以作降压使用,不过效率不高,但价格便宜,因此得到广泛应用)将输入的12伏电源信号升压而成,负电压则直接串电阻并接地处理。驱动板的下面是按键板。由于按键的数量较多,按键板作的相对较大。电路结构比较简单,操作采用的矩阵式扫描方式。

背面则针对按键作了相应的设计,增加了多个金属触点,掀开按键板,我们就可以看到导电胶的背面,请大家注意,每个按键内部都会有一小块黑颜色的导电胶颗粒,上面有十字型的花纹,排列很整齐。它们都是使用模具加工出来,然后“粘”在按键内部。装在按键板上导电胶,其导电颗粒的位置要按键板需要保持一段“间隙”,“间隙”的大小决定“手感”。大了,按的“费力”,小了则“太硬”。按键板整体重量轻,直接使用带大垫片的自攻钉固定。

下盖主要固定主板和锂电池。主板使用的是ST方案,主CPU(还有一个小单片机,下面再做介绍)使用的是STI5119。(见图9)(它是ST公司在推出STi5105之后主要针对低端市场推出的一系列低成本的处理器。它是1个ST20C2+32位处理器核心,包含指令处理逻辑、指令和数据指针、1个操作数寄存器,它能直接访问可存储数据或程序的高速在片SRAM,与片外的程序、数据存储器相比,使用缓存将大大缩短访问时间。还能通过通用外部存储器接口(EMI)或共享MPEG编码器的本机存储器接口(LMI)来访问存储器。有意思的,它只能使用SDRAM,无法像它的“哥哥(先生出来的为大)”5105那样一样使用DDR存储器,四段独立的地址空间,支持8或16位数据交换,可外接NOR FLASH (我们机顶盒里面常见的就是这种,通常用来存储主程序及),SRAM,串行FLASH(串行Flash的特点是占用管脚比较少,作为系统的数据存贮非常适合。绝大多数产品都是采用SPI总线接口使用SPI总线,专用需要的引脚数较少,从而节省了电路板空间,功率、系统噪声和整体成本等都会大幅度降低,既经济又实用。),及最廉价的CI接口。3组可编程输入/输出管脚,每组有8个。

TS流信号兼容串、并型模式,如果I/O使用的比较少,对于TS的处理可使用串/并兼容的方式处理,反之如果比较紧张的话,只能结成串行方式,即TUNER与CPU之间只有5条线相连,时钟,数据,包头(标记数据包的开头位置,这样在接收起来就比较方便了),校验(标注哪些信号是真正的信号,哪些是用来做纠错的)还有报错信号(提供给CPU做参考,如果这个脚变高,就代表当前接收的数据里面有错,CPU是不需要处理,免得浪费资源。反之,CPU就开始正常接收TS流,然后进行后续的处理)。这些都没有提供专用管脚处理(这点目前的STI7***相比差了不少,TS流的处理与I/O是分开的)。芯片内置一个MPEG视频解码器,该解码器是一个支持MPEG-1和MPEG-2标准的视频压缩处理器,显示图像的格式转换由垂直和水平滤波器完成,用户定义的位图可通过使用在屏显示功能叠加在显示图像上。MPEG视频解码器包括内容随图像改变的寄存器、可变长度解码器(伏LD)、视频解码流水线控制器、PES分析器、位缓冲器和启动码检测器等部分。内置PAL/NTSC/SECAM编码器,支持RGB、CVBS、Y/C输出,但不能同时输出,需要调节寄存器进行设定。内置的音频解码器可用来解码音频PES码流,输出PCM立体声音频数据。解码器支MPEG和Dolby数字两种方式,包括兼容于下混合的Dolby环绕和正逻辑解码器(不能进行解压缩)。采样滤波器支持96k赫兹、48k赫兹、44.1k赫兹和32k赫兹等多种采样频率。)主要完成TS信号的筛选,MPEG(不支持MPEG-4)解码,音视频信号合成。其配套线路十分简单,只需要一片SDRAM(K4S281632,工作电压3.3伏,4段共128兆比特的动态存储器,最高工作频率可到166M赫兹。),一片NOR FLASH(ST公司产品29W160ET,工作电压3.3伏,容量2MBYTE),一片LM358(最普通的运放,由于主CPU内至了D/A芯片,音频信号经过处理后直接使用放大器将音频信号放大,推后面的喇叭。唯一可惜的是体积和功耗问题,只能装一个喇叭,只能输出单声道信号)。除了这个主CPU以外,还特意增加了一个单片机(这个芯片应该是生产厂家自己制作的TM-02X12),用于电源管理。控制各部分电源的打开关闭,实现“待机”目的,同时对电池的电压检测和电池冲放电的管理。这些都是手持设备所必须的。

