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变与变:根本的方法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制约和道德的调节,前者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后者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因此,谈道德离不开其所深深植根的文化和人性根基这一事实。
一
道德与人性唇齿相依,没有无道德的人性,也没有无人性的道德。众所周知,人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人的双重属性的消长:自然属性的尽情释放,势必遮蔽人的社会性;一味强调社会属性,忽视人的天性的成分,势必抑制人的欲望、个性和创造性。只有两者趋于平衡,人性才能更好彰显,人也才是完整的、自由发展的个体。作为人性基础和核心的道德正是其调节器。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人们最基础的需要,是人们的物质需要,人们只有在这一方面获得相对满足,才可能思考和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要。
推广到社会,这实际涉及的是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谈到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会让人自然想到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经济发展了,物质丰裕了,人们的基础需要在获得较大程度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个体的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反过来,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个体的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当然,“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并不能作简单推理。孔子是有远见的,“孔子虽重教化,而以富民为先”。富民是国家治理、公民素质提升的基础和前提性条件。应当指出的是,富只是彰显人性、提升道德水平的手段和初级阶段。当人们基础需要的满足已不再是问题时,人们要求的是得到尊重、认可,要求公正对待和主体性的体现。比如,人们现在已普遍接受“能者多劳、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摒弃“平均主义”、“大锅饭”等思想。前者正是时代进步、社会文明的表现,后者才是真正的经济水平低下阶段的道德表现。如果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较过去有了巨大的丰富,但是分配不公,依然会导致人们的心理失衡,造成社会道德问题。
因此,经济发展繁荣、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人们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整个社会有公正、普遍、执行有力的规范,个体的品德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自然会逐步提升。
二
道德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谈到道德问题,有些人总是慨叹今不如昔?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叹息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清代小说家李汝珍感慨“奈近来人心不古,都尚奢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自然、稳定、自在的特性和生活样式,形成了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化的文化心理模式,而缺乏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受传统文化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这一“文化基因”的影响,我们习惯于把目光盯住过去,这就使理性精神和超越精神明显不足。今天看来,人类思维方式谱系中多样的思维方式是必要的,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只是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合时宜”的程度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因而重要的是善于在不同的时期转换思维方式,而不是保守或取代。
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计划经济转变为正在努力完善的市场经济,人口流动不断增加,国际交流范围日益扩大,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文化多元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一切都在变化着。在新旧体制接轨、整合的过渡时期,旧的体制还没有完全退出,而新的健全的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各种冲击给人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各种道德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绝大多数人都是具有较强的自律精神的,况且道德的行为往往都是默默的、无声息的,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而不道德的行为会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和愤慨。这也说明,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道德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了。
现代社会,经验的、自然的文化逐步被理性文化所融合,理性、科学、自由、主体、创造的文化要素日益彰显。在封建主义社会,个体的利益和欲望、人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遭受全面的压制。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缺乏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也失去创造的能力,整体道德水平较低。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识为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我国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的道德,其主流无疑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进步的。国家和社会给个人提供满足合理欲望和自由的空间,认同并尊重个人利益的合理满足,为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个人充分发挥其创造精神和能力,通过合乎法律和道德的途径实现自我发展。如此,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整体提高,整个社会处于较快的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