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机稻米生产集成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机稻米生产集成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阐述水稻有机栽培集成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途径,包括基地和品种选择、轮作方式、稻鸭共作、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除、适期收获、产业化开发及创新技术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有机稻米;集成技术;产业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284-02

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水稻有机生产,以完善的农产品安全机制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以较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消费安全和农民增收。近些年来,按照水稻有机栽培的特定要求,深入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和示范应用,成功开发出以机插稻无纺布全程覆盖、稻鸭共作(一稻两鸭)、生物有机肥、频振式杀虫灯等核心技术,通过技术集成的应用及产业化开发,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的同步提升,实现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1 集成技术

1.1 优化品种结构布局

一是遴选品种。近年来,在引试国内外优质稻米品种19个(日本品种:梦筑、越光、日光、阳光、乳玉、柔小町;当地品种:武育粳3号、常优1号、2239、武粳15、9998-3、武育粳18、8130-6、软玉、宁粳3号、太湖糯、武香粳14、镇糯2号、南粳5055)的基础上,开展适应性试验,初步筛选出米质优、产量稳且适合有机栽培的优良品种日光、武香粳14、宁粳3号、南粳5055等。绿肥品种的遴选,通过种植蚕(豌)豆、紫云英、黑麦草等绿肥,明确了绿肥品种以紫云英为宜[1]。二是合理轮作。有机稻米生产以稻—肥轮作方式为佳,既促进用地与养地的相对平衡,确保基础地力的常种不衰,又确保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和稻米产品安全。

1.2 优化群体质量栽培

一是因种适期播栽,当地一般在5月15日左右播种,6月10日前机插结束。二是规范操作,从源头抓起,机插培育壮秧,床土培肥选用生物有机肥;精量播种,机插育秧以落谷2.5粒/cm2为宜;种子处理剂应用日本研制的植物提取液1号浸种处理(10 000倍液)、1%石灰水以及新型血液包衣剂,以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等种传病的发生;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防虫控病作用显著,有效阻隔灰飞虱入侵,避免秧田期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三是调优群体,机插秧株行距11.7~12.0 cm×30.0 cm,机插24万~27万穴/hm2,基本苗90万~120万株/hm2,确保有效穗270万~315万穗/hm2。

1.3 优化稻作施肥技术

一是施有机肥,有机栽培采用全程施用生物有机肥,促进土壤有益生物有效活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禁用化学肥料,减少富营养化。二是合理运筹。施用生物有机肥2 400 kg/hm2,其中基肥施1 200 kg/hm2,追肥于搁田期和拔节期分别施600 kg/hm2;冬种绿肥的田块,在绿肥生长至盛花期时在全量压青基础上,施用生物有机肥1 800 kg/hm2,其中基肥施1 200 kg/hm2,追肥于搁田后拔节时施600 kg/hm2。三是科学施用。基肥在大田耱平沉实机插前建立薄水层后匀施,追肥采用湿润施肥法[2]。

1.4 优化植保综防技术

水稻有机栽培在不施任何化学农药的前提下,病虫草害的防除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农业防治,机插育秧秧田期用无纺布全程覆盖,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二是物理防治,本田期采用频振式杀灯诱捕,有效减轻虫害[3]。三是生物防治,本田期采用稻鸭共作(“一稻两鸭”),有效控制杂草发生,减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发生危害。四是药物防治,对纹枯病、稻飞虱等选用生物农药(苦参碱、井冈霉素、苦辣素、Bt等)防治。

1.5 优化清洁灌溉技术

科学水浆管理是培植高产群体、减轻病害、确保活熟、提高稻米品质的重要措施。有机栽培的水分管理:一是选用清洁水源,单灌单排,严禁控制周边常规稻区水源的窜流。二是适时适度搁田,做到“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即够苗时适期脱水露田,并采用前轻后重搁田方式,促进壮秆和根系下扎,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抗倒伏能力。三是后期湿润灌溉,收获前1周断水干田,确保饱水绽谷,活熟清秀。

1.6 优化采收加工技术

全面实行全程机械化收脱及加工技术,技术路线:适期收脱—单打单收—低温烘干—全套先进机械精加工(色选、真空包装),从稻谷收脱到大米精加工形成不落地。

2 主要措施

2.1 搭建工作班子,组织保障到位

健全组织体系:一是组建领导班子,成立由金坛市江南春米业有限公司、市农林局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二是组建技术班子,组建由市农林局分管局长与业务站负责人组成技术班子,并聘请日本专家作技术顾问,制订技术方案,组织农林局系统技术骨干负责技术指导。三是组建实施小组,辖区所在镇、村成立实施小组,全市形成行政、技术、农资服务功能齐全、市镇村一体化的工作网络,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2 建立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到位

一是建基地,选择土壤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越的农田作为基地专业化有机栽培,实施前由日本专家及其江苏省绿办派员到场采样检测产地环境质量,检测结果土壤、水样等指标均符合有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尔后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2007—2011年在指前镇庄阳村大荡圩、东浦村淡白圩区域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144 hm2。二是搞研发,按照水稻有机栽培生产准则,开展品种适应性试验、生物有机肥施用、机插育秧无纺布全程覆盖、浸种剂、稻鸭共作(一稻两鸭)、频振式杀虫灯、生物农药使用技术等研究,确立有机栽培水稻品种利用及其全程质量调控的技术指标[4]。三是抓示范,2007—2011年在全市各地分别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地域开展布点扩面引导(朱林镇黄金村,薛埠镇罗村、方麓村等),提高应用水平,扩大影响,增强辐射功能,稻作期间多次组织各镇分管领导及农技人员现场观摩,确保核心技术应用的到位率,促进稳步推进,与此同时,有机稻米基地生产示范区建设成为常州市乃至全国的先进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