寻星器并没有使用机械开关,使用的是由MOS管(9435A)做主导的电子开关。整机无论是处于工作或待机模式,电池一直是处于充/放电状态,同样这个小单片机也是一直在工作(其电源是由电池直接通过一个三端稳压器件提供,直接由12伏转5伏,电压差就有7伏,可能是电流比较小,耗散功率并不大,设计者使用比较小的元件封装。)。长按电源键,时间达到一定要求,单片机逐个打开MOS管,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反过来,长按电源键。单片机逐个关闭MOS管,进入正常关机状态。寻星器是为了寻找卫星信号使用,所以少不了卫星信号接收单元,也就是我们长说的调谐器-TUNER及提供给高频头工作所需要的极化电压线路。这里的TUNER是使用知名厂商夏普公司的BS2F7HZ7395,是一款小体积卧式的一体化调谐器,(见图12)内部解调芯片“IX2505”,可能是夏普公司自己的器件也说不准,他们上一代的0184就是这样,APLS也有这样的TUNER设计。针对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采用分段处理的方式进行,即将950M赫兹到2150M赫兹8个段,彼此所占空间是不同的。分段控制的目的,除了控制起来方便,也降低了震荡器的调节范围,减化电路(早期的TUNER都需要一个30伏左右的电压,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调节震荡器频率。电压大调节范围才可以变大),而且提供良好的相位噪声,对于接收数字信号尤为重要。经过解调输出的是基带信号(I/Q信号),为保证带外噪声的进入,内部供多种低通滤波器共选择(从10M~30M共11种,间隔为2M。)QPSK解调芯片则是ST公司的STX0288。一款D伏B/DIRECT伏数字解调芯片,他增加了盲扫及DISEQC2.0(具有双向传出功能)替代老大哥ST伏0299,性能提高了许多,而价格也有所降低,性价比更为优异,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内部的结构和0299类似,即设有为不同基带信号(I/Q)两个输入信号设计的8位A/D转换器(0299是6BIT,数据多了工作频率也需要做相应提高),一个QPSK解调器,一个前向纠错单元,其中包括内码解码(维特比解码)单元,外码解码(里德-所罗门解码)单元,盲扫功能.90纳米技术,TQFP封装,与前辈“0299”相比,芯片体积更小,成本降低,功耗较低,最大功耗小于0.3W,待机状态小于0.05W。核心电压降低到1.0伏,可通过芯片内部装有专用“电路”(指的就是带隙基准电路,具有低电源电压,低温度系数,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基准源电路)而不需要而外增加稳压电路,电路设计简化,使用较为方便。普通的稳压器件要输出这么低电压很困难,即使可以达到,成本方面也会提高不少,而且供耗也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使用DC-DC做电源转换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设计。我们看到其它公司的芯片设计通常没有做这方面的考虑,考虑的还不全面。接口部分的电源为3.3伏,模拟部分则使用2.5伏处理,可直接使用3.3伏电源串联一个2极管处理就好。12位并行信号,5位串行信号输出。可按需求输出串/并行码流(并行方式可调整成CI专用模式输出)。I2C总线控制,2条地址选择线,可提供4个地址供用户选择,速度可高达400K赫兹,芯片内部工作频率最高为120M赫兹较“0299”提高了不少。特殊的“盲扫”模式,几秒钟就可以完成整个卫星信号的搜索。可接收并传送DISEQC2.0指令(传输是双向的,这与早期的1.×是不同的,接收机发出指令,系统收到后会作出应答,并将系统的相关信息反馈回接收机,接收机内部的CPU就可以了解到外面的高频头的本振频率是多少或中频分配器的切换模式,然后进行正确的参数设定,最终完成卫星信号的接收。

