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公益:昆明青少年宫的现实短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益:昆明青少年宫的现实短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益性质,是青少年宫的基本性质之一。这里一直是孩子校外活动的重要基地,以及校内活动的主要配合者。赋予它的政策看上去很美、很给力,然而在实际的成长中,作为侧重于未成年人群体的公共文化建筑,昆明市的青少年宫却正在偏离轨道。

收费培训班遍布青少年活动中心

有人调侃说,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培训班的集散地”。这反映了某种现实:交费才能接受教育。

每一个暮色来临的傍晚,每一个稀松平常的周末,滇池路上的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都有大批的孩子在这里培训,都有家长在耐心地等待。

这座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其前身是昆明市青少年宫。后由省、市政府共同投资,将“宫”改为了“活动中心”。这个名称的变动,源于当时国内的一股潮流,业内认为,“活动中心”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

不过,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陈国昌却咂摸出另一番见解:“还是叫少年宫好点。毕竟它是公益组织,但是‘活动中心’就显得商业味比较浓一点。”

作为省内翘楚,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享用着政府无偿提供的118亩土地,建有艺术宫、文化广场、科技宫、游泳馆等。

不过,在活动中心1805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里,遍布的几乎都是各类“培训班”。

正对大门的文化广场上,有两块收费牌,上面密密麻麻地列举了几百项各科目、各类型、各时间段培训班的收费标准。有人调侃说,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培训班的集散地”。这不只是一种戏谑,其中也确实反映了某种现实——交费,才能接受教育。

西华园小学的书记李云说了一个现象:在这个由外来务工、城中村、经济条件相对稳定这3类家庭的孩子就读的学校里,只有1/4的孩子有条件进培训班。剩下的家庭要么没有教育意识,要么经济拮据。“有些孩子其实天赋很好,但家境不好,没办法像其他孩子那样,接受培训教育。”

人们不禁要问了:既然是属于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公益性如何体现?

“公益不是全免费。”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朱光明说,“我们提供的演出和比赛都是公益项目,不收费,但如果长线的培训活动也采用公益化,则完全不现实。”

公益道路难在哪

政府的发展规划,是影响公共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观念缺乏更新,直接影响青少年宫的生存和发展。

4年前,深圳青少年宫在搬迁时,就“走公益化还是市场化道路”曾有过激烈争论;十几年前,上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也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如今,这个问题放在了昆明所有少年宫的面前:

“少年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少年宫的公益性体现在哪里?”

据媒体报道,成都市少年宫在2012年举办了近十项公益活动,今年还开办了全公益、全免费的成都市青少年艺术团;广州市少年宫从2010年起每年提供850个免费学位,18岁以下的特殊儿童,包括各类残障儿童、特困家庭子女、重症患儿及康复期儿童、社会福利院孤儿、少教所以及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的贫困儿童,可以免费在少年宫学习。

但是,在昆明的少年宫,公益性的长线培训似乎仍是空白。记者向家长和工作人员询问“有没有免费的培训班”时,受访家长一脸茫然,随即反问:“还有免费的培训班?从没听说过。”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则直接建议:“去其他地方看看吧,我们这边没有。”

当记者再次将这个问题抛向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负责人时,得到的却是“诉苦”般的回应。

“任何公益都不可能没有物质基础。没有专门的财政支持,公益活动只能搞短线的。建造青少年活动中心花费了8300万元,除去省、市政府共同投资的5000万,还有3000多万的缺口。”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陈国昌说,“因为这些欠款,每年春节时,其实都不太好过。”据他介绍,青少年活动中心目前有员工近200人,其中兼职老师130人,安保人员近20人,在编职工35人。其中只有在编职工的工资全额拨款,剩下都是自筹自支。

反观其他地区,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去年的“六一”时,联合了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金成少年宫,在三个地点举办免费的游戏节。

“免费的只有比赛,没有培训。就比赛而言,能参加的孩子也是优中选优,凤毛麟角。”李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如此分析。

评价标准的缺乏,也是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缺少一个对青少年宫的评判标准,既然在服务对象、活动设置、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群众反映等方面都没有设置相应的指标体系,自然无法客观地评估青少年宫的“公益性”究竟有多强,也难以全面客观了解它开展公益活动的情况。

市场不能是少年宫的指挥棒

作为校外活动的重要场所,青少年宫的设计理念以及和学校的互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论来到哪个青少年宫,立于培训班教室门口的家长,以及他们殷切的眼神,都是常态画面。

早几年前,一句弥漫着成功学味道的话就在流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于这句话,钱宁教授坦承,“非常反感”。“培养孩子,应该是培养人格、社会认知度、合作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爱。现在的教育已经畸形,过度强调竞争,让孩子从小就把所有人想象成竞争对手。这种内心自我营造的四面楚歌的心理,对孩子人格的完善毫无益处。”

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目前有65个专业、530个班次,涵盖英语、书法、舞蹈、乐器等课程,其他各区青少年宫的培训课程,也几乎如出一辙。

“作为校外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青少年宫的整体设计理念应该是更注重德育、人格培养。例如从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身安全等方面入手,而不是说市场上有英语热,你就办个英语培训班。”钱宁说,“此外,要引入专业性的人员来设计、组织、思考每个活动的举办过程。至于它公益性的属性,这毫无争论的必要,肯定是公益性。”

除了“青少年宫变成培训班”的现状之外,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蔓延——本应齐头并进的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如今却分道扬镳。

西华园小学的书记李云说:“早在几年前,学校就没有与青少年宫有过任何来往。为了让孩子掌握一点课外兴趣和技能,学校里自己教授葫芦丝。”在官渡区青少年宫,张殿华的描述中也有这个怪象。“听说学校里也在办培训班?也不知道专不专业。”

广州市探索的途径是,抓紧推进市第三少年宫、志愿者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广州市已有33家“社区少年宫”正式挂牌,提供了13721个新学位。今年,广州市还计划在全市建成50家“社区少年宫”。

“社区少年宫”在昆明有根植的土壤吗?李云说,就学校而言,觉得有必要。“很多孩子放学之后无所事事,如果有此类公共文化场所的存在,能让孩子们放学后去里面看书、活动,增加其他见识,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但是,少年宫能否从“课外培训班”的固有印象中走出来呢?少年宫何时才能恢复它本来的公益性,成为真正的“少年的宫殿”呢?(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