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的审美渗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的审美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机械乏味、语言有余、生动不足的现象,激情、美感、想象荡然无存,丧失了人文的光辉,有效课堂教学无从谈起。这一现状呼唤渐行渐远的审美、诗意的回归和汉语言文化诗意精髓的传承。力求站在审美的角度,通过朗读、情境创设、美化课堂结构、咀嚼文字等方法来进行审美渗透,构建诗意课堂。

关键词:朗读;情境创设;咀嚼文字;审美渗透;诗意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天然地承担着审美的功能。多年尝试在“审美”的课堂中寻求有效的语文教学,寻求在美之中回归语文的本色。现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和平时的点滴教学札记,谈谈一己之见。

一、涵泳酿造,点亮朗读的“心”空――上出审美课堂的温度

“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曾国藩

涵泳酿造,即摄取―消化―积累―吟咏的过程。这种涵泳会让学生把韵文中的语言感受迁移,领略散文的淡雅之美。朱自清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面对优美的韵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心点亮朗读的天空呢?

点亮方法一:小步轻迈,以读带析。

例如,《再别康桥》一诗,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体会画面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我把朗读过程分解成若干个细小的步骤:首先,请学生大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然后组织全班齐读后学生自评后得出诗歌的情感和总体语调、节奏。然后设置“美点追踪品读诗情”环节:选择你最欣赏的一两个美的画面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处理具体段落的语速、语调的?请简述理由。期间出示友情提醒:先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体味诗人情绪的变化,然后确定语速、语调。思考思路:“我从 一词中,读出诗人的情感,读时应该 。”要求学生先选择自己欣赏的诗段自由朗读,然后个别学生范读,师生共同交流朗读语段,在朗读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通过层次分明、逐步深入的朗读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音乐美,体悟诗人在诗歌中蕴涵的对美的生活的向往。

点亮方法二:配乐朗诵,营造氛围。

诗最早是唱出来的,诗与音乐可谓情同手足。因此,在韵文的教学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忽视音乐之于韵文教学的功用。例如,给《再别康桥》配以音乐《荷》,舒缓优美的旋律对表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起到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荷恰如康桥之于作者,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配乐朗诵比赛,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融入诗文的境界中,让文学音乐一起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境界。精美的配乐朗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听者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地感知作品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的双重熏陶。

二、创设情境,营造“音画”的天空――上出审美课堂的美度

“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

――颜之推

一堂诗意精彩的语文课,靠的不是花花绿绿的教学招数,而是在情境的创设中,以诗化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学的膜拜。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在进行讲解、分析时,应该多采用精练的语言,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和妙语佳句、诗词名句,而不能和学生进行“白话”交流。如,在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春天的水绿,这时的语言训练可谓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发表欲高涨,“绿水,你是希望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气息!”面对学生精妙的话语,教师的评价脱口而出:“春天因有了你和你如诗的语言而更加生机盎然!”富有文采的语言和课堂激励评价,让学生在流畅、富有诗情画意的交流中领会知识,增强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评价时还要学会引导学生评价,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还要学会顺水推舟,让观点互相碰撞,生成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达到更好的互动、交流、生成的效果;还要学会借题发挥,将课堂上的一些看似与课文无关的突发的、意料之外的事件,通过巧妙的发挥,别具匠心地把两者紧密地联系、结合起来,取得出乎意外的效果。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有意引导学生争论“折”的两种读音,“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数学生以为老师读错了,全课的兴奋点就此点燃,学生积极地去寻找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参与课堂的热情分外高涨。

总之,只有富有诗意的课堂情境,才能让思维碰撞出奇迹的火花;只有像“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课堂评价语言,才能拂过学生脸颊后令人回味无穷,以致震撼他们的心灵;只有诗意的语言才能让文气环绕课堂,把教师和学生轻轻托起,共同走进一个至美的境界。

三、咀嚼文字,一言一字总关情――上出审美课堂的深度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 勰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语文课文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例如,在《月迹》一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叠词运用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深沉情感进行理解,我使用了“删字品读法”,通过“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与“那棵粗壮的桂树,稀疏的枝叶”的删字句进行比较,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叠词能够使声音拖长,能很好地表现出月亮的可爱,为接下来的深入赏析张本。

咀嚼文字就是咀嚼课堂的生命,我始终在课堂中实践这一思想。语文阅读课堂的语文味和深度就是在咀嚼评析中显现出来的。

四、诗化意蕴,引领借鉴创造――上出审美课堂的广度

曾经选取语文读本中的一篇经典散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作为校级课,在课文学习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说一个故事,赏几幅画面,读一首小诗。(1)展示一幅画《红烛》,正是因为闻一多儿子闻立鹏的这幅画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闻一多,请大家动情地观赏这幅画。(2)读一首改编小诗,让学生在激情洋溢的音乐中欣赏诗歌和画作,并发挥想象和联想,用课文中所学到的语言技巧续编小诗描绘和赞颂心目中的闻一多。看学生的创造:“作为学者和诗人的你,为给我们衰危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学生不仅在感情上得到了熏陶,思想上得到美的启迪,更学着去借鉴美、描摹美、创造美。课堂中设计这样诗化的结尾,无疑是最灵动、最富有广度的课堂。

让语文栖居审美,让审美栖居于语文,让学生“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让语文的魅力唤起学生美好善良的情操,从而使他们审美地栖居于世界,是每位热爱语文教学的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从这一点上说,语文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梁冬梅.读美:语文的诗意栖居[J].语文教学通讯,2012(Z2).

作者简介:徐锦珠,女,1979年12月出生,研究生在读,就职于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致力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和基于审美渗透的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努力创建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