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聋文化细节:强化差异,还是平滑接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聋文化细节:强化差异,还是平滑接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帖子主题:[原创] 聋文化细节强化差异还是平滑接合

唐无欢

最近一些海外聋文化方式开始传入中国,比如晃手代替鼓掌,碰手背代替碰杯,拥抱代替握手,等等。好奇之下也学着玩玩,并介绍给身边的聋人朋友。试多了,慢慢生出一些疑惑。比如双手高举,胳膊不动,以手腕发力转动手掌来晃手,这样做其实并不舒服,也不自然,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要突出视觉,让对方能看到,则完全可以在鼓掌时把手上抬到下巴的高度,一样能让人看到你在鼓掌。是否因为刻意强调“无声”,不想发出掌声,而设计这种不会发出声音的晃手方式?当初他们解释碰手背代替碰杯时说,就是为了刻意不发出碰杯声。还有拥抱,跟一些交情并不是很深的男女拥抱,符合中国的习惯吗?如果觉得握手不够,用拍拍肩膀的方式总可以吧?至少跟中国习惯差异不太大。

所以有时候想,聋文化真的需要刻意设计一些方式来强调差异,突出自己的特色吗?哪怕不怎么舒适,也不怎么符合习惯?如果在现有的文化和习惯的基础上,稍微做一点符合聋人特色,又舒服自然的变动,来形成聋文化方式,是不是更好一些?我注意到很多聋人朋友只是偶尔使用这类海外聋文化方式,大部分时间还是习惯性地使用听文化方式。尤其是聋听混杂的场合,更是犹豫不决,不知该选哪一种方式。

tulip

看了上面的帖子,我认为“聋人文化” 也有亚文化圈的,就是各国聋人自己的聋人文化,在中国是中国聋人文化,有的地方与别的国家聋人文化一样(用手语、有聋校、聋人聚会的习惯,重视视觉交流和视觉艺术等等),也有与别的国家聋人文化不一样的地方(具体的手语语种不同,书写的语言形式不同,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也不同)。我觉得入乡随俗,看看周围的环境。在中国,一些场合更是言行谨慎的;而在聋人圈自己人的场合则更加随和,按照本国聋人自己的方式交际。

我见过泰国聋人,还是保持双手合十的习惯。

我们可以总结中国聋人文化方面的特征,以及跨文化交流时的变通。

远方的风

不喜欢举双臂两手摇拨浪鼓般的动作,遇到激动热烈的场合宁愿把巴掌拍得震响拍得通红,这样才刺激。 干杯还是碰杯痛快豪爽,外国的东西不必搬照,有的并不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yzxss1

还是顺其自然,不能生搬硬套。正如人家是黄头发蓝眼睛,我们除了把头发染黄,而不可能也把眼睛变成蓝色。

星际基因

因为现在是引进外国聋人文化、结合本土文化的初期阶段,需要时间来消化,在各种交流场合中对外来的手语文化做一次整合,吸取外国聋文化中的强视觉因素,跟东方文化的优雅精髓结合,进入成熟阶段就会反过来影响世界,这就像中国功夫在外国影视作品中的影响一样,衷心希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聋文化将会借助外国的强视觉因素苏醒起来,像百年陈酒一样,越醇越香!面对铺天盖地的手语“舶来品”,不要轻易失去独立的判断力,世界上没有单一的文化,只有融合生存下来的文化。

从研究角度来讲,对每一个细节有所质疑,才能有所改进,这是每一个熟悉手语的聋人的责任和义务。

思想鱼

针对所谓的外来聋文化的问题,我赞成星胖和巴山茉莉的看法,认为首先应该捍卫民族文化事业,越来越有民族性,越来越有世界性!否则那种文化就不土不洋。至少会被世界所淘汰出局!没错,我们古代传统文化历来不拒绝优秀的外来文化,其中不少洋文化几乎都被中国化掉了,比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也是很好的证明!西方食文化也是如此,再也不是正宗的了。不过,我看咱们大家不要盲目追求外来的手语,采用一切必要的手段来捍卫中国特色的手语文化!除非必要的国际交际手段外。^_^

版主絮语:

我是这么想的,本土文化代表了这个群落的习惯,舶来品自然会水土不服。但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博大精深却正是不断将外来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的结果。我认为兼容并举才是一条正路。这里不妨套用一句老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聋人之星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