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校车监控――移动互联网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校车监控――移动互联网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校车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现在很多校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本方案通过技术手段对校车的运行安全进行监控,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发生纠纷时可以作为划清责任的证据。系统可实现:校车的实时监控、规划行驶线路、车辆超越规定线路报警、车辆的轨迹查询回放、车辆相关信息记录及查询、车速限制等功能。

关键词 监控 无线网络 移动互联网 远程 校车 定位 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是社会的将来,更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校车作为孩子每天上下学都要乘坐的交通工具,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校车交通安全事故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安全事故意外伤亡当中最主要的“杀手”。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四大隐患:校车质量不达标,司机安全意识弱,超载现象严重,多头管理无人负责,其中很大部分因素涉及监管的问题,驾驶司机、跟车教师、学生在车上的活动状态等缺乏相关部门有效的监管和监测。

本方案以车载DVR设备为基础,结合视频编解码技术、3G网络传输技术、GPS定位技术、GIS地图技术和车载黑匣子技术(行车记录仪)形成一整套对校车的全方位监控方案,可将一个地区所有学校的校车统一纳入相关管理部门的监控中心,同时提供分布式的管理方式,各个学校能对本校的车辆进行管理。

通过GPS定位、电子围栏(区域报警)、线路偏移报警、超速报警、分段限速等技术手段有效的规范行车路线、行车速度,保证行车安全,学生、老师及司机的安全;结合3G实时视频监控及车载录像,更能杜绝超速、超载、超时疲劳驾驶等“三超”现象,并能在车辆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作出正确的响应和及时的处置,以及事后取证、公平处理;通过GPS及视频监控技术保证校车管理真正做到“六定”管理模式,即定人(固定驾驶员、随车管理教师或人员)、定车(固定班次)、定座位(固定学生座位)、定检(定时对校车进行检测维护)、定线路(固定接送线路)、定时间(固定接送时间)。

同时推行学生上下车IC卡制度,学生手持具有射频识别功能的IC卡轻轻一刷,即可完成手机可以与读卡器(POS)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从而记录学生乘坐情况、每辆校车接送学生时间、路线和停靠站点等信息。

整个系统由视频监控子系统、电子指纹认证子系统、学生信息登记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等四部分组成。整个系统可参考图1。

视频监控子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前端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前端车载监控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监控中心管理平台。前端车载监控系统又包括车载硬盘录像机(车载DVR)、监控摄像机、监听头、液晶显示屏、GPS等。前端系统通过司机对车辆的起动,直接开启车载监控设备,由摄像头提取车箱内部信息,交由车载监控主机压缩存储。前端司机可以通过监视器监控车内、车后情况;后端管理人员可通过监控管理平台对车辆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当到达终点站时,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通过USB接口、更换车载硬盘、SD卡以及WIFI无线传输的形式备份该车辆运行的视频资料,终端管理人员通过回放分析软件来查阅。管理人员及客户端用户可在监控平台上远程对车载监控系统进行设置与监管。

电子指纹认证及酒精检测子系统:通过安装在校车上的电子指纹读取器,当司机上车时,在未开动校车前,需通过指纹读取器来验证其驾驶身份,同时将该司机信息通过3G网络上传至监控指挥中心数据库,对司机身份进行比对,杜绝一车多人开,只有指纹比对成功同时酒精浓度检测正常的司机才能正常驾驶校车,当指纹认证不成功时,司机将无法开动校车,同时酒精检测超标的会向监控中心进行报警,从而保障了行车安全。

学生信息登记子系统:学生信息登记子系统由两部分组成:系统应用软件和读卡机。应用软件配合相关硬件实现学生信息登记及管理、产生报表等;读卡器用于读取感应卡,并存储和显示刷卡记录、学生卡号、班级名称、学校名称、姓名、照片家长姓名、家庭住址等。

信息平台:信息子系统主要实现三大功能,即发送短消息、发送邮件、学生刷卡报表。

通过以上的方案,利用3G无线通信技术将现场视频和图片及时传回主中心,便于远程监控调度和管理。通过对校车的调查分析,结合现在比较成熟的GPS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校车量身定制的管理系统――校车GPS+3G监控管理系统,将对校车车辆安全管理产生非常积极有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1] 梁笃国.网络视频监控技术与智能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 牛温佳.移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 王华忠.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及其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 宋燕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 [美]Clint・Smith,Daniel・Collins.第3代无线通信网络[M].李波,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