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县名溯源 第1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县名溯源 第1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凯里是苗语音译,意为开垦田地。原为清平属地。明嘉靖元年(1522)设凯里安抚司。1958年撤炉山、丹寨、雷山、麻江4县合置凯里县。1961年分县后,原炉山县改称凯里县。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凯里县,设立凯里市。

黄平之名源出旧州,因其地势平坦,土壤呈黄色得名。民国3年(1914)1月,改黄平州为黄平县;旧州巡检司为旧州分县。民国25年(1936)将旧州分县并入黄平县。1958年至1962年期间施秉县曾并入过黄平县。

施秉得名于巴施山之“施”和秉溪之“秉”。明正统八年(1443)以施秉蛮夷长官司置施秉县。天启元年(1621)县废。崇祯四年(1631)复置施秉县。1956年由镇远专区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分别并入黄平、剑河两县,1962年复置至今。

三穗原名邛水,因民国16年(1927)县境内多处地方出现一株水稻生三穗,认为是吉祥之兆而改名三穗。民国2年(1913)置邛水县;15年易名灵山县;17年更名三穗县。1956年7月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9年1月并入镇远县,1962年恢复三穗县建置至今。

镇远,宋大观元年(1107)十二置安宜县。宝祐六年(1258)理宗赵昀赐名设立镇远州而得名至今。

岑巩,系侗语jencgongx(岑拱)音译,意为四周山坡多,另以城外有岑巩山而得名。岑巩是贵州建置最早的地方之一,古名思州。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民国2年(1913)改思州府为思县,19年改思县为岑巩县至今。

天柱,以城北“石柱擎天”景观命名,侗语称qeentxuih(天许)。万历二十五年(1597)置天柱县。崇祯十年(1637)改名龙塘县,清顺治九年(1652)复名天柱县。1949年11月4日,天柱解放。1958年12月29日并入锦屏县。1961年8月18日,复置天柱县。

锦屏,因其四周青山如屏,秀丽似锦而得名。清雍正五年(1727)废铜鼓卫,置锦屏县。道光十二年(1832)废锦屏县建锦屏乡,置县丞。民国二年(1913),改名为锦屏分县。民国三年(1914)升为锦屏县。1958年12月天柱县并入,1961年8月析出复县至今。

剑河,因境内清水江古名剑河而得名,苗语称GudNGUL(勾俄)。民国2年(1913)废清江厅,置清江县,旋及改剑河县。1956年7月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至1962年期间,台江县和施秉县的金钟、六合公社曾并入剑河县。

台江原名台拱。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土归流”,设“苗疆六厅”时置台拱厅。民国3年(1914)改厅为县。民国30年(1941)废丹江县,划丹江河以东并入台拱,取两县名首尾一字命名为台江县。

黎平,据传以“黎民平安”一语而得名。永乐十一年(1413)置黎平府,隶贵州布政使司。民国2年(1913)废府置黎平县。1956年由都匀专区划归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今。

榕江,以榕树和江水为名。清雍正八年(1730)置古州厅,九年筑城,设古州镇。民国3年(1914)废古州厅置榕江县。民国25年朗洞分县并入榕江县。1956年7月由都匀专区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从江,系民国30年(1941)永从县与下江县合并时,取两县末尾一字而得名。1950年12月,从江县解放,1956年由都匀专区改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榕江县;1961年8月复县至今。

雷山,民国33年(1944年),贵州省政府以“雷公山山大箐深,易滋盗匪,鞭长莫及,不便治理”议准以雷公山为名,将原丹江县辖地略加调整,置雷山设治局。民国37年(1948)10月,行政院批准将设治局改为县,其地域不变。

麻江因麻哈江流贯县境中部而得名。民国3年(1914)改麻哈州为县。民国19年(1930)改为麻江县。1958年撤麻江等4县合建凯里县。1961年复置麻江县至今。

丹寨,原名八寨,系苗语YafVangl(押羊)的意译,意为8个寨子。因丹江与八寨二县合并,取两县名首尾二字而得名丹寨县。民国30年撤丹江县,易名丹寨县。1956年由都匀专区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凯里县。1962年复置丹寨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