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西环江毛南自治县主流山歌“七字嗨”、“五字嗨”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西环江毛南自治县主流山歌“七字嗨”、“五字嗨”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虽称毛南族自治县,但当地居民多为壮族,此地的壮族民歌也独具特点。本文对环江县壮族双声部民歌七字嗨、五字嗨进行了浅析,阐明了两种山歌的诸多特点,提出了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七字嗨;五字嗨;双声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95-01

环江县虽被称为环江毛南自治县,但当地壮族却占据了69.71%的人口数目,众所周知,此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唱山歌。环江的壮族人民也是一样。因此,在这里会听到最多的一句话:“留久不唱歌,喉咙就发痒”。逢年过节,婚宴建房,赶街走坡、串村游寨、男女坐夜谈情说爱都离不开歌,有以歌代言的歌才。所以山歌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一到重要节日,全县歌手都会汇集到县城思恩镇进行山歌比赛,唱得好的,不好的都会参与,不为别的,就为对对歌,过把瘾,也觉得爽快。每年比赛最终获得歌王称谓的歌手,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全县民歌丰富多彩,但在思恩镇,听到最多的便是被称为“嗨”的山歌。热闹的集市上,寒冷冬天夜晚的广场上,只要有人群,有歌声,那必然是“嗨”的旋律,“嗨”甚至成为了环江山歌的名片。

被称为“嗨”,是因为歌手每唱完一句就会在末尾处附和“嗨”这两个衬词作为结束。“嗨”有两种基本形式,在壮语中被称为“比条”的,为“七字嗨”;称为“比单”的,为“五字嗨”。在这里,仅对这两种最基本的形式进行说明研究。

“嗨”曲调固定,歌词即兴,大多视其场合、对象、时间、目的用壮语随编随唱,由此可分为:引歌、神话歌、史歌、礼俗歌、劳动歌、讥讽歌、儿歌、迷歌、情歌等。演唱时,通常以两男对两女进行对唱,先由两个男歌手开始演唱,内容有寒暄,提问,逗趣等,唱完后,由两位女歌手进行回应,内容就会相应的有回答,反问,继续提问等。在“嗨”整个演唱的过程中,歌手们都遵循着固定的演唱顺序,先编唱前三句,再重唱第一句,再编唱第四句,再重唱第二句作为结束。这时候,对方两位歌手,就开始准备对歌了。也就是说,每两个歌手演唱的内容实际共有四句,而重复了其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使得听者总共听到了六句。而最显著区分句子的方法就是,一句的结束必然会出现“嗨”这个明显的衬词发音。在两位双声部歌手的配合过程中,也有演唱规律:每句演唱都由低声部歌手先唱,高声部歌手会在固定位置接入,然后两人同步进行到本句结束,接下来的每句规律也都是如此。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七字嗨与五字嗨从演唱内容,演唱规律是相同的,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下面就是对于这两种“嗨”进行各自分析。

一、七字嗨

现在在环江县城思恩镇所听到的嗨80%为七字嗨,因为歌唱的每句以壮语中七个字为一小句,十四个字为完整的一大句而得名。歌词为即兴编词,但十分讲究押韵。每首七言八小句,演唱时先唱完前六小句,再重复唱第一、二小句,再唱第七、八小句,然后再重复第三、四小句。押韵时在这个顺序的基础之上,每一小句与下一小句都是以压腰脚韵为规律。第二、三句末的音押脚韵(每小句第七个字),上句的末音与下句的中间音节或第一个音节押腰韵(每小句第四个字),前四句称为“母”,后四句称为“子”。

在演唱形式上,“七字嗨”首先由低声部开始引出旋律,唱到第五个字的时候(壮语),高声部开始同时接入主旋律,此后高低声部同时进行演唱,末尾以“嗨”结束。两个男歌手配合唱完,两个女歌手接唱,双方都由同一曲调重复进行完成整个演唱,音乐里面涵盖了“起、承、转、合”的特点,乐曲短小精炼,朗朗上口。唱词上,偶尔出现“啊”“呀”等叹词主要为了配合音乐的时值进行的拖拍,由于歌词的即兴性,这些叹词并不固定出现。

在节奏上,“七字嗨”以2/4拍为主,有时由于即兴填词导致语言与音乐结合不同步,会有2\4、4\4的混合节拍出现,而且也会出现主旋律中自行加花的情况。

在调式音阶上,由于“七字嗨”属于双声部曲调,高声部为主旋律,属于五声性羽调式,低声部主要为搭配旋律进行,常出现宫、商、角、羽,在与高声部旋律配合时形成大二度、大三度、小三度、纯四度的音程关系。

