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还学生以真性情的蓝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还学生以真性情的蓝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为了打破“作文难,教作文更难”这一作文教学的“宿命”,本文作者经过深入的思考与大胆的实践,从指导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文章开始,刻意引导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还学生一片抒写真性情的作文蓝天

关键词:作文困境 养气 生活体验 真性情

多年以来,我们常常抱怨“作文难,教作文更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头脑中缺少写作素材,即使有了素材,也不知怎么加工、提炼、表达,习作大多存在着内容空泛,套话、空话连篇,生活气息不浓厚,缺少真情实感的通病;其次,教师作文教学模式封闭,训练形式单一,往往注重技法指导,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因此作文教学根本激不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感觉作文难;再者,由于一些学校对作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只是单纯地依赖于教材中习作训练内容,没有适时扩充训练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造成作文教学没有计划性、序列性,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尤其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感受严重脱节……在这里,笔者就“如何引导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还学生以一片抒写真性情的作文蓝天”,谈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

一、要打破预设,让作文训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下面一个作文指导课的框架为例。

文题设计:虽然我们出生时的脐带已经剪断了,但是母亲情感上的“脐带”却永远也剪不断。十几年来,我们也许与母亲朝夕相处,母亲也一直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们;但你真正地了解母亲吗?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吗?请你找点时间与母亲聊聊天,帮母亲做点儿事,问候一下母亲的身体状况,同时写一篇歌颂母亲或表现母爱主题的作文,题目自拟。

参考题目:《我的母亲》《母亲的白发》《母爱无痕》《感受母爱》《走在母亲的阳光里》《沉沉背篓,背出儿女童年》《母爱――一首写不完的诗》。

写作指导:“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加莉娜语),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法国大作家莫泊桑也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因此,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溢美之词来书写对母亲的赞歌都不为过,但如果我们每个人在谱写母亲的赞歌时,都俗套于一味地赞美,这样的赞歌必然缺少分量――这就要求我们在谱写母爱之歌时要独具匠心。

1.另辟蹊径

所谓“另辟蹊径”,不是不赞美母亲,而是不单纯赞美,不直接赞美。单纯直接地去赞美母亲,尽管发自内心,却会显得非常空洞而苍白,很难与读者产生共鸣。

如胡适在《我的母亲》中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就是通过写母亲教育“我”的几件具体的事来表现的,其中有对我的严格要求,也有对我的独特教育。如“我小时候身体弱,母亲为了保护我,就不准我乱跑乱跳”, “母亲很注意保护我的自尊,从不在别人面前打我、骂我。而是第二天早上对我进行教育,让我认错,教我做人”等。

2.突出感受

明确了表现母亲主要通过叙事来表现,还远远不够。很多同学容易犯平铺直叙的毛病,或者记流水账,或者轻描淡写,这样写出来的事情没有丝毫的感染力。这就要求叙事“生动、具体、形象”。如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中写“我”背不出书而被打时,有这样一段非常真实的描写: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这段描写非常真实地刻画了母亲既想让儿子上进,又非常怜惜儿子的矛盾心理,极具感染力。

3.拟好标题

略。

4.优秀范文

略。

这个案例很典型,毫无疑问,这样的“作文指导课”设计,基本贯穿于我们学生作文训练之中,但学生真的为提示中的煽情文字而在内心感受到“伟大的母爱”了么?显然不是,他们只会按照老师导语中的“暗示”或裸“明示”的要求来“立意”为文,绝大部分的“真情实感”和“典型事件”都来源于老师的提示、平时积累中的歌词(如《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摘抄本”和《优秀作文选》。学生内心里也许正痛苦地说:我和妈妈过的日子都是那么的平凡,我就是感觉不到有什么伟大之处,妈妈很爱我,正如我很爱她一样,为什么非要我在“烛光”里看到妈妈的白发而“感动流泪”呢?至于那些缺少母爱、与母亲闹情绪的就更不要说了,而你硬要说“把作文训练与德育功能融合起来”的话,我想这是找德育借口罢了。

