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子道的思想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子道的思想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老子的核心内容是“道”,作为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先河。老子关于“道”思想的提出,表现了老子对于生命本体生存状态的反思及其充满人性生命本体的关怀意识。海德格尔的“存在”,摒弃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关于“存在”的理解, 从人(Dasein) 出发, 并以Dasein 为依据来领会存在( Sein) 的意义,对充斥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类精神困顿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反思意义。本文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研究二者的异同,力图揭示二者对人类本己生存状态的反思与充满生命本体的关怀意识所蕴含的深刻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海德格尔;存在;人性关怀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51-02

道作为老子思想的文化精髓,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孔子及其儒家学说一起成为中国文论结构中的两大思想源泉,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老子所讲的道,既不是“太初有道”的道,也不是纯粹语言之道,而是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自然之道。老子“道”的思想观,充满人性生命本体的关怀意识,给予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深刻的启示。海德格尔摒弃西方传统哲学中关于存在的理解,提出“生成”(Ereignis)和“道说”(Sagen)概念,从人(Dasein) 出发, 并以Dasein 为依据来领会存在( Sein) 的意义,孕育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一、老子道的思想

“道”是什么?“道”这个词并不是老子首创,《诗经》里有“道”字,指道路。后“道”又派生出了道理、法则、方法、指导、通达、打开等意义。老子继承了道的历史蕴意,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将道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道”在老子作品中出现的次数很多,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但是对于道,老子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定义,使“道”充满了迷幻,朦胧,想象的色彩,总结起来,老子道的思想有如下几种含义。

道是有与无的统一。“道”在万物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一个在天上人间万事万物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不可名状的“有”和“无”,它是一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境界,天地间万物皆由它而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即自身同一,这个同一就是有与无的同一。道,意味着无,相互聚集着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自身只有在自身的否定中,才能成为无本身,才能同有保持同一,同时也确立了与自身的差异。这里所说的无自身的否定性是有与无最本原的生成。有与无相互聚集不可分离,两者同出自一个终极原发构成境域,有与无统一于道。

道是自在的。老子认为道是高于天,优于德的,道比天和德更能够接近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与天地相比具有先在性。它先于天地而生,独立存在,永不该变。它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循环往复,永不停息。产生万物,又归于万物。道是其所是,道就是道本身。道不是万物,道不离开万物。道是不定型、不透明的。它作为终极境域的显现,是最原始的纯构成态势。道处于永恒的、独立的自身运动,虽动而无声,虽动而无形。

道是自然。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不是原则、对象、实体,而是纯粹原始的自然态势。老子是依自然而说道,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的,自然与道是相通的,离开了自然,道也就不会存在。但老子讲的自然不是专指自然界,而是指事物本真的存在方式,有其天然、本然、自然而然的意思,这样一种合乎理性的存在方式就是‘道’所要求的存在方式”。

王弼的《老子注》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怯。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为也。”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这就是说,道本身无所作为,只是顺应万物的自然。天道就是自然无为之道。这里讲的无为,是说道不去主宰左右万物,而是顺从万物的本性。但无为却不是绝对的无为,自然无为其实是无所不为,因为道不仅创生万物,而且是万物自化,天下自定。一切归于自然,一切顺从自然。由于道是无和作为无的有,所以道自身不可能像某物那样自我显现。道只能显现为天地之道,人也只能通过天地来顺应道的自然。换言之,顺应天地就是顺应道。因此,老子的思维,甚至中国的整个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自然思维。在这种思维中,自然规定了思想,思想只是自然的思想,亦即自然在思维显现和表达。而人作为天地万物的灵长,与自然同生同在,与自然原本是一体,老子道德思想中,对于生命本体生存状态的反思,及其充满人性生命本体的关怀意识便油然可见。。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

形而上学历史,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一部“遗忘存在”的历史。“遗忘”即是“遮蔽”。海德格尔通过解析“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历史,发现“作为存在者的存在,对形而上学来说,始终是遮蔽不见的,一直处于被遗忘状态之中”。与此相反,在前苏格拉底的早期希腊思想那里,存在本身却是无蔽地显现着的。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思者”的“思”是原初的存在之思;荷马、品达、索福克勒斯等“诗人”的“诗”是原初的存在之诗。然而,进入到形而上学时代,存在被逐渐遗忘、遮蔽。此过程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直到黑格尔达而进入顶峰。

