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闹中取静,陶冶身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闹中取静,陶冶身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闹中取静,是指在热闹的环境中保持清静的心态。明代冯梦龙著《喻世明言》称:“人学得它,便是闹中取静,才算做真闲。”佛教经典《华严经》的禅悟内涵,有:“音声谷响,当体即空。以此心境观照尘寰万象,便可闹中取静,喧中得寂,自在洒脱,无牵无著。”

现时,华都名镇,商贸繁荣,市声鼎沸,车水马龙。想找个不闹的地方颇不容易,即使茶楼酒吧,也难寻得幽静。闹,远不止于身外,还有更深层的含意,就是扰在内心。此与养生保健极为不利。从养生视角聚焦“闹中取静”,就尤其显得弥足珍贵了。只有修炼坚韧定力,胸怀久远夙志,不屑浮光掠影,超脱娱乐升平,生命才能向久远延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段古训读来邀人审思、深解、探索、践行,有益于今天做人、处世、治学、养生。

道家养生注重一个“静”字,是道家功法之真髓,并贯穿修炼之始终。现代道教养生名家陈撄宁先生,早年学医,后习道术,宣讲“仙学”,创办《仙学》月刊。陈氏认为,修了此身方能养性,否则身体困扰,整日昏沉,又何来灵犀一悟?古代有习武修道者,离群索居,遁迹山林,修身养性,怡情延寿。他们大多修炼“仙道”,且赋予宗教神秘色彩。

今人尊崇老子、庄子的道教宗旨,修炼“静功”,以求“神人合一”。目的在于祛病强身,益寿延年。包括:坐卧法、导引法、修法、齐法、服气法和生活法。强调“静坐、静卧、静心、静气”。达到“以气养身,净化机体,形神俱健,老而不衰。”现代人修炼“静功”,当然不会踏古人前辙,遁迹山林隐居,太不现实了。即便是山林庙宇,如今也辟为旅游景点,节日长假,游客云集,喧闹至极。显然,修炼静功唯有寻求“闹中取静”了。

“闹中取静”的本质,依然需炼入静。即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主动清除贪欲奢望,克服自己不良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过程,积极有序调节情志,促进个人心态平和、性格开朗、精神乐观,达到身心保健目的。古人倡导的“神人合一”、“形神统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法”或“精神养生法”其理相通。“形”,指人的机体;“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身目的。传统中医学认为神主宰生命活动,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进而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人的精神愉快,性格开朗,热爱人生,充满希望,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脏腑协调,机体健康。反之,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免疫机能下降,引发各种疾病。

“闹中取静”表面看很容易做,可以由自己主观意识所支配,不需要特别的外助条件;实际上也不容易做到,尤其是性情浮躁、焦急、好动的人。因为人很难把握住自己,并纠正自己固有的错误思维方式,更难于排除客观事物对自己主观意识的负面干扰。

陈撄宁先生撰《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读者须知》,曾拈出四句口诀:“神不外驰气自定”,“混合为一复忘一”,“专气致柔神久留”,“元和内运即成真”。这四句话用于静功修炼,十分贴切。静功的原则,在于身心完全休息。而“闹中取静”,还要做到念头不动,相对困难多些。因为人的念头,瞬时而变,忽生即灭,难于安静。“杂念”对修炼静功不利。其实,人只要静止不动半小时,杂念自会平息下去。求心静,睡一觉,也会杂念全消。

陶冶身心在于入静。人生既要面对疾病、苦难、危机、压力,又要面对名利、刺激、享乐、物欲。要做到处变不惊,重德为乐,唯有心静。欲求心静,先要身静,身心两静,方能入静。练就海纳百川之气魄,风雨不动之风度。达无私、无欲、无忧、无我、无物的境界。修炼入静的方法很多,如守丹田入静法、默字入静法、默运入静法等。入静时默守玄窍片刻,思想集中,真息自能归源,即可入静。能否入静及入静时间长短,应视各人熟练功力而定。倘对修炼厌烦,迫使无奈入静,只能是枯坐、寂寞、辛苦、无聊,并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安抚。

修炼静功有别于气功,因为气功重于“气”,在于“动”,而不在于“静”。诸如深呼吸法、逆呼吸法、数呼吸法、调息法、闭息法、运气法等,法门虽多,皆为气动。而静功重于“静”,不在“气”,体内的气只是顺其自然,无须支配。两者比较:气功得法,与人有益,若不得道,反会伤身。静功自修,章法随意,即使欠妥,有益无损。其实,静功修炼持久,一样可以防病保健,有益于消化、神经、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康复。现代神经生理学验证,各种内外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都可经脑干网状结构等组成的非特异投射系统弥散地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广泛的兴奋,起到维持清醒的作用。所以各种具有阻断这一神经冲动传导的措施,都有促进入静的作用。视听感官容易接受外部刺激,可以通过轻松闭目,选择幽雅环境来阻断视听刺激,减弱神经冲动有利入静。急于求成或用意过强,反致精神紧张,有碍入静。有人主张“入静三层境界”,也即是:思想宁静,意念集中,头脑有序的境界,以导入“心静”的状态。编辑/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