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钦州学院涉海学科专业群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钦州学院涉海学科专业群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营造海洋学科文化氛围、建立与广西海洋经济发展互动的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机制、完善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的运行机制、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中发展涉海学科专业群等方面,阐述涉海学科专业群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钦州学院 涉海学科专业持续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39-03

学科专业群是社会需求变化与学校内在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学科专业群的完善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钦州学院涉海学科专业群的持续发展,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海洋学科的发展逻辑,采取科学的策略,在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提高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和完善自己的涉海学科专业群。

一、营造海洋学科文化氛围,浸润涉海学科专业群发展

蕴涵着学科内部成员共同认可并内化于心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信仰、工作态度,以及在教学、研究等学术活动中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学科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当它呈现出积极进步的良性特征时,会派生出新的学科文化内容,或与不同的学科文化整合形成另一种新的学科文化体系,从而推动学科间的融合,促使学科向广度和深度迈进得以发展。同时,学科文化通过价值观念体系、工作习惯、思维方式等,对人的发展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有助于人们在特定的环境熏陶中相互感染、相互学习、相互制约,形成统一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起到增强学科凝聚力、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的作用,促进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学科专业群的形成。

然而,学科文化是一定范围内、在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形态,必须通过建设和培育才能形成。钦州学院目前存在于涉海学科专业群和学科专业建设与管理中的“文化”因素,还缺乏科学意义上的海洋学科文化的特征。而涉海学科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学科文化的浸润与导引。钦州学院要引领涉海学科专业群持续、纵深发展,必须注重海洋学科文化与院校文化的营造,在尊重各个具体的海洋类学科文化的基础上,强调兼容并包的精神,突出跨学科的特点,保障涉海学科专业群能够在自由宽松、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文化氛围下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海洋科学文化的建设。

(一)凝练鲜明的海洋学科方向。要根据现有的涉海学科专业群基础,发挥自身的区位和地缘优势,着眼于广西建设“海洋强省”的长远发展,并充分预见到海洋科技的发展,围绕海洋学科方向进行凝练,大力推进涉海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使海洋学科方向相对集中与稳定,涉海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涉海学科专业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建设重点更加突出,海洋特色更加鲜明,培养出新的涉海学科专业群,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

(二)汇聚海洋学科人才,构建海洋学术团队。涉海学科学术队伍是海洋学科文化的载体,能够组织和带领学科成员开展教学、科研和各类学术活动的涉海学科带头人,对涉海学科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钦州学院要建设具有竞争力的涉海学科专业群,必须下大力气引进或培养在国内同一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教授、博士,通过各种合作将广西区内外海洋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起来,并每年选派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科研院所进修深造,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组建强大学科专业团队,形成涉海学科的老中青学术梯队。钦州学院要在涉海学科专业群的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和大的发展,就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和采取科学的策略措施,培养和增强学科团队、教学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调动和激发学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自己融入到涉海学科专业发展的集体事业中去,共同创造、分享学科专业的荣誉和成果,形成良好的涉海学科学术队伍建设环境和浓厚的和涉海学科文化氛围,在实现自我发展和满足高层次精神需要的同时,带动学术团队的成长和涉海学科专业群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海洋人文精神和海洋科学精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科文化建设的培育。而学科文化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钦州学院要打造海洋办学特色,其校园文化建设就应凸显海洋学科文化的内容,注重海洋人文精神和海洋科学精神的塑造。一是要积极组织校园海洋文化活动和开展宣传认识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活动;联系地方实际,开展与海洋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理论上探讨海洋文化的问题。二是建设具有海洋特色的高品位的建筑、设施以及以海洋为主题的景观,营造校园海洋文化环境,体现海洋学科特有的理念和学科发展的精神氛围。三是举办各种形式的涉海学科专业的科研教学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涉海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为涉海学科注入生机和活力;推动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促进涉海学科交叉综合和发展,使人才在学科文化的特定氛围中成长。

