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原生态”音乐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原生态”音乐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随着社会转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新的文化视点导致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美学风格的重大转变。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民间音乐直接置入到电影中更突出音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则成为新时期以来云南电影音乐民族特色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 新时期 云南 少数民族 电影 原生态 民间音乐

结束后中国社会步入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社会转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少数民族电影主题从“17年时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意识形态对少数民族的想象性再造”[1]逐渐转向为对少数民族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和建构。有学者指出:“在全球化、商业化大背景下,新时期少数民族电影的主题,更多在于挖掘和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差异性,在价值观上坚持少数民族的文化选择,与社会主流文化保持一定距离,更多采用纪实风格,突出记录性和人类学色彩,较少迎合普通观众的观影心理。”[2]

新的文化视点导致了电影美学风格的重大转变。就电影音乐而言,引用西欧现代作曲技法创始人之一的勋伯格在去世前的四十年代末给他的学生、波兰裔法籍著名作曲家、理论家莱博维兹(R?Leibowitz 1913一1972)信中所指出的“每一个企图树立一种新风格的作曲家,在今天差不多都感到一种迫切的愿望,想恢复到古老风格中去”。 [3]电影作曲家们的创作也体现出这种想恢复到“原生”风格中去的倾向。与17年时期“以西方交响乐队配置和创作手法为主,吸收和运用民族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为基础改编创作的电影音乐”[4]体现出的民族化相比,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民间音乐直接置入到电影中突出音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则成为新时期以来电影音乐民族特色的重要表现。

在几部较有影响的如《孩子王》、《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金沙水拍》、《千里走单骑》等少数民族电影中,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在电影中的出现,不仅是电影音乐的一部分,更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增加了电影对少数民族生活和文化环境真实性的描述。由于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电影音乐表现形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在具体运用中,原生民间音乐也以不同形式与电影主题和画面结合在一起,成为电影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

一、作为电影主题音乐

电影《花腰新娘》以12个女子舞龙的故事为主线,将花腰彝族传统的海菜腔、烟盒舞、舞龙、民族服饰等传统民风民俗融入其中,用时尚、唯美的拍摄风格展现了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同时也反映出花腰彝族青年在现代社会语境中所面临的经济、文化等种种冲击。影片主题音乐选用彝族特有的真假嗓结合的海菜腔。海菜腔是彝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歌,严格说来,真正民间的《海菜腔》的曲式结构,是数百年来发展演变而成的,它的结构有着很严的定格与规矩,内容的表述也有着不可逾越的程序。“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拖腔音调,与带有叙述性的说唱式的音调相结合。其旋律进行多以平稳的级进与四度五度、甚至八度以上音程的大跳相结合。因此,它的风格时而婉转细腻时而跌宕起伏、抑扬不拘激越荡漾,这种风格的对比与变化,对内容的表达,对感情的倾吐,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5]

谱例:

演唱者李怀秀是被誉为“云南歌王”的民歌手,她演唱的海菜腔的音调作为影片主要音乐元素贯穿始终。影片从一开始音乐就以她极富魅力的声音展示了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情,MTV式的拍摄风格,传统的民间音乐被赋以新的现代时尚元素。

图表1

黑白的影像,诗意的叙事,运用音乐蒙太奇[6]手法把小凤美成长的一切都包含在响遍山野的歌声中,画面与音乐结合得自然、流畅。悠远嘹亮的歌声穿透山野,就像是“卸妆”的美少女,与影片中其他更具现代气息的钢琴、长笛、电子音乐等音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多次重复,将海菜腔特有的“歌唱性的拖腔音调与带有叙述性的说唱式音调”完美呈现,时而高亢豪放,时而婉转悠扬,音乐不仅成为电影展现花腰彝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丰富了电影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二、作为揭示电影主题的重要段落

原生态民歌在电影《诺玛的十七岁》中则有着不一样的含义。影片向人们讲述了生活在红河哀牢大山深处17岁少女婼玛的一段凄婉、美丽的青春故事,是一部表现现代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的影片。导演章家瑞曾坦言:“我们选择非职业演员,并采用哈尼族的语言,就是为了不同于过去的《阿诗玛》、《五朵金花》那种带有包装的成分。我们想原汁原味反映哈尼人的文化,呈现哈尼人真实的状态。”[7]

这部电影的主题音乐简单、纯净,音乐弱化了民间音乐中的旋律性,la-mi-re-sol的小调式单音旋律,在弦乐长音的衬托下,用钢琴、钟琴等键盘乐器敲击的音响一个个缓缓流淌出来,这一旋律每次出现总是伴随着哈尼梯田诗意的影像,为影片营造了一种平和、温暖的氛围。在这一安静的氛围中,奶奶、喊魂象征着古老的传统,智慧而内敛;而来自省城昆明的阿明给婼玛随身听里面播放的爱尔兰歌手恩雅演唱的歌曲,音乐类型上,恩雅是属于“世界音乐”范畴,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音乐作为一个符号概括了电影的主题——现代文明对这个民族,特别是对17岁婼玛的冲击。

影片运用了完整的原生态民歌《叫魂调》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段落揭示主题,对于少数民族电影音乐创作来说可谓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叫魂调》是哈尼族传统的祭鬼古歌,“魂为肉体的伴,伴没有了,即魂就掉了,魂掉了肉体就病,这时吃药不好就非要叫魂,把魂叫回来,肉体的病才会痊愈。……叫魂必须请祭师来作法,用红公鸡、酒、饭、鸡蛋、香等祭鬼敬鬼,并唱‘叫魂歌’。这歌平时不能随便唱,一般只能在特定的祭祀活动中由祭师演唱,有时也由家中的长者唱。”[8]电梯、照相馆、随身听等等都是现代文明的符号,17岁的哈尼族少女诺玛面对外面世界的种种诱惑,而17岁又是个精神最易漂移的生命阶段,“叫魂”是让她从精神上对传统回归与固守,影片以非常朴素的手法来表现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