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素养,并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应用祖国语言文字。”其中“培养语感”,把“语感”与发展思维联系在一起,并纳入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强调语感把握的重要,应该说是捏到了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可谓高屋建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语文的核心在语言,语言的核心在语感,培养语感应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那么,何谓“语感”?一般而言,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程度,即就在一听一看之中,不经逻辑上精细推理分析,仅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从而获得整体上的理解、把握,能不同程度地领会出某个词、某个短语、某句话的含义以及情味等。这在语文活动中体现学生的接受力与感受力。

语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技能,是包含理性的感性实践。在教学中,要使语文知识升华为语感,这中间还存在着一个不断考验、不断训练、不断实践的过程。所以,我觉得为培养学生语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阅读教学注重整体感知

教育的有关规律表明,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字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字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所以在阅读教学里,首先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切忌从无视文章整体教学目标出发而安排教学程序。相反,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并且是整篇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概述大意,或评价观点,或回答疑问,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觉整体。尽管如此可能是混沌而朦胧的,然而同时也是极其有意义的。因为这样做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即“整体——部分——整体”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比如,八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先尝试,不看注释,不参阅其他辅导材料,让学生先谈初步印象,然后再深入地学习文言文的字、词等知识,这样效果会更好。

其次,注重体验

语感训练,教师、学生均在其中,可谓人人都是参与者,语感的学习、语感的培养和生活息息相关,叶圣陶先生曾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下工夫。”这就说明语感的学习,要联系实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同他所涉及到的客观事物、生活情景等联系起来,从而具体领会它的意义与情味。

其三,分析语境

语感是对某一语句在语境下的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语境有时分为言辞语境和非言辞语境,即指由上下文构成的一种言语系统。阅读中,帮助学生分析一句话的语境,可谓“家常便饭”。例如《为学》中的一段文字: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这段文字富和尚说了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感不强者往往很容易误以为:这两个句子都一样。面对这种情况就应该帮助学生做点语感分析了,要知道两句话字是一样的,即便如此,可它们所处的语境是不一样呀:前一个疑问是富和尚想知道对方靠什么去南海,后一个问句则是反问,是富和尚对贫和尚去南海的嘲笑!

所谓非言辞语境包括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主观语境是指言辞实践主体的个性、修养、谈话时的心情等等,客观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仔细把握特定环境的特定意义。总之,让学生学会利用分析上下文,根据不同的语境来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应是提高语感能力的重要方法。

其四,分析意象

这种分析语感的方法多运用诗词或散文中。表意象的词语串联起来往往能构筑一幅生动的、直观的画面,学生头脑中意象的产生,常用联想和想象。这就要调动学生对关键词语的感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储备,把语词转化为直观的图画形象。这种“闪念”一般的语感体验,有可能是浅显的,但有时也是准确的,就像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例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就可以在学生朗读时进行语感训练,在读中感知关键词所组成的画面:像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的驳船等组成的画面就是以前贫穷、落后、破败、凋敝的祖国;而像古莲的胚芽、眼泪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则描绘出祖国的生机盎然、朝气蓬勃、充满希望与力量,因为祖国已经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明确了这些,又可倒过来指导此诗的朗读,即第一节用的语调应舒缓、低沉方可表达对祖国的深沉悲痛之情,第二节也是舒缓的,第三节用高亢的语调方可读出希望与欣喜,第四节乃高潮,语调自然应激越、高亢。这种训练,在朗读中是极具感染力的。

最后,注重识记,力求熟读成诵

语文教学中,务必要求学生积累一些诗词,以免腹中空空,即要有一定的识记量,这种中国式的文化素养与国外的大不一样,可以说是国人的一种文学功底,这种功底对语感能力的培养影响是颇大的。其实,重视诵读,本来就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可谓历代私塾先生的传家宝。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等,强调的就是从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得到的感悟。“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章不品不知其美”,因而对于一般课文的朗读,要求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并要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之中。强调进入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即语气、语调、节奏等细节,也要力争逼真传神,在诵读中唤起情感,体会语言运用之妙,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把握过程中,对于文章所涉及的语言、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前者是动态的活动训练,后者这是静态的剖析训练。经过朗读、背诵、理解,日积月累,语感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