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传统紫砂壶的变化及造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传统紫砂壶的变化及造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紫砂壶的发展变化不能脱离传统性、实用性和民族性,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创造出艺术水平更高的紫砂艺术精品。在紫砂壶创作中,传统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传统的延续,二者的和谐统一才能塑造紫砂独特的民族之美,也才能使紫砂陶艺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关键词:紫砂壶;传统;变化造型

中国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22-1

紫砂壶是世界上特有的民族工艺品,它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文化的特征,是古老的中国民族文化陶艺中的一个分支,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哲理和气质。在传统工艺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以其实用性和观赏性而著称于世。紫砂壶素面素心,而且造型古朴优美,富有民族风格,紫砂壶色泽含蕴,制作缜密精巧。在五千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壶艺家们素以遵循传统而沿袭至今,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上更趋完美丰富,成为实用性与工艺价值都很高的艺术产品。一把仿古、一把掇只、一把石瓢……不仅器型经典,还有着历史的厚重感,散发出紫砂独特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随着紫砂热的不断升温,特别是在文人、艺术家的参与下,各种创作手法层出不穷,文化艺术含量不断增加,使紫砂壶逐渐演化为集陶、茶文化、书画篆刻等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产物。紫砂壶的变化不能脱离传统性、实用性和民族性。传统壶的变化规律可分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可以吸取借鉴其他艺术手法,不一而同,对传统壶进行装饰,或刻字画,或泥绘装点等,使紫砂壶文化内涵倍增,使传统壶呈现多种风格。例如著名的“曼生壶”就是陈曼生与杨氏家族的合作范例,这些作品都是“壶以字贵,字以壶传”的传世之作。现代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对文学、书法、茶艺等均有研究,与著名书画家吴湖帆、江寒汀等,都有合作,使传统紫砂壶融入了智慧与文化,使传统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倍增。

其次,可利用中国民间各种吉祥图案,对壶身、壶盖、嘴把或摘手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对中国人而言,吉祥观念是一个熟悉而容易理解的概念,它一直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重要主题,如金钱币型、如意、回纹等的运用。以“祝福”紫砂壶为例,“竹”与“祝”字谐音,“蝠”与“福”音同,故在紫砂壶中以竹和蝠作为题材,竹节及竹叶用以装饰壶身、壶嘴、壶把、壶钮等,蝙蝠伏于壶盖之上,主次分明,通过独特的造型方法将其巧妙地安排在紫砂壶的空间内,以“竹”“蝠”二字的谐音共同表现“祝福”的吉祥意愿,有效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该作品也成为传统器形中的经典款式,深受人们的青睐。还有一种书法艺术塑紫砂壶的整体造型,如福字壶、禄字壶、寿字壶等,将抽象意念具体化,生动而又深刻地展示了人们向往“福禄寿”的独特生活意愿和精神追求。以上这些作品质感的润泽,给人古朴之美,更具有民族的传统。

再次,传统紫砂壶大都是一种几何形体或两种以上几何形体叠加的产物,大都成轴对称形态。从数学的角度可变化出许多实用的壶型。利用线条将其切割成圆形、方形、筋纹器等形态。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使圆形变成椭圆形,长轴加嘴把,菱形变成椭圆菱形等,做到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线的装饰就更多了,如口线、双口线、云肩线、底线等名目繁多。这其中应做到线条清晰、爽朗、规整及与主体贴妥、自然。至于线的添加,是指利用线的粗放形态,与壶身成混筋,可对壶身进行贴、堆的一种手法。可使壶体形成六分、八分等凹凸有致、玲珑剔透。再结合紫砂泥质朴的特性,配以紫砂泥丰富的色彩,使传统壶更加千姿百态。

我国传统陶瓷产品的造型,不同的历史时期则风格与艺术特点也不一样,如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和清代的纤巧。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及样式,其数量难以统计。但可分为“抽象图案造型”和“具象图案造型”两种。抽象图形即在几何形体的基础上,点、线、面的结合。“圆器”“方器”是基本造型。花货就其制作技术而言也可称为“塑器”。这些称呼,是历代紫砂艺人实践的总结。

中华民族是伟大、勤劳、智慧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这种长达5000多年的文化积淀为紫砂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创作佳作的源泉。综观各个时期紫砂壶的生产和制作,在数百年中逐渐形成的这个民族工艺瑰宝,它所创造的业绩,它的发展和沿革的轨迹,以及当今人们所创造的崭新的艺术风格,无不反映传统的精华和现实的创新。总之,我们在传统壶上的变化,既要追求新意,又不能脱离传统。

参考文献:

[1]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著.工艺美术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10.

[2]钱剑华.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3.

[3]沈遐龄.论紫砂早期壶的艺术特色[J].东南文化,1995,(04).

[4]金其祯,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