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人补壁怕不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人补壁怕不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广安门内大街上,有棵300余年的老槐树。每当我从它的旁边路过,都要多观望几眼。2000年元月我在信息大厦办公,与这棵古槐树仅隔一条马路,可以说成了近邻。就是在这段时间,经画家边舒才和、荣宝斋木板水印师刘晓段介绍,结织了孙砚农夫妇。尽管我小于孙兄廿岁有加,因朋友们关系,每当见面都称他们大哥大嫂。有一天,我打电话邀请孙兄串门聊天,当我详细告诉他信息大厦的具体方位时,孙兄说:“你们信息大厦对过有棵老槐树,那是我从小玩耍的地方,每当我从老槐树旁路过时,我仍要多看上几眼,常常想起童年的往事......”。

老槐树使我和孙砚农的往年情谊陡然加深许多。

第一次到办公室,孙兄用一个小信封,装着他写给我的一幅普通杂志大小、非常端庄的小楷书法,我对他的书法功力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还是那棵老槐树,当时我正在策划拍摄大型电视记录片《人与古树》。记得孙兄说:“古树的风采是与众不同的,它们有一种灵气,如果你细心观察它这一年四季的变化,你的感触就更深了,这棵古槐春季发芽时给人的感觉最为特殊,能让人联想许多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

我策划电视片《人与古树》的灵感,就是来自于一位痴迷画古树的画家。为此,每当遇到对古树有兴趣的人,似乎都是我的知音了,孙砚农更是如此。

时隔不久,孙砚农邀请我去他家吃酸菜馅饺子,并备下许多酒菜。当我借着酒劲,在他家窄小的六楼两居室放开嗓子唱了一曲草原牧歌,孙老夫妇激动万分!刘晓段老师也溢出怀旧的泪水,身在异乡的我,如同回到东蒙老家,那场景,那酸菜水饺,至今令人难忘、回味无穷。

那之后,媒体开始关注孙砚农其人及其书法,多有报道宣传,特别是《荣宝斋精品画廊集》选入孙老先生作品,与著名的书法大师们同版共荣,我真心为孙老高兴。

再后,他的小楷长卷《茶经》,被昆明世博园收藏;书法作品被意大利、巴西、法国友好人士收藏购买;北京电视台《每日文化播报》将孙砚农的事迹拍成专题片播放,许多国际友人预订孙砚农的书法作品等等,喜讯不断传来,我为有这样的忘年交备感荣幸!

后因单位搬离信息大厦,我们见面的机会愈来愈少了。直到丙戌狗年初,我才再次来到孙砚农家中。当我爬向他家那六层顶楼中两居小室,心里想:孙老已是70多岁的人了,又有哮喘病,他每日上下楼时的情景可想而知啊!当看到他居室悬挂的行书自勉词:情钟翰墨忝列书坛知几两,寡欲清心为人补壁怕不精。我似乎更理解了孙兄的人生经历与书法艺术。

孙砚农(原名孙玉华),从六岁开始学习写大字。1952年参加工作后,无论是当学徒,还是当技术员,直至担任厂办主任、饭店经理,都坚持每天习书。从魏碑、二王楷书全贴开始,到临摹王圣教、兰亭序、智永真草千字文,九成宫等等书家代表碑贴,苦心孤诣,精钻深研。1962年又拜著名金石书法家徐柏涛先生为师,并先后受启功、王遐举、欧阳中石等名家大师指教,六十余年临池不辍。1976年,由孙砚农等几位书法爱好者发起成立了北京市机械局书法小组,他被大家推举为组长,他带领大家练习、研讨、交流,相互鼓励。使小组成员书艺不断进步,由此“书法小组”被人们称为书法家的摇篮:当年北京市书法家协会成立的时候,首批协会会员大多来自“机械局书法小组”。

几十年来,孙兄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时间大多是练字、写字。机械局、文化宫有活动,孙兄都是当然参与者:相关单位、企业会议、表彰等活动,奖状、光荣榜、锦旗、请柬必是孙砚农来写;商家店铺牌匾、雅间大厅装饰,少不了他的墨宝;亲戚朋友邻里同学结婚、祝寿,都得由他挥书增彩;更有一些知名画家,把自己的得意画作,请孙砚农题款、赋诗。凡此种种,这被有些人瞧不起的小事、俗事,他总是有求必应。他认为:这是几十年练字、写字的收获,是社会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1993年退休后,孙兄除了参加书法家协会的活动,更多时间投入到公益活动中,他编篡的北京市民节水《三字经》,在《北京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反响;义务为社区中老年书法讲座班讲课,让离退休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赢得了学员们的敬重与褒扬。

关于孙兄的书艺,我也多方向书界法家大德征询评价,综其精要,可概括为:端庄凝重之中显功夫,平淡朴素之中见韵美;各家书体游仞有余,大书小楷足称精品!

孙兄以谦和平实心态,写古今之书,像古人,又跨越了古人;似今人,又超脱于今天;他朴实无华,甘于为人补壁,多么像那棵古老的槐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