(四)创建良好的海洋学科文化发展的软硬环境。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既是形成学科文化的基础,又是涉海学科专业群持续发展的前提。软环境是指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以及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此,要加强涉海学科专业群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坚持学术性价值导向,形成良好的尊重学术、尊重人才的校园人文环境,在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为学术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海洋学科专业群在浓厚的文化氛围、自由的学术空气,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民主、宽容的科学精神等文化层面上发展。硬环境是指要拥有开展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和平台,能够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包括有实验室、仪器设备或者相关研究基地、创新平台等。学科专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钦州学院,要创建良好的海洋学科文化发展的硬环境,保障涉海学科专业群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一方面,应尽快建设好“北部湾海洋研究和教育中心”大楼,购置完善该中心所属各研究机构的仪器设备配置,强化涉海学科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提高涉海学科专业教学仪器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应根据北部湾沿海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海洋产业、海洋生态环境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科技研发重要领域,与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融合多学科,规划建设北部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北部湾临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二、建立涉海学科专业群与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

高校学科专业群建设在受到所在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影响的同时,也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与学科专业群建设的关系通过人才供需结构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得以反映。产业群发展和学科专业群建设的互动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提高的过程,要有效实现两者的互动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钦州学院涉海学科专业群要想在服务广西海洋经济中持续发展,就要顺应海洋产业群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广西海洋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战略发展对涉海专业人才层次、结构、规模的变化的影响,按照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发展战略要求,采取措施建立与广西海洋产业群发展互动的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机制,使涉海学科专业群满足海洋产业集群、产业链对人才需求,实现广西海洋高等教育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一)建立与海洋研究机构、涉海企业人力资源的共享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采取措施促进涉海学科专业与海洋科研单位合作承担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与涉海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广泛进行人员交流、合作开发活动,合办科技创新机构,人员培训机构和共建实验室等,把教育科研和实践教学扩展到企业生产、技术开发一线,把为海洋产业、涉海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及培训工作与涉海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从而形成教学和服务的统一、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双赢,并通过制订的政策和制度建立双方的人力资源的共享机制。

(二)构建海洋行业(企业)参与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的机制。学校在争取政府对涉海学科专业建设优先投入政策和加大扶持力度,引起社会对高校开设涉海学科专业关注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如海洋、海事等部门的组织协调,邀请海洋产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论证涉海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评估模式,建立涉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状况跟踪调查制度;定期开展对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的检查和督导,强化来自海洋行业等相关方面的社会监督机制,促进学校实现自主发展、特色发展,促进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始终贴近广西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三)建立与海洋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渠道筹资建设涉海学科专业的机制。钦州学院要把涉海学科专业群做大做强,必须解决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经费的支撑问题和经费配套机制,以保障涉海洋学科专业群的建设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一是在广西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时,争取自治区财政专项支持,逐年增加涉海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并列为常设预算项目。二是要争取海洋、海事、教育等部门对对接海洋产业发展开设的涉海学科专业,给予项目办学经费和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倾斜支持。三是充分利用国家海洋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吸收企业等社会力量资金建设涉海学科专业。四是与海洋、海事管理机构和涉海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开展广泛的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争取更多的研究和发展资金,保障涉海学科专业群稳步发展。通过上述各种形式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现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提高涉海学科专业群发展的能力。

(四)与地方政府及涉海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钦州学院应做到:一是与广西沿海地区市级政府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打破高校服务地方建设、地方支持高校办学的政策瓶颈,通过明确双方发展海洋经济的责任与义务,制定科学的规划与实施计划,建立稳固有效的服务与支持关系。二是主动寻求与广西沿海地区市级政府或涉海行业(企业)共建的办事机构,通过其落实政策、沟通各方、传达需要、研究情况、解决问题,保障学校涉海学科专业群的建设能更好地服务地方海洋经济发展,以及使地方支持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学校发展的渠道畅通和工作常态化。三是积极与地方政府及涉海行业(企业)共建各类互动平台,如成立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咨询服务站、科技开发与课题研究合作服务工作中心,定期开展活动,为涉海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人员和地方及企业技术人员的直接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动学校涉海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及其直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适切度。

三、不断完善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的运行机制

为了适应广西海洋产业群的不断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钦州学院涉海学科专业应在现有涉海学科专业群的基础上,以重点海洋学科为核心,通过涉海学科相互间的耦合共振,对其他相关学科产生辐射与凝聚作用,将若干密切相关、互动性强的学科组织在一起,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有机综合体,及其产生和发展的群落效应推动涉海学科专业集群的生长。然而,它的实现,必须以不断创新完善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运行机制为前提。

