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历史教学如何构建“生命”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历史教学如何构建“生命”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课程应该彰显其教育功能,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课堂。生命化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是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课堂,是富有历史味道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命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128

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知识。通过历史学习,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使历史课程凸显公民教育的功能,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奉行“填鸭式”的教育,初中教学变成为应试教学服务的纯功利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占有知识,使课堂变得压抑与沉闷,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这一特性,决定教育要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社会,不断完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生,因此,新课程下应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奏响“生命”的主旋律!

一、“生命”课堂的核心理念

生命课堂的理念首先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善待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现实教学中更多的却是扼杀学生的个性,用统一的尺子来衡量学生,把学生锻造成工业文明中的标准件,忘掉了教育的真谛。“生命”课堂要求我们学会真心与学生进行自然地交流、对话,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思,思中有所得,充分展现其本应有的自然状态,并在这种自然状态中,将他们的本性充分展现,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其次,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当学生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权利,失去了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的权利时,学生是痛苦的。在新课程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选择创造必要的前提。

二、历史“生命”课堂的特点

1. 历史“生命”课堂是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传统教学往往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状况,事先设计好教学步骤和教学程序,然后依据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因此,传统的教学是预设性教学,忽视了课堂随时会出现的新情况。课堂有了学生的生命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就不可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更重要的是我们用设计好的程序把我们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是不易被学生接受的。历史“生命”课堂反对严格控制式的师生关系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观。要求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历史“生命”课堂主张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因此历史“生命”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生成性课堂,学生通过师生平等式的对话,通过探索、体验、实践,在自己已有的经验、观点、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观点、知识和技能。

2. 历史“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传统教学以书本为教学对象,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传统教学忠诚于学科,但背弃了学生,几乎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现有水平,把教学看成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成了统治者。这种教学实质上就是“知识专制”,教师的任务似乎是把传播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处于教育的边缘。“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它可以是学生和教师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碰撞、激发出思维的火花,闪现出新鲜的见解。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对话本身就是学生的思品、个性、合作精神等培养与形成的土壤,对话就是教育本身。

3. 历史“生命”课堂是实现教师生命价值的课堂现实社会中不是把教师这个职业看成一味地付出的职业,就是看成为生计而工作的职业,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悲哀。对教师而言,课堂是其生命价值得到根本体现的场所,因此历史“生命”课堂也是教师彰显生命活力的课堂。让教师体会职业带给自己的内在生命价值与生活的欢乐,在不断增殖的生命历程中,体验到幸福和充实,懂得自己的高尚与尊严就在于是用生命点燃生命,教师的幸福与欢乐就在于他是用生命享受生命。

三、如何构建历史“生命课堂

1. 改变教学观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生命课堂的新理论传统课堂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上,强调刺激――反应。“生命”课堂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主动,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2. 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生命活力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真正成为生命课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富有创新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促进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我们可以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进行整合,利用现代的网络让学生看到课文中未曾提及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现丰富的音像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探究中获取真理。我们也可以给学生以时间让他静静的阅读、深深的思考。总之,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给学生一片生命的绿洲。

3. 改变教师的角色,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氛围和环境构建生命课堂必须创设一个生命化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让课堂成为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课堂。首先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教师应该由一个控制者、权威者、知识的传播者变成的学生的朋友、学习的顾问、合作学习的同伴、学习的指导者、平等的对话者。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在课堂提问中,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正确的意见,通过教学过程慢慢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教师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要宽容学生的过错,容忍学生的“挑衅”。现代教学观把犯错误视为获取知识的必然过程,教育者也就理所当然在课堂上要竭力保护学生的求知热情,要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心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如果我们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顾情面,横加指责,就会扼杀学生创造的激情。在充满和谐的课堂里,学生才能自由、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研究探索构建“生命”的课堂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真正让学生在生命化课堂中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尊严,从而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乐园中享受生命、成就生命,在学生享受生命快乐的同时也享受作为教师应有的快乐!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五中 456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