从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因”,笛卡儿的“自我”,斯宾诺莎的“实体”,一直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所导出的都是在者,而不是存在。他们的共同前提是从对象性思维出发,把存在视为某个在者,并把这个在者设定为追问的对象。因而所把握的只是在者,而不是存在本身。而海德格尔看来,人类对于世界的追问是人类所独有的追问。就是追问世界相对于人类所具有的意义,是追问与人相关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人所能体验到的世界。而形而上学的追问离开了存在的意义,追问的只是在者,而且是与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相关的在者,而不是人所能体验到的世界。我们今天又面临着一个转折的时代,思想的神圣使命就是要重新唤起“存在之思”,返回到思想的源头。如果说胡塞尔关注的是“面向事情本身”,那么海德格尔关注的则是“思想的事情的规定”。

海德格尔对于存在问题的追问,即从存在开始。这个存在是前苏格拉底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而不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存在。此存在并非具体的在者,并非在者整体的自然界,而是“在”,即存在物得以涌现的基础和根源。追问存在就是要追问这个原初的东西,而不是追问被派生的在者。因此,海德格尔所要追问的存在,不是对象性、实体性的存在。而是先于对象性思维的原初境域,是人对原初世界最为原始,最为直接,最为纯粹的体验。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生命与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传统的形而上学中,存在的实体是被遗忘的,存在被认为即为存在者。而海德格尔所阐述的存在论,是人(Dasein) 出发, 并以Dasein 为依据来领会存在( Sein) 的意义,把Dasein 与Sein 置于同一个层次上。人,才能回到本真的生存状态。存在论不仅仅是对存在者和外在的实在世界的发问, 而是对存在者的存在发问。因此,“存在”不是一个抽象的、悬在空中的臆想,而是寓于存在者之中的。对于存在的独特领悟是人区别于一般存在者的根本所在, 人不仅领悟到自身的存在, 也能够领悟到其它存在者的存在。这就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特点――从“生存”着的此在之人本身来追问真实的存在。

三、对生命本体生存的反思

老子的核心内容是“道”,“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自然之“道”,表现了老子对于生命本体生存状态的反思,及其充满人性生命本体的关怀意识。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从人(Dasein) 出发, 并以Dasein 为依据来领会存在( Sein) 的意义,对充斥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类精神困顿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反思意义。

海德格尔和老子的思想都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的深切关怀。无论是对道还是对生成的追问,其实质都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问。他们都以其敏锐的目光审视着人类文明,深感文明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以其不同的智慧寻找着同一条道路,即如何摆脱危机,走向诗意地居住,返回人的本真生存状态。

海德格尔对技术时代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认为技术时代是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被最大限度推崇利用的时代,技术的本性居于“座架”中,“座架不仅遮蔽着一种先前的解蔽方式,即产生,而且遮蔽着解蔽本身,与之相随,还遮蔽着无蔽状态即真理得以在其中发生的那个东西”。人们只是根据技术本身的目的行动,至使物的本真面貌被遮蔽,物只是人可以利用的对象,物作为人的根基和保护的基础瓦解了。与此同时,人自身也沦为技术的奴隶,人处于无保护和无根基的状态。总之,技术座架给物带来灾难,也使人的灵性遭到扼杀。在物欲横流的日常生活中,人对其本真的生存一无所知,处于非本真状态中,人的生存本性没有显现出来,因此人类的危机表现为无家可归。若回到人的本真状态,就应让人类与大地充满诗意,让天、地、人、神相互聚集。

老子虽没有具体谈论人性的问题,但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人的生存本身的深切关注。同海德格尔一样,老子追求自然无为的生存境界,反对利欲观念和人为因素对人的天性和物的物性的背离,主张天、地、人都统一于自然而然的道。老子并不是把人的生存看成是一种现成目的,可以通过外在手段维持住。生存本身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有其顺其自然的构成态势,生存之道乃终极之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主张“小国寡民”“见素抱朴”的自然无为思想,不是让人类退回到原始状态,只是强调一种自然的生存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海德格尔对技术时代的批判,并非否定科学技术,拒斥现代文明,他的主旨在于提醒人们――利用技术不应违背事物的本性,文明不应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因此,海德格尔与老子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的相同之处,但是,不可否认在相同中也有差异。我们应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加以比较,无论是老子的道;还是海德格尔的入诗之思,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境域中,都孕育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对充斥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类精神困顿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反思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

[2]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文选德.老子道德经诠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王庆节.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那薇.道家与海德格尔互相诠释.商务出版社.2003.

[7]莱因哈德・梅依.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4.