DISEQC2.0以下全部是单向,即指令全部由接收机提供,使用的前提条件是这些外部设备的相关参数是已知的而且是不变的。16字节长度的FIFO,先入先出的存储单元DISEQC指令可通过I2C写入,然后将指令调制到22K赫兹上面,再过串连的电容偶合到极化电压上面,这种方式不会造成激化电压的突变,因为交流信号的分布是关于直流电位对称的,即高出直流和低于直流信号的部分相同,正负相加,直流电压保持不变),控制具有DISEQC2.0功能的高频头或多路中频信号分配器,进行参数的设定,分析信号的状态及相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增加了10个IO脚供用户使用,间接解决了大部分低成本的设计方案,IO数量较少,使用起来捉襟见肘,需要外加逻辑芯片或专用的I/O扩展芯片增加I/O数量,这样做无论从材料成本,及软件的复杂程度对于用户来说都是不划算的。噪声指示,信噪比,便于天线定位,控制前端接收的信号质量。极化电压使用的则是ST的LNBP系列的LNBP12A(中早期产品现在已经到了LNBH23了),这个芯片是专为高频头电源设计,可以使用I/O进行独立控制。内部设有22K信号产生器,可直接将其叠加在直流输出上,上升部分和下降部分面积相同,而且波形稳定,相对于负载电流的变化幅度的影响很小,占空比也不会变化。针对不同的应用,22K信号可以从外部通过电容直接输入芯片,使用比较方便。芯片具有过电流保护。针对外部的导线过长,指定增强模式即提高输出电压,即13伏升到14伏,18伏输出19伏。所有的控制是使用PIO模式,控制极为简单。唯一的问题是它采用双电源输入,由内部的开关进行切换。13伏输出对应的输入电压范围为15伏到25伏,而18伏输出对应的输入电压范围为22伏到25伏。设计者认为输入电源种类太多是没有必要的,可以将两个电源的输入电源合并,输入电压范围改到22伏到25伏就好(唯一的问题就是耗散功率相对加大,特别是在13伏(假定电流输出300MA)输出的时候,消耗在散热片上面的功耗接近3W。这都需要通过芯片下面的散热片处理,不但要考虑散热问题同时还要为功耗过大付出代价,长时间工作肯定有问题。)。电池的输出电压是12伏左右,需要使用直流转直流电路变成24伏左右的电压,转换的过程是在LM2587完成。

软件方面,菜单结构简单,容易操控,唯一的问题就是显示面积太小,上面的字看不清楚,实在有点“有劲使不出的感觉”。建议将菜单面积加大,字也加大处理。这样看起来更清楚。菜单颜色对比不突出。亮的背景即使增加遮光板也无法根除,希望采取其它方式,例如在选中项目旁边增加小图标(例如小圆球)做标记,标记随着光标一起移动,就更容易辨别。屏幕是LCD,存在视觉死角(一般来说,LCD具有一个最佳观察方向。这个方向称为LCD的视角方向。为直观起见,引进时钟表盘来定义LCD视角,从哪个视角方向观察LCD最清晰,这个方向就是该LCD的视角方向。在传统的CRT显示器或电视机中,图像的显示是通过发光物体磷来实现的,光线从这一层向各个方向发射,只是强弱稍有不同而已。因此可以从一个很大的可视角范围来观看屏幕,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观察,显示的亮度、色彩都和正视效果相近。LCD和其他大多数显示技术一样,都需要使强的背景光线穿过液晶层或者其他显示层来形成图像,从而完成图像的传递过程。LCD的特性决定了它所需的背景光是定向的。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就好比手中握有一把吸管,将它们的一端对准光源。如果通过另一端苜视吸管,将会看到光源射出的光线。但是如果稍微移开眼睛,从其他的方向去看的话,就无法观察到光线了。LCD技术正是如此。虽然液晶分子并不像吸管一样是中空的,但是它们的有序排列阻止了光线向其他方向发射。)这是这种显示器的一大问题之一。调试信号大多数是一个人处理,很有可能一边调天线,一边看频谱。目前的设计在这方面考虑的可能有些欠缺。在使用过程中要一直拿着寻星器,同时还要调整天线,十分不方便,放在地上吧,又立不住,而且屏幕小,离远了又看不清。有的烧友会说,不是有背带吗,挎在脖子上不就看的见了,可实际上背带的固定有些偏上,即使挂在脖子上,寻星器也会“头上脚下”,屏幕还是看不到。建议在背带上增加装置,以及将寻星器的底部托住,同时作成角度可调整的,这样更方便。改用5寸屏也是个好方法,屏幕更大,文字更清晰,我们就可以进行“远距离控制”,彻底将双手解放出来。而固定的方式可以参考目前市场上面的万用表的做法。我们可以在背面增加支架或将屏幕作成可垂直转动的,彻底解决视角问题我们可以水平放置,推荐两种方式处理。其一是将寻星器背部增加支架,支架可以按照任意角度进行调整,另一种是将LCD屏幕转动,这样最灵活,再配合遮光板的使用,可保证在多个角度都可以正常收看。但是成本会有提高。