在旋法上,高声部主要以大二度、小三度级进,末尾句以四度跳进结束。乐曲终止的主要规律为,高声部由曲调中的最高音逐渐以小三度,大二度的关系由高到低向终止音羽音靠拢;低声部主要配合高声部进行通常为大二度,小三度的级进,或四度跳进,与高声部形成不协和与协和交错的音响效果,使整首曲调富于感染力,但在结束部分最终都落在羽音上。

二、五字嗨

五字嗨在环江县面临失传状态,由于字数比七字嗨要少,所以在表现内容上比较有难度,不但要生动具有趣味性,而且还要做到押韵,对于歌手的语言组织能力是比较大的考验,这也是它濒临失传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字嗨”在龙岩称作“比尼”,在木论乡被称为“单歌”。“五字嗨”与“七字嗨”较为相似,但也有诸多不同。演唱形式上,“五字嗨”也是两男两女对唱的双声部民歌,同样由低声部开始引出旋律,唱到第三个字的时候,高声部开始同时接入主旋律,此后高低声部同时进行演唱,但唱词内容为五言八句,演唱时先唱完前六小句,再重复唱第一、二小句,再唱第七、八小句,然后再重复第三、四小句。押韵时在这个顺序的基础之上,每一小句与下一小句都是以压腰脚韵为规律。第二、三句末的音押脚韵(每小句第七个字),上句的末音与下句的中间音节或第一个音节押腰韵(每小句第四个字),前四句称为“母”,后四句称为“子”。结尾衬词为“嗨”,歌词也同样是即兴填词,每句都要求押腰脚韵。

在节奏上,“五字嗨”低声部引入部分以自由节拍开始,记谱发现多为4/4拍、2/4拍的混合形式,节奏规整,由于即兴的语言与旋律搭配有时会出现拖拍等情况,但整体感并无破坏。

在调式音阶上,“五字嗨”与“七字嗨”有所不同,它出现了广西民间广泛出现的四声性羽调式,四个主音为宫、商、角、羽,。而低声部中常出现同样以宫、商、角、羽相配合,与高声部主旋律产生了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的音程关系。

旋法上,高声部开始部分,常出现二度、三度渐进,慢慢爬升,引起听者的注意,后面的部分音乐旋律起伏不是非常明显,在结尾处唯一出现跨度较大的纯四度,落回羽音作为结束。两个声部都以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进行配合,期间协和与不协和音程交替出现,曲子的结尾处最终以协和解决不协和。

三、环江壮族民歌传承、保护与发展

环江县原本举行的大型民歌比赛都是在农历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但由于打工热潮,大部分年轻人都已经不在本乡生活,从小也就不会演唱,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还以唱民歌为爱好。但由于邻近环江县城,河池市,乡里的居住人口骤减,现仅存三月三是民歌爱好者聚集比赛的节日。

通晓民间曲调的民间老艺人相继辞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随之面临着断裂和消亡的危险。进入新世纪以后,环江壮族双声部民歌面临着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关乎民族艺术严峻的生存形势,作为民族音乐人,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作出建设性和实质性的工作:

第一,大力开展田野工作,以现代媒体手段准确记录民族民间老艺人的演唱,深入搜集、整理“七字嗨”和“五字嗨”曲谱,并在成册之前认真校核。随着民间艺人这些民族音乐的载体面临消亡,曲谱的传承成为重中之重。

第二,保护艺人,保护民间自娱自乐型演唱活动,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民间“七字嗨”、“五字嗨”的演出活动。

第三,建立壮族民俗艺术博物馆。由于政府在80年代中期把环江县定为毛南自治区,使得众人的眼光都聚集在毛南族这个族群身上,反而对于环江县众多人口的壮族缺少重视,因此,鼓励和发掘更多的民俗艺术品进入专门的民族民俗艺术博物馆,加强年轻一代对民族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意识,迫在眉睫。

以“七字嗨”、“五字嗨”为代表的环江壮族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民族文化濒临失传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尽我们所能保护、传承、发扬它们,使之得以流传千秋。

参考文献:

[1]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2]王佳玉,韦显麦.河池市乡镇概况[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蒋晗明.毛南族二十世纪文学作品选.流光溢彩的环江民歌音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