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结束语设计浅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结束语设计浅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字:语文课程;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148-01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都重视设计精彩的导语,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对课堂结束语的设计重视不够,显得较随意,没有好的结束语,一堂课就会显得不够完整,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而好的结束语,能够让学生得到艺术的享受、无穷的回味和充实的收获感。本文试谈自己在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方面的体会。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授课亦应如此。结束语是整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一堂成功的好课,绝不可能是虎头蛇尾的。试想,如果一堂课的开头流光溢彩、珠玉晶莹,结尾却暗淡无光,就会大大影响授课效果,甚至前功尽弃。当然,既然是结束语,就不宜长篇大论,长则尾大不掉,也不应重复前述,应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结束语。

一、 承上启下式结语

教学一篇课文,大都需要两至三课时,因而对起始课结束语的设计就宜采取承上启下式结束语。比如教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就可套用说书人常用的结语。如初中第三册有选自71回本《水浒》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一课时内容可安排熟悉课文内容,解决文字障碍,理清文章结构脉络;第二课时,分析讲解人物性格,结语可设计如下: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欲知鲁达是何等之人,作者作何精彩描写,且听下节课评说。这样的结语适合古代白话小说类作品,能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类似这样的课文还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美猴王》、《孔乙己》、《范进中举》等。

二、问题式结语

教学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不宜设计目标过多,应精选目标,因此一堂课结束时用问题式结语,可引起学生充分注意本节课应掌握内容。如:教学古代乐府《木兰诗》,就可针对性的设计如下问题,作为结束语:1、木兰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她做了哪些事,表现了木兰什么样的精神?(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一位勤劳、智慧、勇敢、不贪图利禄的奇女子,她热爱家乡、热爱祖国。)2、本诗应有哪些重点字、词、句需要我们去识记、理解?这样的结语促使学生复习该课的内容,达到识记、理解该诗的目的。应注意问题既不可太浅显又不宜太深奥,应针对上课时教师所讲重点、难点来设计。

三、拈连式结语

修辞学上有拈连一说,指甲、乙两人对话时一方趁便使用对方说话中适当的词来表现自己的观念。拈连式结语,就是受启于此,如教师正讲解某段文章,或正提问某个问题,此时下课时间已到,就可以拈连结束。比如讲解陆游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有“僵卧孤村不自哀”的诗句,教师可拈连下课:“今天我们这儿也是风雨大作,但我们无须僵卧,而应活动活动下课。”这样的结束语或双关、或幽默,显得轻松风趣,一节课在笑声中结束,学生对本课内容印象会较深。

四、总结式结语

此种结语是广大教师所常用的,这样的结语不宜常用,不宜长篇大论,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应分条列举,这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就能很好的掌握,心里会产生充实的收获感、满足感。

五、议论式结语

议论式结语指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有关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在最后总结时,发表教师自己对该问题的见解,让学生了解教师作为个体对该问题的看法。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在分析了林黛玉、王熙风、贾宝玉等人物性格特征后,问学生:“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位人物,为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发表自己对该问题的见解,或林黛玉或王熙风等。此种结束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师生关系会更和谐。

另外还有描述式结语等。当然,也有不需要设计结束语的。在练习中结束,在整理笔记中下课等等。这些结束授课的方式有时比语言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总之,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运用自己的智慧,或巧妙或幽默或充实或有力的结尾,会为这堂课增色不少。

结语的呈现方式应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应灵活多样,注重跨学科的学习,重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学生设计具有积极情感体验性活动的结语。要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艺术性,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优化组合。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不断追求,构建具有自已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