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的收藏经历和石峁玉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的收藏经历和石峁玉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这里讲话,我自己觉得有点班门弄斧,在座的专家、学者全都是我的老师,所以我有点紧张。不过不管怎样,我还是要把石峁遗址器物的收集过程给大家做个介绍。

这两天研讨会上大家看到的玉器,不是正规的出土物,而是通过我多年收集起来的。我认为,收藏是进行考古和研究的一个很不错的过程和方式。有些专家一听到收藏品,就会另眼相待,这个东西脱离了出土地,对它的整体性就有一种怀疑。当然我不反对有这样的意见。大家在会上看到的这批玉器,我可以肯定地说它是石峁遗址和石峁文化这个范围内的真品。这之前,在我们神木县召开过两次玉器研讨会,这两次会上我的藏品大家都进行过观摩。我今天跟大家谈及的话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我搞收藏的原因和收集的过程;第二,石峁遗址器物的来源与特征。

先说第一点。我既不是学考古的,也不是学文物鉴定的,可以说是半路起家的一个“草根族”。我为什么喜欢这行呢?而且还这么执着?原因只有一个—我曾经是一名刑警队长,打击处理过不少走私文物贩子和盗墓贼,我是那时候接触的文物。处理这些案子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当前盗墓这么猖獗的情况下,靠公安机关来打击、保护国家文物,远远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产生了一种念头:等将来有钱了,或者是国家《文物法》允许了,我把这些文物以买的方式保护起来。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有“收藏”这个词,把文物收藏起来,这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我关注石峁玉器是从2002年开始的。1998年我调离公安机关以后开始搞收藏,在这之前,在公安机关任职,我的级别是副县级,一个月只有600块钱,只能养家糊口。进入神华集团以后,我一个月就有3000块钱,那时孩子们上学,花费也少,我本人又不抽烟也不喝酒,所以就有一些余钱,收藏一些铜镜或者陶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收一部分。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农民的手中收到一个大概8厘米的玉璧。在收玉璧的过程中从老乡口中得知石峁以前出过许多玉器,都让文物贩子或者爱好的人给收走了。之后这位老乡领我到石峁遗址转了一圈,那时我对遗址文物了解不是很深刻,但知道个大概,面对遍地的陶片,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地方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的遗址。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收藏就重点放在了石峁玉器、陶器和石器上了。我大概收集石峁遗址器物共3000多件,其中2200件有偿捐献给了神木博物馆。如今藏友和我的加起来大概有1000多件,其中石峁玉器300多件,陶器、石器大概三四百件。为了让大家一起来关注石峁遗址,我把爱好和喜欢石峁遗址器物的人召集起来,成立了“龙山文化收藏研究会”。为什么不叫“石峁文化收藏研究会”呢?因为石峁文化没有命名,所以不方便用,将来石峁文化定名了,我就给它改名。我搞收藏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第二点,石峁遗址藏品的来源与特征。

首先,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遗址征集。我爱上收藏以后,当地的老乡,还有一些初级的文物贩子,都跟我有一定的联系,这个地方发洪水了,那个地方种地出来一件什么东西,他们都会问我要不要。我看了没问题,就把它收集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的东西大概在我的藏品中能占到一半。

二是在收藏家手中收集。收藏的过程确实是很困难的,由于我的身份的关系,不用说盗墓的,就是文物贩子,肯定是不敢直接和我打交道的。既怕我暴露他们,又怕我处理他们,尽管我这个公安局局长的身份不在那儿了,但大家还是比较敬畏的。所以我得到的消息不仅晚,而且少。直到后来慢慢跟大家熟悉以后,才跟我拉近了关系,这样我才有机会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收藏品大部分都是五六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在这个地方流失出去的,我通过这个当地人、文物贩子,或者是第一手捡拾人,了解这个东西是什么时间出来的?出了多少?到过哪些人手里?最后这个东西又流传到哪儿?我就追根溯源,东西在哪儿,我就到哪儿去看东西。了解是不是这个地方出来的?是不是跟他们传说的一样?当然大部分藏家还是比较通情,我能够看到实物,也有一部分很傲慢,不让看实物。大概是2008年以后,大部分藏家,可能是收藏方向的改变,或者是手头当紧用钱了,后来就跟我打招呼,说他这个东西打算要出手,问我出多少价格。我说出价我肯定比别人出得高,但提出不仅要看东西,而且要追根溯源,确实是这个遗址出来的才可以谈,如果不是,那我也不要。对方听后答应了。我揣摩石峁器物这么多年了,真与假,是不是石峁的?我可以直观地看个大概,我认为差不多,价格说好,定金一交,然后再把东西拿回来找人找地方一一去印证,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实际情况,了解完以后,这东西没问题,就把剩下的那部分钱一付,东西就收回来了。

