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构建生态数学课堂浅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生态数学课堂浅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的使命在于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通过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来达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构建生态课堂,追求的是生命实体在数学课堂中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往往能诱发学生积极地探索与解决问题,让数学课堂教学真正鲜活起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构建生态数学课堂的体会。

一、创设师生互动的时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作为教师,要把数学知识设计成一个个鲜活的内容,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使教学真正实现为生命教育而设计。

案例1:教学“质数与合数”内容时,可采用全班学生每人拿一张数字卡(1~50)的方式,教师也参与到活动之中,且拿了序号为“1”的卡片。然后,教师宣布:“请只有约数1和你自己外,没有别的约数的同学到老师‘l’这边来;如果你的数字除了‘1’和你本身,还有其他约数的,请自己任意找你的朋友。”随着活动的开始,学生们纷纷找着自己的朋友。有的学生跑向了老师“1”,有的学生朋友找得很多。最后,教师让学生共同观察,大家分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跑向了老师“l”的“阵营”,一个是除了“l”和本身外还有其他朋友的“阵营”。这时,教师说:“可是老师‘l’有几个约数啊?”(学生都说:“只有你一个啊!”)“那么,我们分成三大类好吗?”(好)最后,教师进行知识整理:“凡是跑向了老师‘1’的数,给你们取个名叫‘质数’(只有两个约数:1和本身);除了l和本身外还有其他的约数的,也给你们取个名字叫‘合数’。老师‘1’只有1个约数,就不给它取名了,所以‘l’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枯燥、抽象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表现了出来,学生学得高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促进了生命主体的和谐发展,实现了生命体验教育的目的。

二、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环节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数学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优势,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社会的迅速发展,“双基”的内容在发展中也不断吐故纳新。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落实“双基”给了我们新的任务,我们要在促进生命主体健康发展的要求下构建生态课堂体系,真正落实“双基”。

案例2:学习“素数”这一概念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一本质属性,以及素数有2、3、5、7、11、13、17、19……这一外延,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素数”的概念。这时,学生只完成了认知的第一次转化。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作为判断、推理、分析、解题的依据,通过练习加以运用。课上,我设计了如下“判断练习”。

(1)素数都是奇数吗?

(2)除2以外的素数都是奇数吗?

(3)任意两个素数之积一定是合数。对吗?

(4)任意两个素数之和一定是合数。对吗?

(5)除2以外,任意两个素数之和一定是合数。对吗?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素数”的概念从理性认识转化为实际的判断能力,完成了认知的第二次转化,从而有效地落实了“双基”目标,在生态课堂体系中也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设计展示才华的舞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生态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

案例3:长方体、立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教学结束之后,在练习课上,教师拿着一个极不规则的土豆,要求学生计算出它的体积。开始,学生议论纷纷,认为无能为力。但经过讨论后,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生l:把这个土豆蒸熟,通过拍一拍、挤一挤的办法,使它变成长方体,然后计算它的体积。

师:你这个思路是使物体改变形状,而不改变体积。

生2:往一个长方体容器里倒水,先来计算水的体积,然后把土豆放入容器内,水面升高,再计算一次水和土豆总的体积,之后这两个体积之差就是土豆的体积。

师:这是灵活运用了原有知识,解决了一个很不容易解决的实际问题。

生3:把土豆放在天平上称一称重量,然后切下一立方厘米,称一称重量,再计算一下,土豆的重量是这一小块土豆重量的多少倍,是多少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土豆的体积就求出来了。

师:你运用了同种物质体积大小与重量之间成正比例的道理。

这个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同时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和谐、健康的生态课堂中得到了发展。

总之,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要抓住契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要以创设自然、真实、和谐的课堂为第一要务,在情感体验与思维冲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体验过程、落实“双基”、发展能力中促进生命主体的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和谐的生态课堂。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