通常,我们的作文训练过多地强调“提示指导”,把那么多“道貌岸然”的“主题”硬塞给学生,使得学生们的作文都是在老师“循循善诱”之下诞生的,其实,这是让学生走向“无语可说”的死胡同。因为,我们要求学生写的,都不是他们想写的,硬塞给他们的只是“礼物”或 “道具”而不是他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那么,怎样的“文题设计”才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呢?笔者以为,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审视思考,容易写自己真实的“有感而发”的东西,那就是最切合学生生活的。如《老师,我想对你说》,老师不应该给予任何的提示,否则就会给学生的取材与立意施与条条框框。当然,这样的作文训练,前提是老师要接纳学生任何方面的取材与立意,如写平时老师对他的责罚,发泄心中对老师的强烈不满,这有什么不好?能把心中的“强烈不满”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不是很优秀了么?而心中能有别于老师的、属于自己的“不满”,不正是有“思辨”的能力么?要知道,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最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正如我们发现学生的日记质量(真情实感、文笔流畅),远胜于作文一样。

二、在作文训练中“养气”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作文训练是一项“长跑运动”,这个跑步的姿势动作要指导,跑步过程的快慢节奏调控策略要指导,但如果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姿势动作”和“调控策略”这些“技能知识”上,显然是难以取得好的竞赛成绩的。大家都会很容易明白,训练的大部分精力应该花在“内力”的训练上,而训练这个 “内力”,我们称之为“养气”。

孟子曾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曹丕的“文以气为主”,韩愈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个“气”,是指写作者的某种精神气质。所谓“养气”,强调的是人的内心道德修养功夫。学生作文,虽非文学作品,但也须“养气”。试想一个头脑简单、思想枯竭、感情麻木之人,如何能写出好文章?

而学生的“养气”功夫如何修炼?魏书生曾说“日记其实就是道德长跑”,他强调指出了日记的“德育功能”之一,也是“气”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阅读感悟等,统统都可以写进日记里,这个“气”不就充盈了么?当然,写日记的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流畅自如,还可以提高思辨力、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更重要的是保持旺盛的文字“表达欲望”。试想,你的每一个学生如果对于“写”有着如此的“痴心”与“渴望”,他的作文水平还用你担心么?学生在“日记”中牢牢地“抓紧”自己日常的“生活”,找到了属于自己生活中乐于表达的人和事、情和思,他又怎么会对作文“恐惧”呢?――这是引导学生走出作文困境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三、“写作生活”应该是“生活的写作”

学生的作文训练习惯基本已经程式化了,如“单周一小作,双周一大作”,每次作文训练前精心设计好“指导教案”,印制好“优秀范文”,然后学生便按照老师指导的提示、范文的模式与立意,开始精心拼凑“作文”了。那种“天马行空”的别样“写作生活”,学生无病七拼八凑的肆意做假、刻意迎合,不但会让学生的人格变形,还会让学生内心不断地滋生厌恶情绪。

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学生不应该有在脱离日常生活的作文状态下的“第二生活”。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生活”,应该是“生活的写作”,也就是说,学生的所有作文素材情意表达,都应该是学生真实性灵的抒写,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而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我们语文老师就要清醒地认识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不是我们指导下得出来的,几乎所有的指导其实都是出力不讨好的废话,最好的状态就是使学生面对着老师、面对着试卷的时候,可以自由畅快地表达自己的一切想法,乃至是错误的、粗糙的、甚至于不那么文明的想法,而老师的“指导”应该放在对学生作文的评点上,但不能有丝毫的“打压”意味!正如我们上其他课文教学一样,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与你一“辩”高下的话,你的课堂教学便走向高质量的层次了。

在一个学期内,我们逐步增加周记的数量要求(由1篇增加到2篇),方法是评优表彰、复印展示、本子传阅、异班交流、奇文特赏,虽然做得不够彻底,但效果还是明显的。大部分的学生提高了兴趣,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同学自觉过渡到写日记,语言表达较之前更明显的流畅了。在期末考试中,笔者所担任的两个教学班,作文优秀率均达到50%以上,有4人的分数达到特优以上。当然,我们还是在试验改革的起步之中,很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如:如何及时评点每个学生的作文?如何及时指导因缺少新鲜感而“厌烦”的个别同学?如何让“我的作文我做主”的作文理念有“新鲜感”?

总而言之,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最重要的“环节”在于“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文字表达欲望”,而改变观念、放下架子、自由平等、贴近生活是实现这一目标,还学生以抒写真性情的作文蓝天的行之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