(一)建立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在涉海学科专业建设中,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以实施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为切入口,根据涉海学科专业建设、海洋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遴选和培养一批涉海学科专业带头人,加强创新型海洋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和涉海学科团队建设,打造涉海科技人才有序汇聚、健康成长、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以尽快提升涉海类师资与科技人才水平。学校要明确二级学院行政负责人与学科带头人之间的责权利,对学科带头人实行岗位责任制管理,赋予学科带头人一定权利、相应的职权。为了激发学科带头人的工作热情,鼓励创新,使他们的责、权、利相匹配,应制定学科带头人指导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思想政治表现、教学成果、科研能力、岗位聘任、队伍建设和培训、考核与奖惩等方面进行明确细致的界定,并定期考评。

(二)建立高校之间涉海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要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与区内外的高校之间加强联系,开展海洋教育、教学、科研和产业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实行涉海学科专业共建,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在广西区内开设有涉海学科专业的高校中,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教学互动合作机制和涉海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教师跨校教学,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钦州学院应首先通过利用建成的海船船员教育和培训中心和其他的海洋教育资源主动向其他高校开放,开创高校之间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局面。

(三)建立健全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学科专业群由于学科之间、专业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具有交叉性、融合性,因此引出的矛盾和利益关系显得尤为复杂。学科专业群内科研项目的实施、成果的共享、工作激励机制等问题都有赖于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评价机制去协调和管理。为适应涉海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发展要求,钦州学院应建立健全包括行政管理、科研教学管理和资源利益分配等各项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来理顺各种关系,使涉海学科专业群中既有激烈有序的竞争又有默契的协作,形成有机结合的状态,趋于发展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同时,在涉海学科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明确职责,完善监督管理和评价机制。通过建立和实施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有效地处理既有精细分工又有广泛协作的学科专业群内的复杂关系;协调全体教学科研工作者的行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组织发挥涉海学科专业群各种要素的作用,提高学科专业群的整体效能;实施监督和评价,规范涉海学科专业群的建设;使涉海学科专业群的建设达到既定的规划目标,取得建设的最大化效益,健康持续地发展。

四、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中发展涉海学科专业群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将经济发展的新要素或实现要素新组合方式引入区域经济系统中,从而形成促进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各种先进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的体系。地方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不可缺失的主体要素,钦州学院应发挥区域创新体系主体要素的作用,发展涉海学科专业群。

(一)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推进涉海学科专业群发展。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创新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校学科创新的推动,产业集群是科技创新的有效温床,是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动力的放大,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所创新,有所作为,才能创出特色。因此,钦州学院应在与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学科领域有所作为,涉海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应主动与广西海洋产业融合,把涉海学科专业的创新动力和资源集中到海洋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目标上,即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中,力求涉海学科专业群的发展与区域创新体系及创新对人才的需求吻合,与广西海洋产业规划的要求相一致,大力发展与海洋新技术、海洋新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构建新的涉海学科专业群。从而实现涉海学科专业群的持续发展,形成自身的地方性、海洋性办学特色。

(二)产学研结合实现区域创新主体要素融合,增强涉海学科专业群发展的动力和资源。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个创新主体要素,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既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的必然产物,又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钦州学院要实现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与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相结合,就应加强与海洋科研院所和涉海大中型企业的合作,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实现区域创新主体要素的有机融合,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与海洋科研机构、企业紧密的结合,不仅能使人才资源、科研资源、智力资源等社会各类资源得到整合,实现有效配置,

较好开展海洋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新产品开发和进行技术改造;而且能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互动,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推动涉海学科专业群与海洋产业群的加速融合,有力地促进涉海学科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可以利用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在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实现地方科研机构实质性融入高校,或学校与地方科研合并成新的共建机构,冲破体制和机制的禁锢,解决一直以来科技与教育两个系统缺乏足够的合作与交流,致使地方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和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得到有效配置,以及广西发展海洋经济人才不足与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同时,可以更好地适应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根据需要,确立重点发展的涉海学科专业,以及重点攻关的科研项目,来吸引和凝聚海洋学科优秀人才,为涉海学科专业群发展积聚人才资源,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促进区域创新活动的开展。

(责编 吴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