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理导向在语文教学中的时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理导向在语文教学中的时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前,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愈来愈注重人的心理因素,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又有着显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对学生的心理作用会更大。因此,在语文中探求学生的心理因素,采取更能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心理结构潜移默化地趋向完善,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时效。

【关键词】心理因素、心态、心理结构、完善、时效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心理导向的世纪,是人性化管理的时代。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我们每位教师都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因此现代教育已愈来愈注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尤其语文课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有着显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对学生的心理作用很大。表现在教师讲析课文的过程中,同时也表现为教师讲析课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因为它始终关系着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塑造学生完美的心理结构而服务。因此,有必要探求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因素,从而采用更能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心理结构潜移默化地趋向完善,提高语文课教学的时效,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趋向。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被动在于学生欣赏课文的心理过程,总是顺从教师的引导,受制于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主动则在于学生一定要停止无关的心理活动,排除内外干扰,专心致志地去欣赏和领悟课文的精华。而无论被动和主动,学生上好一堂语文课的过程,总是一个从形式到展开,乃至强化的动态心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杂念,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以得到完美的教学效果。能结合鲜活的意义重大的时事实施价值观教育,往往能够收到枉尺直寻的效果。

首先,教师在讲解和分析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词句中分析出课文的内蕴所在,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欣赏心理结构。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中车站送别的感人场面会沿着神经传递到大脑,从而促使学生去欣赏和理解课文,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又如乔典运的《妈妈》,通过补实的文字,从中领略妈妈的平凡而伟大。再如《荷塘月色》一文,由于文章的写作时代距学生较远,加上文章所反映的是成人化的思想情感,因此学生很难把握作者文章中传达出来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杂糅的复杂感情,只是将其当作一篇简单的写景散文来欣赏,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介绍写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其次,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将课文示范地读了一遍,使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定势即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出来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交织杂糅的苦涩感情。使学生从心理上首先沉浸进去,带着这种思维定势或情感基调去理解文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应注意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潜在的不同心态,去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同样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教学中如果只抽象地了解一些词语的一般意义,而不理解这些词语的具体内涵,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心理注意的。所以教师可抽出文中一些关键词来设计提问,通过疑问的求索,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也就把握住了课文的思想内核。总之,语文教学中,只要顺应了学生的心态,就能强化学生的注意心理,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合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知识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教学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率。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呢?”作为职高语文课教学,担负着既要加强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培养(包括实用阅读能力、实用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活动能力),又要重视文学教育(即文学知识教育、文学作品欣赏)的任务。语文课堂应成为师生互动的时空。教师应主动进行角色转换,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因此,身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匹配、和谐共振,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学氛围中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为此,教师要以优美的语言、表情、动作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从而塑造出一种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景,让学生在心灵倍感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语文知识。心灵的沟通需要感情的纽带,这种纽带应该首先由教师抛给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师应在自己心理中尊重学生,才能有完美的教学外形,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语言上,教师应完全摒弃学生心理上难以承受的压力,以科学性、文明性为内核,赏心悦目为外壳语言;从表情上看,教师应消除引起学生反感心理的呆板的神情,而代之以亲切可感而富有变化的表情;从动作上看,教师应杜绝造成学生心理的随意体罚的劣质动作,而代之以亲切可感的手势动作。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注意,而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语文教学的情境中。

二、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

然而,由于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来自学校、家庭、 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学生的心理负荷也随之加重,许多学生感到“活得不快活”、“太累”,这些又使他们任性、厌学、自卑、脆弱。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状态变化急剧而强烈,情绪表现容易极端化。他们会因为一时一事的顺利和成功而非常激动、欣喜若狂,一旦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一次失败或一点挫折,就陷入极端的苦恼之中,很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要么觉得谁也比不上自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要么对自己缺乏信心,怕别人超过自己,不允许甚至嫉妒别人超过自己。他们的行为缺乏持久性,经常出现忽高忽低的起伏现象,认识水平、能力还不高,心理发展不够稳定,思想还比较单纯,遇事欠思考,容易偏激,好感情用事,处事方式简单而不计后果。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这就是思想性较强,因而,语文学科对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也极大。我们一方面要发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着的心灵美和艺术美;另一方面要发现学生在教学反馈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动向,不断引导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语文教学过程是,最令学生感兴趣的是情感教育。我们要捉住这一点,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学。教与学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也捉住了学生的心理导向。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教学反馈来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特别是在说与写的教学环节中,必然会反映出不同的心态。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得出积极和消极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同样的命题,学生会写出健康与颓丧两种不同的文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应教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外,还应捉住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学生重视社会与人生,逐渐排除不健康的心态,而求得心理结构的完整。

在语文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反面的丑恶的事物,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去识别并剖析它,当学生懂得称颂美好的事物、抨击丑陋的东西、嘲讽可笑的对象、哀鸣悲惨的命运时,实际上已经在这些情感的判断中渗透了对世界的认识,获得了心理准备,这也是使学生的思想和行动逐渐趋向真善美的途径,同样也能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

语文教材中有关艺术美的内容,同样也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其日益完美。比如教材中有关自然景物的描写,经过作家们的艺术处理,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心理。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使学生能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达到美的享受,也达到了学生心理结构的目的。

三、捉住学生的心理因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必要设计,但在设计之后,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定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也许来自于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心态,及时纠正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把一节课完整、愉快地讲完,让学生完全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也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人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也许是先天,也许是后天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顾全大局,照顾大多数,面向全体。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不要让智力差的学生感到自卑、有压力。要让他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认真。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一定的效果。这也是捉住学生心理的一种办法,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又一体现。

总之,语文教学中心理导向是否正确,将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只要能时时把握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趋向,并时时促成其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就能让学生在更好地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塑造出完美的心理结构,而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

参考文献:

[1]《个性心理学》叶奕乾、孔无勤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4]《当代散文赏析》

[5]《朱自清文选》

[6]《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