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丽的泡沫”不美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丽的泡沫”不美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一片热闹,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多了,活动方式多了,多媒体使用多了,学生发言也多了……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如“美丽的泡沫”暴露在我们面前,使得课堂的风景失色很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冷静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热闹;泡沫;冷静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随之也越来越热闹了,但当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就会发现这种表面活跃的气氛下面,掩藏着不少问题。现就以下几种课堂“泡沫”现象,谈谈我的认识。

一、“犹似霓裳羽衣舞”

片断一:《菜园里》(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萝卜、西红柿、大白菜、南瓜等菜园里的十来种蔬菜搬上了课堂,师问:“你们认识这些蔬菜吗?”这大部分蔬菜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几乎每个学生都扯着喉咙喊着自己认识的蔬菜名字,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于是,老师示意学生举手发言,师看到小手如林的场面,甚是得意,花了将近15分钟让学生说蔬菜的名称。学生说完后,老师用5分钟的时间教学本课的生字词语。在课外拓展环节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妈妈烧的哪一道蔬菜?”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再次点燃了学生如滔滔江河般的发言欲望,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夸着自己妈妈的拿手菜,场面好不热闹,宝贵的课堂10分钟在学生们的“侃侃而谈”中随风而去了……

如果这位老师把自己精心准备的这十多种蔬菜仅安排于课前导入这个环节,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是无可厚非的。遗憾的是老师却花了将近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叫这些蔬菜的名,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又如夸夸妈妈的拿手菜,学生围绕:“妈妈是如何烧的?味道又是如何好?”展开介绍,一首本应很精美很诗意的文章,就这样被这天马行空般的发言冲击得苍白无力。试问:这样“热热闹闹”的课堂,能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吗?显然,这种“霓裳满眼飞,羽衣满屋舞”式的活跃,我们必须断然拒绝。

二、“乱花渐欲迷人眼”

片断三:《小木偶的故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片断。教师在导入课题后问:“我们要想深入了解这篇课文内容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说出了读课文、查阅课外书、上网找资料、看动画视频等方法。于是,老师顺势打开电脑,完整播放了《小木偶的故事》动画片,动画片一共播放了13分钟。学生看完后,接着用了20分钟的时间交流了从书上、网络上找到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最后终于读书了,老师采用了给画面配音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热情倒是“高涨”了,可是读错字音、添字落字的现象屡见不鲜,“配音”效果与教师预设的教学效果相去甚远。

看了这一片断的教学,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良苦用心。注重课内外知识的沟通,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所有这些本都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为了用多媒体而无视语文课堂本身的规律,文本自身的内涵,一味地随波逐流,行吗?依本人之浅见,本堂课问题有二: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光播放动画片就花了13分钟,试想我们的一堂课有多少个13分钟可以如此肆意挥霍呢?毫无疑问,动画片的播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但是,难道了解课文就非得播放这个长达13分钟的动画片不可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光是要学生理解这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况且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若使用得不得法,可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局限于多媒体中出现的画面,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还可能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光注意了好看的画面、好听的声音,而不进行思考,反而事倍功半。综上所观,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必须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结合课堂实际,才能使用得恰到好处,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切不可让它们“喧宾夺主”,“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三、“犹抱琵琶半遮面”

片断四:《“红领巾”真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片断。在学生初读了课文以后,师问:“清晨,林中谁最快乐?”生答:“可爱的小鸟”。于是,老师要求学生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鸟头饰戴上,问:“可爱的小鸟,你们最想干什么?”

生1:“我想唱歌。”

师:“如果你是这只小鸟,你会怎么唱歌?”(生唱歌)

生2:“我想梳理羽毛。”

师:“我们一起打开翅膀,上三下,下三下,左三下,右三下,梳理我们蓬松的羽毛。”(生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

生3:“我想飞来飞去”。

师:“好,我们来做这只活泼的小鸟,一起拍拍翅膀,扑棱棱,飞来飞去……”。

生4:“我想去森林里捕捉害虫。”

师:“多么勤劳的小鸟呀,让我们来做这只保护树苗的小鸟吧!”(师生做小鸟捉害虫的动作)

……

显然,本堂课教师只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以至于教学的关注点出现了偏差,当讲的不讲,需引的不引,该挖的不挖,真可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无疑,这样就造就了耗时低效的失败课堂。

有人说,语文课堂当是以寂寞入场的,寂寞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寂寞,不是如同一潭死水,而实际上是批判性思维的发端,是以更加冷静的心态去品味文本的优美,以颤动的内心走进幽深的文本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去洞悉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万象。我们只有透过“热闹”的课堂,洞析浮华“泡沫”的背后,把握课堂的尺度。唯有这样,才能成就喧嚣的精彩,寂寞的美丽

【参考文献】

[1]王建一.《教育科研》[J].科技信息.2005,(1).

[2]高丽.《激发兴趣,重在效果》[J].考试教研版.2007,(10).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4]肖静芬.《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浅论》[[J].宁夏教育.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