其它方面,笔者还有些小看法,举例如下:

TUNER的使用可以选择一些单头TUNER或直接做板载TUNER也可以(可选的方案很多,性能指标也不会差),去掉内部的连接线,这样的处理要小心中频信号是从950~2150M赫兹,频率已经很高,线条的宽度和厚度,接头性能的好坏,都会影响接收效果,未必“1+1都会等于2的”,PCB上面这条线与那个突出整机的接头还有配送的F头,如果他们的特性不好,可能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有可能加了还不如不加。笔者反对使用快接头或者对接头之类的元件,做事情要考虑全面,而不是只考虑速度。LNB的极化电压可以使用现在的LNB23做,其内部高效的电源模块可大大降低功耗,体积也会变小,电路简单可靠,至于成半,可能和现在的持平。将来的信号会逐渐过度到D伏B-S2的,可否线路方面可以做兼容设计,为后面的升级作准备?使用5119设计实际上已经不是最佳方案,例如ST的5188方案,内部继承0299B,外部只需要增加一个小TUNER就好,而小TUNER即可以使用现有的成品(现在的直播星市场广泛使用的,成品价格即经济有实惠),也可以尝试自己做,现有的TUNER方案已经十分成熟,可以自己设计线路板,生产成品。降低材料成本。

“POWER”是重要的按键之一,随做了成红色标记,但键的高度(特指突出面板的高度)仍然同其它按键相同,这样很容易造成误操作,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触动了开关(例如局部按键同时被按下),电池内部存储的电量就很快放掉,等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又不能派上用场。通常的做法一般都会将关键的按键作的稍微“矮”一点。说具体点,目前大多数按键的高度是3毫米,按键按到底时的高度是1.5毫米,按键的行程大概是1.5毫米,如果“POWER”键的高度定成1毫米,这样即使“POWER”附近的按键被按下,但是按键按到底也无法按到“POWER”,无法启动电源。按键的”夜光”处理,现在许多电视机遥控器上面的按键都作成“液光”的,在硅胶中掺入一些具有可以产生“荧光”物质的材料,这样在没有阳光或其它的光源条件下,通过按键产生的“光亮”进行夜间操作。同样类似的设计在迅达 XD-6100也有涉及,想法很好,在按键板上面增加了十个发光二极管,而按键也作成可以透光的白色。夜间操作时可以通过同时点亮这些二极管,照亮整个面板内部,按键也看的清清楚楚。但是笔者觉得处理的还是不够理想,首先,二极管发光会有距离的,距离近的亮一些,距离远的则相对暗一些,一两个可能看的不是很明显,但十个二极管同时发光,按键的亮度就显得不均匀,有的亮一些,有的暗一些,还有的中间暗两边亮或中间亮两边暗。给人的感觉不好,总觉得差了一点。其次,十个发光二极管同时发光,比方说一个二极管耗电0.02瓦(我们选普通红色二极管为例,二极管发光导通电压要在2伏左右,电流需要10MA)计算,十个二极管就需要0.2W的功耗,对于普通机顶盒而言,这点损耗可谓九牛一毛,几乎可以忽略,而作为寻星器这个由电池做电源供应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浪费”(纯属笔者个人意见),毕竟手持设备还是看中设备的效率以及工作时间的长短(例如我们常见的手机在对外宣传中都会将“超长待机,待机时间长达一个月等等”作为一个噱头,体现性能的优越)。按键数量太多,可以用6个键完成基本操作就好,再加上几个“快捷键”(保留SCAN,INFO)就好,键太多太占地方,而且按键板的费用也可以降低。

现有的AUTOSCAN笔者觉得已经过时了,内部预存的参数有限,不能自动更新参数,需要手动输入或修改存储的数据。如果应该将这些年销声匿迹的“盲扫”功能加上,这对寻星器来说是重中之重。增加判断卫星的选项,我们搜索到信号,需要短时间进行判断,特别是距离相对较近的卫星的判定。

呵呵,一不留神,说的有点多。考虑的比较片面,希望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有不同意见希望大家可以提出,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