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课堂导入充满情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一堂新课要想上的精彩,关键就在导入的环节。导入的生动精彩,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如何设计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精彩导语呢?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在初中语文新课导入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方法。
一.情境激趣导入法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设置情境然后引入课文。
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可以这样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他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又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孙权劝学》一文。
二. 成语激趣导入法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沿用下来的。它是浓缩的历史,学习和运用它能使我们知古鉴今,以史为镜。成语中有大量的由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演绎而成的,了解了一个成语,就等于了解了一个历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历史。学生在小学对成语就有了一定的积累,如果在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时加以运用,既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卖油翁》时这样导入:哪位同学能说出两个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学生回答:“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射”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所以康肃公陈尧咨因善射而自我炫耀,但是一个卖油的老头却不以为然,我们来共同学习《卖油翁》这篇短文,看看这是为什么。
让学生回顾成语,引发他们对旧知识的回忆,巩固已学的知识;接着由教师的解说,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自然的把学生引入新课。
三.音乐激趣导入法
就是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雄浑的旋律,激昂的歌声,又把同学们带到那的风风火火的农民战争年代。接着教师问学生:大家课前已预习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课,谁能用《好汉歌》中的一段歌词来表达鲁达这一人物形象? 一学生答:"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啊。"教师说: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鲁达性格中最根本的一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看作者施耐庵是怎样把鲁达这一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同时也会使我们对鲁达的性格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样导入,既介绍了社会背景,初步认识了人物形象,又揭示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 诗句激趣导入法
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青少年一般喜欢诗词、格言、警句等,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
如在教学《背影》时这样导入: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里诗人选取了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是耸立在人们心目中慈母的不朽雕塑。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在逆境中仍爱心拳拳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蹒跚而伟岸、笨拙但坚韧的顶天立地的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五.对比激趣导入法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运用对比的手法导入新课,既可以突出新课的特征,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春》,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春天?(江南的春天)江南的春天的特点是什么?("新" "美" "力")为了表现江南春天的特点,朱自清先生先为我们从宏观上勾勒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齐背"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段文字从大外落笔,写了哪几种景物?(山、水、太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另一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济南的冬天》(板书)。看到这个标题,同学们一定会想到,老舍先生在文章里一定会抓住济南冬天的什么来写?(特点)要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一定要通过景物来表现,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写了济南的什么?(山、水)好,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济南冬天的山、水和江南春天的山、水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样通过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这样通过对比,江南春天的特点和济南冬天的特点更加鲜明,学生也会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六.设疑激趣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它是由问题的产生扬帆起航,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比较精彩的范文,一般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 ――关键的词语和文眼等,作为语文教师务必根据“课情”和“学 情”因势利导的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迪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
如教学《荔枝蜜》时这样导入:同学们吃过荔枝蜜吗?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介绍荔枝蜜的说明文吧。学生马上就站起来反驳:不是说明文!不是介绍荔枝蜜的!教师接着问:哦,不是啊!那它是什么体裁?又是写什么的呢?为了驳倒老师的"错误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学生们的那种兴奋急切的心情,那种群情激昂的氛围,简直是想压也压不住了。老师抓住时机,稍加疏导,整篇课文的教学就在教师轻松、学生活泼的情境中瓜熟蒂落了。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好的导入能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情”“趣”艺术,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的语言艺术》[M]语文出版社。
[2]李宣平《初中语文心育艺术》[M]湖南人民出版社。
[3]侯琴芳《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