其次再来看石峁玉器的特点。有专家说,石峁玉器没有特点,有的则说没有特点就是特点,但通过我这么多年的揣摩、观察,大概总结了这么几点:

一是数量多,尺寸大。石峁玉器的流失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物贩子贩出去的,另外一个是由于上世纪70年代,在这个地方曾经大量的捡拾玉器。那时高家堡供销社专门成立了收购站,收石峁玉器,大的五毛钱,小的几分钱。我们看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玉人头,当时就是戴应新老师两毛钱收的。像那种玉人头小器型供销社就不要,供销社收的是什么呢?个儿大的、完整的、漂亮的,戴应新老师去收的那一百多件都是当时供销社看不上、不要的。戴应新老师在几百件里边也就挑了那么多,还剩了一部分小的,或者说质量不好的,也没拿。根据我和当时供销社管付款的段海天收购员了解,从他付款的统计来看,几年大概在他手上通过这个渠道出去的玉器就有2000件以上。很早以前,有榆林人就给国外的人卖玉器,目前在国外有人粗略统计,国外大概也差不多有2000件,而国内现在流散有多少还是个未知数。

我本人现在除了交给博物馆的,现在手上的是500件左右,那么在周边我知道北京的、上海的、山西的,西安的、榆林的,目前在这些藏家手上少则几件,多则几十件甚至上百件,包括我们神木县,也有几个藏家,其中还有一个我听说大概也有好几百件,甚而上千件。所以说这个石峁玉器的第一大特点,就是它量大。尺寸我就不多说了,国外的也好,国内的也好,有的玉璋,有70多厘米,体型比较大。

第二个特点就是用料比较杂。根据我这么多年的揣摩观察,加上与有些老师和藏家探讨,目前石峁发现的这些玉器,在我们国家目前发现有玉矿的地方都有它的影子,甘青的、岫岩的,还有很多不知名的,甚至有的人说是和田的。我有一些石峁玉器的玉质特别好,有一件大家都说这就是和田的料,而且说它是羊脂玉。对此北京大学专门做过成分检测,根据北大反馈回来的信息,它的成分与和田玉基本一致。所以说石峁玉器的用料比较杂,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目前无法确定属于哪个玉矿。

第三就是石峁玉器的器型比较齐全,从礼器到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昨天大家也看了,我带过来的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器型里面比较特殊的就是牙璋和大玉刀,还有璇玑,我拿过来给大家展示的一共有10个璇玑。我的所有藏品里面光璇玑就有40多件,且各有不同,没有一件是一样的。就拿它这个大牙齿璇玑来说,有3个齿的,也有4个齿的;有圆的,有方的,还有有领的璇玑;有些璇玑的齿沿上有小齿,也有的没有小齿。藏品里还有簪子、梳子、手镯以及配饰等,这在当时应该就是佩戴的东西。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就是石峁玉器的切割工。对于切割工,我看了以后是一头雾水,按照专家的说法是过去用解玉砂、齿钳、皮条以及麻绳等这些工具切割的,沾水用解玉砂把它给解开。石峁玉器的切割工神奇在什么地方呢?它可以把0.5厘米的玉璧完完整整地破成两个,那么是用哪种方法怎么破开的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再有就是它的雕刻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此文系收藏家胡文高的讲话整理 整理: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