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化格局面临终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化格局面临终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短期化是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主要的特征,但是随着监管趋严,这样的格局似乎面临终结。

2011年11月11日,在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银监会再次强调“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

业内普遍认为,短期化产品正在面临严格的监管。早在6月底,银监会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明确了不得通过短期化和违规提高收益率等手段变相高息揽存。三个月后,银监会又发《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禁止以高息揽存的方式调节监管指标。

普益财富研究员王玲玲认为,2011年银行理财市场继续呈现急剧扩容的发展态势,与2010年度相比,短期化成为最主要的市场特征,而在2011年,银行大量发行一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流动性好,且收益不低,同时这类产品起点不高,通常为5万元,成为老百姓喜爱的现金管理工具。但是随着监管趋严,这样的格局似乎面临终结

从市场反应看,监管措施出台后,银行理财市场的超短期产品发行量应声而落。普益财富数据监测显示,10月,一个月以下期限产品发行量环比减少233款,该期限产品占月度总发行数的比重也由之前最高的40%下降到26%,11月。1个月以下期产品发行量占比继续下跌。环比减少133款,下跌幅度达11.38%,占比15.54%。

根据过往产品发行数据,受这次监管影响最大的是中资银行。据普益财富统计,在所有超短期产品中,中资银行的发行数占据了99%的比例。同时中资银行发行的产品中超短期产品占比达34%,而外资银行这一比例仅为3%。

王玲玲认为,严厉的监管措施直接导致中资银行超短期产品发行数骤降,而外资银行基本不受影响,从这一市场现象可以看出中外资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的差别。

她分析指出,中资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的出发点多“另有目的”。如中资银行2004年推出理财业务,主要是为了应对外资行的冲击,留住客户,在2008年到2009年,发展理财业务主要是为了转移自身表内信贷资产,为贷款挪腾出额度;2011年主要是为了保住存款,应对存贷比考核过关。虽然从效果上看,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总体上比较稳健,为客户的资产增值保值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其发行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配合传统存贷业务的开展,因此如此的发展过程受到监管较多,产品系列上缺乏连续性,难长期为客户管理资产。

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则是更多地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作为独立的业务,较少地考虑理财业务对其他业务的影响。故受到监管约束较少,产品线变动较少。

如今监管日严,今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会有什么变化?

12月3日,在“2011中国零售银行峰会”上,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彭向东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说:“从理财产品来讲,监管环境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收紧,2011年一年不断规范,短期理财产品限制。我们预计2012年新业务的规范很有必要,具体到量上来讲,2011年比2010年有比较大的发展,我们预计2012年在2011年基础上还会有增长,但是幅度不会那么大,大概2011年增长一倍多,2012年可能是30%。”

他预计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方向是不断规范化,尽管2012年的发展速度可能相对放慢,但是前景还是比较广阔。

富滇银行副行长李平平认为,在存款负利率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仍然有发展空间,“但是在监管當局规范和严格监管下,应该说理财不会像原来那样,理财产品会回归甚至还会减少”。

在继续看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空间的同时,银行也有着自己的烦恼。星展银行个金部总经理朱亚明说:“到现在为止,在市场上有非常多产品,但是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产品同质化非常厉害,同时价格战非常厉害。”在他看来,银行面临着很大压力,比如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足够消费者选择。是否有足够的合格理财人员等等。

王玲玲认为,在经营压力与监管政策双重压力下,银行应當从理财业务的“受人之托,代为理财”的实质出发,利用银行自身的专业优势,真正为投资者做好全面的财富规划,引导投资者适时将理财资金投向具有真实投资价值的领域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而不是单纯的依靠发行理财产品为银行传统存贷业务铺路搭桥。

随着超短期产品逐渐淡出银行理财市场,投资者在接受理财业务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长期资产的配置以及理财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这也正是中资银行理财业务不断规范和精耕细琢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